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7-11-30马红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课堂教学

马红玲

[摘 要]运用猜想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观察、引入比较、注重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猜想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85-01

猜想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指学习者的一种凭借直觉对学习内容的假设或预测,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想能力可以有效拉近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猜想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创新意识与推理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指导观察,鼓励学生提出猜想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出某种事物的基本特征或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猜想,进而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分数:“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认为跟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关,有的学生认为跟分数的分母有关,当有学生说到可能跟分母有关时,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猜想“跟分母的哪些特点有关?”有学生猜想跟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学生猜想跟分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有关……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节课中,我主要从学生认知事物的性质特点出发,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验证,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提升。

二、引入比较,引导学生归纳猜想

比较是学生认知事物,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从比较入手,鼓励学生展开猜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归纳出事物的特点,获得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真正认知,进而使学生的类比猜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把“2~30”的每个数依次与2相除,然后把能够整除的数放在一个集合里,把不能够整除的数放在另一个集合里(如上图)。

在此基础上,我再鼓励学生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可能有什么特征,在比较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的特点印象更深刻,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猜想能力。

本节课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的学習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与挑战欲,使学生收获数学学习的无限快乐。

三、注重操作,引导学生提升猜想

操作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在进行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教学中,教师从动手操作入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大胆猜想,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猜想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离所学知识更进一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以这些小正方形为材料,摆出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并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这12个小正方形摆出长与宽不同的长方形,并分别求出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结果如下表。

在学生摆出长方形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我又鼓励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轻松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关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我主要采取了鼓励学生在结合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猜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求知,在操作中猜想验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敢想敢说。长此以往,学生的猜想能力一定会有大幅提升。

(责编 韦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