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算用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
2017-11-30黄艳
黄艳
[摘 要]采取“算用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过程的实施上,教师可以从“为什么要算”“用什么方法算”“掌握了什么算法”等方面来落实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算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69-01
“计算”与“应用”是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里并进的两块内容,每一次用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把计算教学融入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大势所趋,因此,实施“算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应对这种教学趋势的有效之法。那么,“算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应如何实施呢?
一、知道为什么要计算
新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意配备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情境图,如运动会上的数学、游泳池的数学、金色的秋天等,这些情境图色彩亮丽,给枯燥的计算教学辅以生动的现实情境。教师应从这些情境图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计算,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材出示如下情境图:
■
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头饰上的“2+”与“20+”以及右边“比比谁跳得快”的文字信息。结合方格中的数字,学生很快明白了,这道题的要求是分别用小松鼠头饰上的数与方格中的“24,53,65,47,71,36”相加,在学生理解了情境图表示的含义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快。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计算产生的前因后果,才能更准确、快速地计算。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以具体的情境图为依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计算。以境引算、以用引算,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计算的意义与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二、思考用什么方法算
在明确计算目的后,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抽象的算理融于具体的数学情境之中,并引领学生探究出用什么算法才能算得又快又准确,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算用结合”的优势。
如教學“笔算乘法”时,教师创设了学生排队做操的情境:“五年级(1)班的学生排队做操,每排有12人,共排成4排,你知道五年级(1)班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计算才会既快又准呢?”有学生说:“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立刻有学生反驳:“这要数到什么时候呢?”有学生说:“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把每排的学生数目加起来,即12+12+12+12=48(人)。”还有学生说:“可以用乘法计算,将每排的人数乘以排数,即12×4=48(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关于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最终学生得出最为方便的计算方法。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以具体的问题情境为引子,让学生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思考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白了计算方法的由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了什么算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算用结合”的教学中,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算”和“用什么方法算”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从中总结出“遇到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算法”“自己掌握了什么算法”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大华水果店上午运进菠萝140千克,下午运进的菠萝比上午的2倍还多50千克。这一天一共运进菠萝多少千克?”为了使学生感受“算用结合”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已经掌握了哪些计算方法,使学生对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进行梳理,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思考习题中要求的是什么?(这一天一共运进菠萝多少千克)已知条件是否具备?(下午运进的菠萝的数量未知)如果已知条件不具备该怎么办?(先求出下午运进的菠萝数量)怎样才能化未知为已知?(下午运进的菠萝的数量列式为140×2+50),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得出一共运进菠萝140+140×2+50=470(千克)。
该案例中,教师应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明白“算用结合”的教学优势为主要教学目标,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优化与总结,真正把“算用结合”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算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所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李琪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