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11-30郭外青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陈然蔺相如语文课程

郭外青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去寻找二者的结合点,确定德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德育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采用渗透法、设境法、品评法、引申法等不同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德育渗透内容和方法良好品质文化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式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怎样确定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呢?我认为,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去寻找二者的结合点,确定德育内容。对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德育分量可重一些;侧重艺术性的课文,德育分量可轻一些;即使就一篇课文而言,其结合点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灵活确定。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直接表现形式,即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师生情》、《清澈的湖水》,分别表达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第二,间接表现形式。即从字面上找不到明显的德育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蕴含、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借助语言和文字形象的分析去挖掘,然后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德育品质、思想情操等方面去感染学生。例如,《白杨》一文,通过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分析感受到扎根和建设祖国边疆的人们的高尚品质。基于上述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特点灵活确定德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渗透法

这是语文课主要的思想教育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含字、词、句、篇的咀嚼、揣摩、比照中,挖掘课文的思想蕴含,从中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犹如春风细雨,于不动声色、不着痕迹之中,渗入学生的心田。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不仅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情感的感染留在他们的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永久的。

二、设境法

设境法就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情绪,从中感染学生,产生思想教育的效应。如《凡卡》一文,讲述了被迫进城当鞋铺学徒的凡卡的遭遇,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不满。那情、那景、那语言,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课文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入角色,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心灵受到了震撼,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学们与凡卡比童年,认识到自己的童年与凡卡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自己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中,通过反复朗读,然后请学生做做动作,体会人物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化做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中,学生入情入境,对人物情感的感悟非常真切。

三、点化法

因文悟道,就需要教师的点化,特别是一些委婉、含蓄、意蕴深刻的课文。如《我的自白书》这首诗,是革命烈士陈然在狱中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教学中,我结合时代背景稍加点化。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为了缩短学生的与教材间的这一距离,我从《红岩》一书中摘录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内容。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陈然写诗的背景后,又了解了陈然在狱中怎样与敌人斗争的内容,陈然昂首走上刑场的情境,经过这样点化,学生便很快具体感受到了陈然的令人無限敬佩的崇高形象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深切地体验到了革命者忠于信仰、绝不贪生怕死的内心世界,强化了学生对革命者于信仰、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的感受。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描述的是诗人一家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欣喜万分,并想象相携回乡的快乐情境。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这些意思后,点化学生反复揣摩、细细体味诗句所蕴含的情理,这样学生就深切感悟到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品评法

语文教材有些课文由于作者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往往精华与糟粕同具,积极与消极并存,对这类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要使用品评法。品评法包括评论和批判,其特点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评事明理,或明辨是非,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将相和》一文,以惊险曲折,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以文中人物的大智大勇的胆识震撼着学生,以将相顾全大局、襟怀坦荡的高尚品格感染学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从课文内容看,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廉颇认为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自己头上去了,因此不满。而最后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大敌当前,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廉颇也不愧为一员勇敢的将军,战场上出生入死,在所不惜,认错改错也格外豪爽坦诚,开了“负荆请罪”之先河。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廉颇请罪只因为他觉得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点比自己强,而对蔺相如的嘴中透出的大智大慧、过人的胆识并无清楚的认识,所以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依旧是不全面的。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给廉大将军写一封信,帮他重新认识蔺相如这张嘴,不少信写得相当好。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但还具有维护封建道德的统治的意识,这些都是时代局限所致,应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五、引申法

使用引申法,正确的引申要立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选择好引申的着眼点,掌握好隐身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画龙点睛式地发挥。如《捞铁牛》一文,让学生明确众人想的只是用手捞,靠的是蛮力;怀丙和尚用的是巧力,依靠的是水的浮力,是科学的力量帮助他战胜了困难,反衬出主人公怀丙的出色与高明。古人尚能做到遇事动脑筋、想办法,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同古人比更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寥寥数语,就使学生在引申中受到了教育。

总之,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着手,精心钻研内容,悉心研究方法,内容和方法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把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落教育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德育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采用渗透法、设境法、品评法、引申法等不同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然蔺相如语文课程
负荆请罪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勇敢是梦想的防弹衣
将相和
深夜电话
负荆请罪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负荆请罪
向右的温暖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