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中的用线方法研究
2017-12-01内蒙古科技大学014010
马 磊 (内蒙古科技大学 014010)
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中的用线方法研究
马 磊 (内蒙古科技大学 014010)
荷尔拜因1497年生于德国南部的奥格斯堡,青年时期他曾受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影响并开始为贵族绘制肖像画。而到在16世纪初时,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德国市民阶层力量逐步壮大,市民阶层在城市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为艺术市场带来了新的资金,而荷尔拜因也逐渐从为贵族服务向为新兴市民阶层服务转型。
荷尔拜因的绘画作品以写实精准见长,他擅长用变化丰富的线条造型,并辅助于少量的调子,注重刻画对象本身的结构和形体。这种线面结合的造型方法是他在继承丢勒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作品画面生动逼真,人物形象特点明确,造型功力极深,是写实肖像画的典范。
就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作品来看,其线条的运用和组织方法是其造型的精髓,而其用线方法的本质是为了表现形体的体积和空间,具体表现在用线的位置变化、深浅变化、粗细变化,而这些线条的变化围绕着光影原理不同角度的表现着形体的空间和体积。
一、用线位置的方法
谈到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中的用线位置,即哪里用线表现,哪里不用线表现,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结来说-每个形体体块的外轮廓线要画,同时每个形体体块中两个可以看得见的面的共用棱边(或共用线)不画。
以正方体为例,如图1,我们在此角度看到了正方体的三个面和九条边,这九条边中,有六条边是此正方体的外轮廓边,有三条边是三个面相接的共用棱边,按照荷尔拜因素描的用线方法来讲,这个正方体的六条外轮廓边用线条表现,而我们看到的三个面的共用棱边不用线条表现而是用不同深浅的色调表现。同样的,在人物素描中也是如此,如头像素描中我们会把头像的结构先概括成各种几何形体的组合穿插,如图2。在充分了解人物形体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正方体的观察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人物素描的用线位置。如图3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作品局部示意图。
二、用线深浅变化的方法
在荷尔拜因的人物素描作品中可见,除了用线位置的考究之外,同时用线的深浅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总结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靠前(指靠近观者正前方向)的形体线条颜色较深;二是处在光影暗部的形体线条颜色较深;
我们还是以正方体为例,如图1,我们可以看到这张正方体素描中的光影效果和光线方向。图中正方体的右边处于背光面,颜色整体较重,并有投影向右后方地面投射,相对的可以推出光线来自左前上方。如上所说,我们先按照荷尔拜因人物素描的用线位置确定哪里用线表现,哪里用色调表现,由此确定了用线位置在此正方体的外轮廓边上。再根据荷尔拜因人物素描用线深浅规律即空间上靠前的形体线条颜色较深和处在光影暗部的形体线条较深,判断出此正方体用线深浅的排列依次是:右下角底面边线、最右边边线,左下角底面边线、最左边边线、最上方右边边线、最上方左边边线。而至于其用线深浅方法的第二条即空间靠前(靠近观者)的形体颜色用线较深,此规律在此图中并未用到,因为空间靠前的形体的线条已被其用线位置方法排除。同样,在人物素描中,我们也可按照此种方法推测出用线深浅的变化,并且我们可以反向推测出一幅素描作品的光源方向,如图3荷尔拜因的此幅人物素描作品,我们可以推测出此幅作品的光源来自靠近观者方向的右边。
三、用线粗细变化的方法
其用线的粗细变化总结为-形体凸起处用线较细,形体相对凹陷处用线较粗。(这里谈的形体凹凸指形体本身起伏,向心方向为凹陷,离心方向为凸起)理论上这种方法我们无法用正方体完美的展示出来,因为正方体无论是平行面或者垂直面都是毫无凸起的,无法用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示,若以正方体的中心为向心原点,往外离心方向延伸的各个凸起都是相对对称的,也可以说是各个凸起的起伏程度均等,但正方体有时也有例外,就是超大透视的情况出现时,从向心原点延伸至离心方向凸起的形体在视觉上由于透视的原因显得不均等,起伏程度也会不同,这时我们则可用线条的粗细变化表现出形体的起伏。如图1正方体则是由于观察角度导致的透视变化使我们看到正方体凸起的棱角的凸起程度不同。那么当我们先按照荷尔拜因的用线位置和用线深浅变化归纳之后,剩下的就按其用线粗细方法来总结,如图1可看出,凸起程度最高的为最左边边线和靠近观者方向的中间那条明暗交界共用棱边,其中中间这条共用棱边已经排除,则我们只需把最左边这条边线从底部至上部由粗至细表现出即可。而对于人物素描来说,无非是将人物形体概括成几个复杂的多面体穿插,道理一致。
总的来说,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中的用线方法基本已概括清楚,当然这都是以对形体结构了解充分为前提的,除了要多画多练,更重要的是用此方法训练我们的造型意识。
马磊(1989- ),人,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工笔画和线性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