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本课堂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2017-11-30孟庆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孟庆飞

[摘 要]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中需要经常思考的话题。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充分研读教材、学会“抛”问题、引进数学思想方法等策略,可在生本课堂中有效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生本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4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呢?可通过以下方法在生本课堂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一、打破学科界限,渗透人文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眼中是没有语文、数学、美术这样的学科之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古诗,让学生在阅读古诗后算一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字,这虽然表面上看似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一课后,我出示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不仅教学了乘加、乘减的知识,还让学生明白了一个观察事物的道理。

师(出示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用一个算式计算出这首古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1:我是用连加算式计算的。第一句有7个字,第二句有7个字,第三句有7个字,第4句有7个字,题目有4个字,所以算式是7+7+7+7+4=32。

生2:我是用乘加算式计算的。因为每句有7个字,有4句,再加上题目的4个字,所以算式是4×7+4=32个。

生3:我是用乘减算式计算的。因为每句有7个字,有这样的4句;如果我们把题目的4个字也看成7个字的话,那么有5个7还要减去3,所以算式是5×7-3=32个。

师:用不一样的计算方法,却都计算出了这首古诗的字数。其实这首古诗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生4: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师:对极啦!这首古诗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通过结合古诗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计算古诗的字数,为“乘加、乘减”的教学展开做了巧妙的铺垫。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角延伸到数学课堂外,让数学教学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促使学生对生活乃至人生的思考,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充分研读教材,落实数学知识点

教材是编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编写的学习用书,是学生学习的常用素材,也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内容。因此,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设計出符合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数学课,顺理成章地落实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多少”一课时,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个算式,从题目中选择不同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出示题目情境图,图略):请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编写一道数学应用题。

生1:小华有30张画片,小丽有8张画片,小军有34张画片,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

师:你们会解这道题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生2:由题意可知小华有30张画片,小丽有8张画片,求“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应用减法计算,算式是30-8=22(张)。

师:你算得非常好,其实“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3:小丽比小华少多少张画片,小华和小丽相差多少张画片……

师:根据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我们还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

生4:我可以写出两个问题。一是小华有30张画片,小军有34张,小华比小军少多少张画片?算式是34-30=4(张);二是小丽有8张画片,小军有34张画片,小丽和小军相差多少张画片?算式是34-8=26(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体验,在一系列的追问和探寻中,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由表及里地逐层实现数学思维明晰化,从而掌握求相差问题的方法。

当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艺术再创造和再加工,随之再据此进行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会“抛”问题,彰显大智若愚

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多创设交流讨论的环节,多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碰撞,多暴露他们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让更多的疑问、难点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与突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一课时,我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大估,什么时候要小估,什么时候要精算。

出示题目:

商店里的物品价格如下:牛奶98元 / 盒,果汁75元 / 盒,巧克力278元 / 盒,饼干136元 / 盒,水杯52元 / 个。

(1)购买前估计:爸爸买5盒巧克力带1400元够不够?

(2)付款前估计:妈妈买3个水杯大约需要多少元?

(3)爸爸买6盒果汁一共要付多少元?

(4)购物388元以上可抽奖一次,爸爸买3盒饼干能否抽奖?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估算,知道了大估、小估和精算,现在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endprint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解题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

生1:第1题要进行大估,先把每盒巧克力278元估算成280元,280×5=1400元。估大够了,所以爸爸买5盒巧克力带1400元肯定够了。

生2:第2题大估或者小估都可以,把1个水杯52元估算成50元,50×3=150元。第3题,我觉得要精算,75×6=450元。第4题,要购物388元以上才能抽奖,那么把1盒饼干136元估算成130元,买3盒饼干130×3=390元,估小都要390元,所以一定可以抽奖。

生3:我觉得第2题是要我们“付款前估计”,那么就不是大估、小估都可以了,如果小估的话你的钱就可能会带少,不够买3个水杯了。我觉得应该把1个水杯52元估算成60元,60×3=180元。

生4:我同意生3的观点。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当学生争论第2题时我没有干预和评价,因为这正是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机会,他们把探索思考过程中的想法大胆展现出来,不同的思想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自尊、自信、合作、倾听、包容等各种优秀而可贵的品质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想获得了自由发展。教师长期这样把问题“抛”给学生,可以架起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桥梁,可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师生间心灵深處的顺畅沟通。

四、引进数学思想,丰富数学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小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演绎推理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教师应把握教学时机,合理、适时地引入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时,对于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给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多个不同的物体,学生知道它们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于是猜想它们的体积也相等,从而想办法验证猜想得出的圆柱的体积。在这里,教师要帮助学生抽象出“极限思想”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解答体积不变及多形态物体变化的问题提供支撑。

师(展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如果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你觉得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现在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那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2: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那么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师(动画演示):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3: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长方体。

师:把圆柱底面平均分的过程,包含了极限思想。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4: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Sh。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实验和思考,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比较中发现这三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变与不变”,让学生在把圆柱底面积转变成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到极限思想,从而丰富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总之,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研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把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乐学· 自主·分享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