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字,安一校
2017-11-30许文超
许文超
作为校长,他用一个“中”字,耕耘着他的学校。这里,人们寻中、问中、执中而得中,这里尊重差异、各美其美。这里,是郑州市第九中学,他,就是校长田宝宏。
多年来,他以“中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相信“种子的信仰”、欣赏差异之美,用特长交往改变分数交往,在学校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生态大课堂”的课堂形态构建和以“课型教学”为主题的课改实践,用实际行动探索和实践新课改的学校独有路径。在谈到郑州九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时,田校长说他做了三件事——价值引领、学校规划和课程改革。今天来看,这位校长用心地把这三件事做到了极致。
一、价值引领——为教育的未来而“精一执中”
說到田宝宏,不得不说他的“中教育”,“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 九德惠风”的校训已经成为九中人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在九中校园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中”,他们都能谈上几句,能背几句《中道》,吟几句《中赋》,这就是内化、引领。
十二年的时间,田宝宏以“中”字为源,通过解读“中”、理解“中”,并自觉运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中”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在这一过程中,田宝宏更是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教育哲学内涵。
在中学,这一基础教育的最前线,“中教育”不是停留在文本上的理论,而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本土化的教育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田宝宏分别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变革。“中教育”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教育设计,契合当下的教育核心价值观与发展方向。
二、学校规划——“正家而天下定”
近年来,学校坚持正确方向,传承故有的精神和文化,积极构建生态大课堂,让中哲学与文化在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真正变革的同时,也打造出颇具“中文化”意境的生态校园。在“家·中书院”,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特别强调回归教学故事发生的现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是已具丰富独特信息处理系统的主体,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认为学生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信息知识经验。
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慕名而来的学生、家长,不仅仅是受应试佳绩的吸引,而且是对学校课程的向往,对人才培养观的认同。依托“博士工作室”“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2013年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合作,采取“博士进课堂”“校本课题研究”“课型模式构建”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优化课堂生态,推进新课改,调动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构建郑州九中生态大课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也是教师精神生长的地方。在校本课题研究的新常态下,第七轮课题已经开始,九中特色愈发鲜明。在“中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以学术的方式,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努力做到了真转变、真提升。由校本研究带动的53节课题课在校内外展示,继续深入关注“教师教”“学生学”和“中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课程改革——位育“中书院”,在“中”以“致中和”
田宝宏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是从当前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的反思开始的。他注意到,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决定了他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田宝宏称这种交往为“分数交往”,他想改变这种学校生态。于是,有了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有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之美,有了为学生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田宝宏始终认为“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不可能有一种教学模式能统领整个教学。因此,九中人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时,选择了“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这个主题,学校只提供理念和通识指导,把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教师们,教师们针对不同的学科、课型和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一类课型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形成一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并在学科组内进行推广,实现教学模式灵活性和固定性的统一。并在不断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学—评”的一致性。这样的课堂改革九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博士进课堂”的方式,与河南大学教科研的博士团队“自下而上”合作,开展以“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为主题的校本课题研究,对普通高中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迄今已进行6轮共240多个课题的研究。
第二阶段:实践中发现,“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教”,对“学生学”的情况和评价较少,于是学校与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合作进行“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进行“以学历案引导教学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阶段:随着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田宝宏意识到,只要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即为课堂,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不光是45分钟内的知识学习,更是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里的体验、经历和学校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浸润。基于此,学校提出了构建“生态大课堂”,用校本研究改变教学生态,用社团改变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所需的“选择精神”提供课程的“多样性”。
当前,人文主义精神在“中书院”的实践和由创新性思维所引领的课程体系已颇具示范性,创新发展的大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些让“中教育”的价值目标超越校舍,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耕耘中哲学、中教育十二年,田宝宏深知其艰辛,时常有“孤舟之横江渚,春笋之抽寒谷”之感慨,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情怀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教育理想,支撑着他“自利而利他”。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