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叙事的意义
——以程耳电影为例
2017-12-01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非线性叙事的意义
——以程耳电影为例
路光伟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本文以程耳电影为例,讲述了当下电影叙事的常用的手法之一——非线性叙述的意义及作用。以电影自身,观众以及导演三个维度分析,并运用程耳电影中片段详细说明。旨在分析这种叙述手法的潜能以及与本体、受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
非线性;间离;反思
所谓线性叙事是以时间维走向轴线,以性格的发展史为顺序,来构成剧作。①而非线性叙事旨在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面,按照一定艺术构思的逻辑交叉衔接组合,以此组织情节,推动剧情发展。②程耳作为新生代导演,从1999年的毕业作品开始就被大家广泛关注。在程耳导演所谓的“腔调”电影中,暴力美学与人性救赎的融合,艺术与商业的融合都让这部电影在当时备受争议。导演程耳从1999年的处女作《犯罪分子》到2016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共三部作品全采用非线性叙述的方式。程耳自己将这种故事讲述的方式称为“就像坐在家里反思自己的人生”。③
1 非线性叙述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
对于电影本体来说,一个简单的时序重组会带给故事复杂的效果,这些时间因为时序在情节中的调整所获得观众的注意,远比平铺直叙还来得更有利,④从而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中国电影从拍摄之初就与戏剧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戏剧性也是我们评价一部电影可视性的关键标准之一。在程耳所导演的电影中,非线性叙述不但使得故事编排的更加灵动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讲述的戏剧化效果,这与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不谋而合。
电影《边境风云》中便采用字幕式的跳跃衔接:狗、往事、女儿以及回到往事。每个篇章的剪辑点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剪辑点不是终而是始,也是故事从一条线向多线迸发的纽带。在前三个章节的最后落脚点都有一个看似结局的镜头,但也是一个悬念镜头。比如第一章节以警察的妹妹被害伴随着杂乱的音乐而告一段落,这样的延宕设计不仅缓和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从而使得各个故事的穿插更为合理。这样“看似结局”的镜头便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承担起“螺丝钉”般的作用。程耳表示:“我个人对剪辑点非常苛刻,基本上每个剪辑点都是在拍摄的时候已经设计好了。”⑤这样的故事累积让原本的三个故事融入一部电影中,这样使得故事的叙述更为复杂与趣味横生。看似不连续的时空通过几个巧妙剪辑点的选择变为一个更为戏剧化的故事整体,对于故事完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⑥
2 间离与吸引的对立魅力
对于受众来说,非线性叙事可以调动观众的兴趣与注意力。在间离与吸引之间与观众产生一种暧昧的关系。这样的观影使得观众理智的思考,从能得到故事之外的故事。延宕的设计是为了吸引观众以更加饱满的注意力去关注故事的发展,但在程耳这里,却没有一味的沉溺于单一的手法。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叙事体戏剧”(史诗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不使观众同舞台上所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共鸣,力图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演剧中吸取思想并对当前的现实进行思考。⑦程耳导演表示:“我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跟观众一起思考这个故事。当你把这个故事切断,实际上它的横切面之间会建立一种比较,这种比较会带来思考。”⑧时间的跳跃使得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被切断重组,对于敏感的观众来说,这个的切断实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必完全跟着导演的思路前进,也不会太过沉浸其实而忘记对电影更深层次的理解。
间离效果的表现除了体现在台词层面,还有就是“视觉回击”⑨。导演利用剧中角色对摄像机凝视的回返作为间离观众的方法。在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小六对着摄影机说着:“我厌倦了你所谓的博爱……”以及在车上小六透过车窗与观众的视觉回击。对于坐在电影院的观众来说,这样面对面的注视无疑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效果使得观众才戏中跳出,注视当下。
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霍克海默等人已经告诉了我们大众文化的迷惑功能,那么如何保持电影的现世功能就要巧妙掌握“拉”与“放”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暧昧关系在程耳上映的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也许是导演采用这种叙事手法的用意所在。
结语
电影非线性叙述的手法可以使电影本体故事更加具有张立,增加戏剧性从而使得观众从中获得大量信息,方便观众重新架构影片,使观众更深层次的理解影片。此外,这类叙述手法使得观众立足于当下更深刻的理解电影主题,回归理智的观影状态。最后,玩弄电影时间可以视为导演的一种风格,摇摆不定的时间变幻更能体现导演对镜头语言、故事架构等方面的整体把控能力。
注释:
① ②徐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第116—117页。
③ 程耳 郝建,《罗曼蒂克消亡史:复杂叙事、时代画卷与类型对话——程耳访谈》,《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第68页。
④ 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著,《电影艺术》,曾伟祯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7,第97页。
⑤ 程耳 郝建,《罗曼蒂克消亡史:复杂叙事、时代画卷与类型对话——程耳访谈》,《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第68页。
⑥ 范倍,《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腔调与有意味的形式》,《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第58页。
⑦ 徐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第201页。
⑧ 程耳 郝建,《罗曼蒂克消亡史:复杂叙事、时代画卷与类型对话——程耳访谈》,《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第68页。
⑨ 详见《视觉回击——回顾“凝视的回返”作为后殖民理论给电影研究的礼物》(上),《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
[1] [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M],曾伟祯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第1版。
[2]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3] [德]马克思·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 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5月第1版。
[4] 程耳 郝建,《罗曼蒂克消亡史:复杂叙事、时代画卷与类型对话——程耳访谈》[J],《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
路光伟(199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