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提升淮安区域软实力路径研究
2017-11-30安宇侯林
安宇+侯林
摘要:淮安具有丰富的、独特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借助申遗东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对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培育与引进相关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差异化、系统化策略提升“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推进运河文化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从而提升淮安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运河文化;淮安;软实力;路径
区域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城市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竞争,一个城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它将失去时代竞争力,区域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有文化现象,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该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淮安自古以来为交通要塞,运河、淮河和黄河在此交汇,其中,运河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探究如何利用运河文化提升淮安区域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淮安运河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
1.运河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兴起。淮安成为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千年运河水孕育了淮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运河治理和漕运管理的公署、官仓、驿站、钞关等。还有大量的水利工程遗址。影响较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有河道总督府、淮安钞关遗址、漕运公署遗址、丰济仓遗址、清口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河下古镇等。淮安关于运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主要包括淮剧、淮海戏、涟水的淮海琴书和淮河锣鼓、十番锣鼓、南闸民歌、洪泽湖鱼鼓舞、金湖秧歌、淮扬菜等,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人们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等世代传承至今。它鲜活地扎根于民间。是整个区域劳动人民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2.运河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2市5省,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每个地区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产生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在利用地域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方面。应该坚持“只有特色的才是能够立足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则,挖掘、提炼、研究和展现本地区独有的运河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黄河夺淮的影响,淮安人民在列朝历代的治水中。也创建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水利工程、治水思想和工程技术,这些文化资源在世界或国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清口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和杨庄一带,黄河、淮河、运河交会于此。因水沙变化情势复杂,运口又因治理的需要而游移不定。在明代中后期至黄河北徙,清口一直是漕运治理的中心。清口还是邗沟北上西进的纽带、隋运河的转轴、京杭大运河的中枢、运河沿线的战略要冲、漕运的咽喉,在运河水利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位置。今天的清口周边地区留下了54处运河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
淮安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因为大运河流经4省2市,横跨五大水系,地势高低起伏,历朝水利机构为了控制运河水位,保证漕运的正常通航,在运河上修建了大量的控制水流的闸、坝,但也给船只航行带来了麻烦,船只到达淮安闸坝处,需要先将船上货物卸下,用人力将船拖拽过坝,不仅损伤船只,而且花费巨大。至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始在管家胡口建两个相距五十步的复闸,这种船闸原理和结构与当今的运河船闸相似。
黄、淮、运三河在淮安交汇,特殊的地理环境,聪明的古代人民创造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等先进的治水理论和实践,对二百余年的漕运畅通起到极为积极的保障作用,也代表了当时水利技术的最高水平。黄河夺淮直到明清两代,从淮安到徐州,以黄河为运道,朝廷经济支柱的漕运依赖运河,在这里黄河常有覆舟之患,且泥沙也常对运河造成危害。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总理河道,与其副手江一麟到淮安,经实地考察,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水沙的特性。他认为,黄河多沙,没有湍急的水流,必然会淤塞和改道,强调黄河的水流宜合流不宜分流,创建“束水攻沙”“以河治河”的理论。并创建双重堤防系统和筑高家堰建成洪泽湖水库,借淮河的清水与黄河共同冲刷泥沙,即所谓“蓄清刷黄”。据《明史·河渠志》记述,经过这次治理,一时达到黄河安流,漕运畅通,形成“流连数年河道无大患”的局面。
二、运河文化提升淮安區域软实力的意义
1.提升淮安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运河文化资源是淮安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社会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挖掘和保护这些资源,另一方面,淮安应该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资源就可以形成淮安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文化资源的软实力变成经济发展的“硬”支撑,通过发展运河文化相关产业,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
2.运河文化是“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的最佳诠释
目前,淮安提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与南北兼容的淮安运河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容天下”含有包容万物、融会贯通之意,概括了淮安人的胸襟气度。彰显了淮安人的胆识志向,表达了淮安人生存发展的智慧和能力。包容,是淮安难得的精神财富,这正如乾隆五年给河运总督府赐碑上所言的“安澜”之意。“安澜”是有容乃大的气度,是团结和谐的体现。“崛起江淮”含有突破现状、后发赶超之意,表现了淮安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彰显了淮安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我们应该借助于运河文化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使新淮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真正成为淮安的城市之魂,并融入全体市民的实际行动中。
三、运河文化提升淮安软实力之策略与路径
