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017-11-30刘艳
刘艳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开发并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学生首位,课前设计留弹性;锤炼能力,巧用资源积方法;促成开发,主动出击推进程。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9302
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新编高中地理教材也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造空间。课改前教师们都特别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其实课改后这一点也没什么变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说课稿的模板就可以看出:说教学目标(三维)、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情(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由……有关的教学要素几乎无论巨细都囊括其中。应当说考虑周全是好事,但周全之后,课改前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课改前会比较固定地沿着既定的教案执行,偶有巧妙的意外生成,就会觉得是大大的收获;课改后则不仅主张巧用生成,还提倡主动制造生成机会,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将之拓展纳入到了教学资源的研究范畴中,这对于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自然流畅,对于教学的细化研究,无疑都是很有促进意义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是否有巧妙运用和促成开发的能力。
一、学生首位,课前设计留弹性
备课时预留弹性,是生成性教学资源得以在课堂上应用的前提。在新课程教学中,重点从之前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也应注意学生的体验过程,备课时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不要只从文本和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接受文本。学生首位法则的核心做法就是“让学生說”,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当注意善用开放性提问、合作交流、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拥有更多合作讨论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背景、个性爱好、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课堂中教师不难发现诸多顺其自然的教学资源,经快速甚至是条件反射式的捕捉、筛选和分析,教师就能顺学生之心智,水到渠成地实现三维目标。
如教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我在用风水话题导入之后,分别采用了两个弹性设计。首先是学生活动,有看图识别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其依据,有据图推测河道的形态演变趋势,还有从图中找出冲积扇位置,并结合预习说明形成原因等。其次是问题设计。我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中,提出了两个引导性问题,一是“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二是“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相对固定,但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获取答案的过程还是有资源生成机会的。课后想想,其实导入也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如借图提问“哪张图片属河流侵蚀?哪张图片属堆积地貌?”等。但生成性资源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伏笔,重点在于要利于此后的延展与照应,故适度即可、好用即可、有效即可。
二、锤炼能力,巧用资源积方法
课堂上出现的自然动态资源,有有效的也有无效的,有显性的也有潜在的,有个体的也有集体的,这些分类标准对于教学处理方式的取舍影响颇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而教师在这些资源出现之际,要想能够及时分辨,合理利用,就得跟大多数经验能力的形成一样,平时需要点滴积累,不断总结,任何没有能力准备的生成都是不可能高效的,教师应对课堂变数的能力也不可能凭空产生。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方面,都有自己一些不错的方法,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一直试图总结其中的内在规律,并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一句话,想到自己最近看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现象,随手拿来,“拎”进教学,但是有时与教学结合得并不是很好,作为证据证明地理现象有些牵强。这种即兴的纳入,一般要在略加分析判断后(尤其要注意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合),再予以运用。很多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理由似是而非的不同见解,有的教师处理得很棒:如果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观点,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就将这个观点甩给学生进行讨论,问学生“他这样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如果与教学目标无关,为了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就开句玩笑,并简要说明理由带过;如果与教学有关但没什么难度,就发问“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既可以借此了解其他学生是否有相同疑问,以判断是否要调整教学梯度,也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体验下满足感。我想最后这种处理方式在高一的时候特别有用,还可以提升回答者的学习兴趣。
三、促成开发,主动出击推进程
被动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虽多,但并不一定好用,正如别人将他们的旧沙发、旧冰箱送给自己一样,并不一定正合自己的意,真正称心如意的东西,还是需要自己购买,甚至制作生产。教师可顺课堂状态,主动出击,从一句话、一个动作,提取、重组学生传递的信息。当教师能够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结合教学中可以借力的材料、事情、气氛、状况等任何一个点,挖掘深度,拓展广度,采用炉火纯青的追问、展示、迂回等策略,让学生跟进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就完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高效学习。因为,最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能让学生吸收与内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时,为检查学生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的掌握情况,我给出了两则关于秧草种植的材料,一是关于人工大棚栽种的,二是关于自然土地种植的,让学生据此展开合作交流。其实这就是一道选择题,即从前面学过的所有影响因素中,挑选出符合材料要求的其中几点,结果大家都漏掉了“政策”,有人选择了“市场需求”,而且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一边将学生所提到的因素板书出来,一边心里迅速思考对策,最后想到了比较分析和调查的方法。于是我引导大家重新学习,仔细分析“社会经济条件”部分,明晰什么是市场需求,什么是政策,并布置学生课后按照不同观点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一个小小的社会调查,彻底弄清楚这一道题的结论,要求在下一节地理课上进行展示。这一做法不仅能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主动开发与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是需要历练的,它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足够的教学机智作支撑,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反思和积累、整合,才能拥有和形成。
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堂中随机出现,它虽然常常出乎教师的预料,但只要我们能够注意学习,历练出应变的能力,便会非但不令人尴尬,还能使之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得力助手。因为资源发自学生内心,借势得当,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特效,比教师以预设学情为依托展开的教学更有效,能直击学生心灵。
[ 参 考 文 献 ]
[1]宋玉娥.高中地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钟金香.浅谈如何促进地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J].福建教育研究,2015(9).
[3]蒋恒.动态生成,让地理课堂更精彩——浅谈地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创造及利用[J].新课程(中旬),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