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对你们的二十年后负责

2017-11-30范姜颐

中国教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日记体育课体育

范姜颐

我要对你们的二十年后负责

教龄31年、特级教师、获奖无数,那应该是一位严肃认真、“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这是笔者脑海中的吴俊伟。深入接触后,笔者才发现,现实中的吴老师与此截然不同:声音洪亮、笑声爽朗、神采奕奕,甚至可以说是风风火火,完全看不出已年过五旬。吴老师热情而又略带歉意地请笔者休息等待,因为,他要给学生连上两节体育课,陪学生完成跑圈。

每一节体育课陪学生一起跑圈,早已是吴老师的一种习惯和教学方法。他常对学生说:“我要对你们的二十年后负责。”吴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但有满腹学识,也有健康的体魄。而且,适当的体育运动,例如跑步,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对改善记忆力、促进思维灵活有很大帮助。可以说,身体好,学习才好。所以,吴老师坚持每节课整理完队伍,都组织学生绕操场跑圈,以鍛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学生们刚开始都不适应,不时有人掉队,跑完以后气喘吁吁,而吴老师一直跑在队伍的最后,为每一个学生加油打气,陪所有学生跑完全程。

曾有个男生体质较弱,体育成绩一直不达标。高二时,在吴老师的鼓舞下加入了跑步的队伍。从此,不论冬夏,跑2000米成了他每节体育课必修的内容。从跑完难受反胃到面不改色,与身体素质一起好转的,还有他的学习成绩,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精力也越来越好。最终,这个学生一路“跑”进了上海交大。

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学生们只想裹着厚厚的棉袄躲在温暖的室内。吴老师见此情景,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上跑道。渐渐地,他身后的学生越来越多,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操场上奔跑,成为白色雪地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这样,吴老师用无言的行动影响着学生,学生们的耐力一点一点地提升,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也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拼搏。

“我要对你们的二十年后负责”不仅是一句体育课上的豪言,也是吴老师一直以来践行的教学理念。他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学生就是实验对象,教师就是实验员。教育成果就在“操场——学生——教师” 中诞生。他认为,关注学生体质与培养学生特长一样关键,教好体育能让学生受益终身。他始终坚持让每一节体育课传递快乐,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喜欢的体育项目;始终坚持坚持上好开学第一课;坚持上好常态课,每节课提前三分钟到操场等待学生上课;邀请其他教师走进体育课堂合作上课;运用差别化评价,让学生爱上运动;运用“借分制”,让学生爱上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始终坚持做阳光下、操场上的最美课堂。

西藏学生的好阿爸

吴老师不仅是汉族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辽阳市第一中学西藏学生的“好阿爸”。辽阳一中从1985年秋季起创建内地西藏班,是一所汉藏合璧的省级模范学校。吴老师在一中工作了15个春秋,其中,有10年时光是在西藏班度过的。吴老师觉得,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藏族学生,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尤其是面对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藏族学生,吴老师更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照顾他们,让这些藏族学生体会到父亲般的温暖。

开学前,吴老师会对照照片一一牢记藏族学生的姓名,以便开学第一课能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他觉得,教师第一次就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哪怕只是一个称呼,也会拉近师生的距离。从与学生的第一次交往开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许多藏族学生初来内地,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会胆怯不安。吴老师在教学中,会格外留意这样的“特殊”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然后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责任和爱心做教育。有个叫次仁卓玛的女生,胆子很小,上体育课排队的时候有些哆嗦,不敢抬头;体育课活动总是溜边,不说话。一次排球垫球测试,吴老师叫她的名字,她竟然急得直哭。这对这一现象,经过认真思考,吴老师开始在课上实行“五个一”策略:1分钟集合——上课预备铃响后,体委在一分钟内带领同学集合完毕;1分钟整队——学生按学号轮流作体育委员;1分钟自我介绍(1分钟演讲)——开学初为自我介绍,逐渐过渡为1分钟演讲,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发生在你身边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情”,锻炼学生的普通话;1分钟原地踏步——集合完毕后,紧接着散开,老师下达“原地踏步走”口令,师生一起做“原地踏步走”动作;1分钟创编徒手操——学生在1分钟内创编出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又适合学生操练的4~6节徒手操,并带领同学一起做。每节课安排一名同学做“五个一”,为学生提供了克服胆怯、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次仁卓玛也能够融入集体中,与同学们在一起欢快地活动。

值班的时候,吴老师习惯住在学生宿舍,陪在学生身边;学生生病入院,他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学生,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这些年,吴老师也记不清资助了多少名藏族学生。吴老师觉得,做“阿爸”,就是要待他们如己出,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样,才算是尽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动与静结合的发展之路

生活中,吴老师与学生没有距离,亲密打成一片,是学生们的“好阿爸”;对待工作,吴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身为一名体育老师,他却三十一年如一日,在学生中引领阅读,在教师中推广阅读。阅读和体育,一静一动。而在吴老师的教师生涯里,两者却完成了一种奇妙的统一。

吴老师认为,一名教师,唯有将阅读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才能完善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任务。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吴俊伟坚持每节课给学生提供一篇关于体育与健康的文章,由学生轮流朗读。后来,这个环节被学生们称为“精彩3分钟”。汶川地震之后,吴老师将抗震救灾的文章收集起来,给学生们朗读。课堂上,朗读者泣不成声,倾听者潸然泪下,学生们无一不深受感动与震撼。

2007年,吴老师开始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10年间,他不遗余力地坚持在教师中推广阅读,学校里有一句话:吴主任是专给老师买书的。吴老师帮助和指导教师们选书、购书、读书。从2008年开始,吴老师每学期都会从报刊、书籍中选取时政、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编辑成《教工校本阅读学习教材》,供教职工们学习。迄今为止,他已经编辑了20册《教工校本阅读学习教材》。

吴老师说,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促进思考。他坚持做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行动研究,把每一节课中呈现的教学问题,以理性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读书改变人生,读书已经融入吴老师的生命。他读书没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对于他来说是随时随地的事情,他每天都读书,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实现专业成长,在借鉴间接经验中实现人生理想。

书读多了,便有了写的冲动。吴老师在阅读和推广阅读的同时,开始写作。写作是坐下来写自己,是一种心绪梳理,是一种深度思考。吴老师笔耕不辍,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记录校园里稍纵即逝的故事;以体育教师的觉悟性,记录每堂课师生活动的精彩瞬间,反思课堂的得失,制定改进措施,争取每一堂课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身体多么疲惫,他都坚持完成“家庭作业”——近20年来,他共写下教学实录61万字、学校工作纪实48万字、值班值宿日记26万字、高考见闻日记17万字、游学日记18万字、高三最后一次跑操日记1.5万字、书信20万字,还有女儿的成长日记240万字、教育日记340万字。如今,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吴老师常说,每天夜深人静坐在桌前梳理自己的日记时,会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人生的幸福。

31年的孜孜不倦,吴俊伟从体育教学走向了体育教育。对于他来说,教育,是在特定场合——操场上的教学相长;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美好旅途。他与学生彼此搀扶,共同走向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记体育课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成长日记
我们的“体育梦”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