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从倾听和表达开始

2017-11-30潘婷婷

中国教师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串联个体学科

潘婷婷

19世纪,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赞美数学学科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可能正是因为数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性、运用的广泛性,才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它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结。而数学学科的教学經历让笔者对克莱因的描述有了感同身受。

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1~6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学生总是有几个相同的坎需要迈,有相同的难题需要攻克,还有少数学生总是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或许是出于畏惧,或许是出于不喜欢。让学生一直在畏惧和无奈的情绪中,与数学为伴,这也是笔者极不愿意看到的。笔者希望数学可以让学生们或者成为学科的佼佼者,又或者只是知识的习得者;或者拥有缜密的思维,又或者拥有清晰的表达;或者找到自信,又或者拥有快乐……总之,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追问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个体自然成长。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笔者开始观察和反思数学课堂,渐渐地,笔者发现,课堂不该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该追求内在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该将课堂学习过程作为师生共同面对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自由、个性地参与。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倾听与表达。倾听是一切个体发展的起点,也是有意义表达的开始。作为教师,课堂上我们只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是学生思考声音的倾听者。我们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思维发展的声音,倾听学生意见交流的声音,倾听学生与自我经验相互串联的声音,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当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回答不够自信时,专注的倾听会让学生获得满满的安全感,他的表达会变得更加清晰而自信。而当教师低下身来倾听学生时,自身也一定会收获学生带给你的无限惊喜。这种惊喜往往超乎预设的学科教学内容,让你发现不同个体的闪光点。

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特征串联起来,把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把课堂与生活实际串联起来,把学生的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这个世界已经不乏侃侃而谈的表达者,但学会倾听才是与人沟通和学习的开始。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教师除了自身要尊重学生,示范倾听带来的影响,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因此,听什么和怎么听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延伸出新的问题,也可能探讨更深入的问题。那么,课堂上要解决的这一问题以及新问题,就是我们活动的目标,是我们思维发展的载体。倾听问题是个体发展的起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倾听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做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勾画问题中的关键字词,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等。这时候,学生的倾听会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

当然,引导学生倾听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学生与学生相互倾听是个体思维向深度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上,笔者观察到的同桌协作的这样一幕。

男生:“你能说一说你的方法吗?”

女生:“我是这样摆的,你看一看。”

……

男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摆?你觉得对吗?”

女生:“12;21;13;31;23;哦,你的好像遗漏了一组,你自己再看一看。”

通过倾听,引发了男生的思考,“我是遗漏了哪一组呢?”“她的方法和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对他人方法的学习,对自己方法的反思。通过倾听,建立起同伴间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情感。这种情感意识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后来男生思考后对女生说:“你说的对,的确遗漏了一组数据。”女生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除了对同组内小伙伴的倾听,还有对全班其他小组学生的倾听。倾听班上其他同学的发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比一比、想一想、辨一辨,将不同的思维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对比。相信自己、肯定他人、取他人与自我之优。这便是倾听的意义,让每个个体获得不一样成长。

倾听除了可以带来课堂氛围的和谐、同伴间及师生关系的柔和,还能给课堂营造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可以让人心宁,心宁则可深思。反之,安静的课堂为倾听和表达提供环境保障,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里获得安全感,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让学生在表达中收获成长

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让其学会表达。数学学科以其独特的逻辑美吸引着我们,但我们常常会认为,数学课堂的言语表达是枯燥无味的,这造成了我们对数学学科的误解。

数学语言严谨而简洁。我们常常可以用一句简短话来总结一堂课的探索,也可以用一句精准的话来概括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甚至还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传达爱意。传说数学家笛卡尔就是借助方程,用“心形线”向瑞典公主表达了无限的思念。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数学表达,既能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也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从最初繁杂无序的琐碎语言向精准完整的描述性语言过渡,然后再到简洁明了的符号语言。这不仅是学生不断修正表达的过程,更是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演绎过程,有利于不同个体学科素养的积累。

当然,如果数学表达仅是知识的概括,久而久之,难免让人感觉乏味。可是,你听,课堂上学生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补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是这样认为的……”“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请问谁能帮帮我?”“我来帮帮你。”学生的表达那么诚恳而有想法。从他们礼貌的表达中我听到的是自信、是尊重、是快乐、是有思想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不同,这个世界也因为他们的不同而变得精彩和有趣。

学习其实就是学生协同面对挑战,从而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是当个体面临困难,主动寻求帮助,和伙伴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倾听和表达就是这整个过程的串联载体。作为教师,笔者愿意把课堂还给学生,用观察者的视角来陪伴他们面对挑战,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值得被期待,这个世界会因为他们的不同而更加丰富和精彩。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学会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重庆市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串联个体学科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地铁上的九座城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轮滑苦与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