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2017-11-30王丽丽
王丽丽
[摘 要]培养学生数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一定的敏感性,逐渐学会运用数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对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从借助情境、数形结合、算用结合等教学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87-01
数感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体现在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数感的培养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具体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呢?通过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感
学生经常与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体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我问:“同学们,如果妈妈买一袋大米需28.9元,买一袋洗衣粉需9元,请问妈妈带的50元够吗?”学生先算出妈妈买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然后将结果与50元相比较。这样解答虽然是正确的,但是算式里既有小数,又有整数,学生计算起来必然会遇到麻烦。因此,我引导学生先估算妈妈要花多少钱,再将估算的结果与50元进行比较,学生列出式子:28.9≈30,9≈10,30+10=40。妈妈带了50元,50>40,所以妈妈带的钱肯定够用。这样教学既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估算再比较的,使在估算中对数有了基本的感悟,在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形结合,在直观中内化数感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具体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算法、算理、公式、定义等简单化、具体化、直观化,还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发展数感。
例如,教学“分与合”时,为了强化学生对5以内的数的认识,培养数感,我让学生用圆圈画一画4的几种分法,学生很快完成了4的几种组成方法(如图1)。
此时,学生对4的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的分与合(如图2)。
篮子里的花朵数目恰好与数字一一对应,学生可以清楚地从数与形的对照中进一步去感受4的分与合。如此,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所学知识。
在关于“分与合”的教学上,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我采取了学生动手、分一分与多媒体直观展示并行的教学方法,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直观具体地感受数,数感真正得到了深化与发展,学习效果显著。
三、算用结合,在应用中强化数感
教师把数感的培养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算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应用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强化与发展。
例如,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我问:“植树活动中,五年级植树380棵,三年级植树190棵,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问题:“五年级与三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五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三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多少棵?”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又鼓励学生计算出相应的结果。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380+190可以看作38个十与19个十相加,得到57个十,即570。”
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上,我从學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搭建一个适宜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数感得到大幅提高。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抓住培养数感的契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数感一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