1.加强运河文化的学术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先生认为淮安地区运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文化、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应该坚持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们,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在后申遗时代的今天,虽然有关运河基本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关于运河淮安段的河道变迁、重要历史遗存等问题基本掌握,但仍存在研究深度不足、关注问题冷热不均等,一些问题如运河工程技术和遗存、黄运关系、运淮关系、文化资源的保护等问题研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加强。同时,加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淮安运河段有许多民俗、节庆、礼仪、戏剧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很高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更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要认真研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加强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探索文化产业视角下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路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区域内某些孤立的文化现象的粗线条描述。endprint
2.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有关历史文化命脉延续与新文化构建的重要事项,是将艺术、科技、人文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数字虚拟软件将复杂的运河淮安段的沿河景点转化成数字数据:利用和开发相关三维动画、网站开发、虚拟交互、高清影像等数字技术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和古运河淮扬段沿河人文地理进行数字化模拟和展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建设“淮安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能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更加深入地研究淮安、研究淮安运河文化遗产提供全面、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的数据支撑,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研究淮安地域文化奠定更好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既能够更好的保存和保护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址,也能在历史科考和文化旅游角度上为人们更加全面的展示大运河两千年历史文化和古运河沿河段风景名胜和人文生活。
3.提升“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战略
目前,沿运城市除了北京、杭州、苏州因多种原因影响力较大外,其他沿运城市的形象定位基本围绕运河展开,同质化竞争严重。聊城的城市定位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江南运河沿线的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城市形象定位就是江南水乡特色。扬州、淮安和济宁过去曾是运河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历史上淮安、扬州、苏州和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城市。淮安与济宁因都曾是河道治理、漕运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驻地,又是被授予“运河之都”称号的两个城市。扬州凭借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众多的特色,城市形象打造精致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的定位。
因此,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要挖掘、创造、建设富有淮安地方文化符号特色的标志性区域。推出运河文化品的强势文化品牌。在进行品牌经营时,始终坚持“运河之都”这一整体旅游形象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将突出淮安运河文化特色,根据当今人们的审美视角,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淮安段运河文化的内涵、特色、精髓通过声光电等途径生动、形象展示出来。一是重点打造“运河之都”特色标志区,集中体现淮安历史和文化的傳承与发展:二要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进行城市形象设计,赋予运河之都个性化外观,建设运河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4.通过运河文化教育,营造运河文化浓厚氛围
结合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爱家乡教育活动,提升当地百姓的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组织专家编写针对中小学生的运河课外读物或画册,适合大专院校的运河教材,符合大众口味的中国运河普及读物。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营造运河文化氛围,例如:运河故事会、演讲比赛、读书会等形式,推进淮安运河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商场、进公交、进社区,可引导市民自觉参与保护运河遗产的各项活动,提升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大力宣传淮安运河文化品牌,在省、市、县直媒体开办专栏,拍摄运河文化相关影视作品,讲述淮安运河故事,从而,拉近运河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让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5.培养、选拔和引进运河文化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是淮安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支撑,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是亟需文化产品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一方面淮安市应该依托当地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鼓励相关文化产业人才参与到运河文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另一方面,在汲取其他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经验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人,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加入淮安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事业。
6.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乐水之旅”旅游新模式
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非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保护文化遗产是好的理念、好的措施。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也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波澜壮阔的治水工程、艰苦卓绝的治河活动和“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为代表的治河智慧,是淮安地域文化形成的重大因素。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苏南“小桥流水人家”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应该加以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作用。建议将淮安市域的重要水利工程所承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对重要治水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进行整体方案规划,形成淮安运河“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与“乐水之旅”之系统设计。并有机融人生态休闲、农家乐、淮扬美食品尝等旅游元素,则既有传承传统的文化价值,也有发展淮安旅游事业的现实意义,还可成为放松民众身心的休闲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