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7-11-30徐兰芳
徐兰芳
[摘 要]“问题解决”的主旨要义,在于指导学生体会思考过程,积累攻克疑难问题的有效经验。“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是一堂典型的应用实践课,教学时应从问题本身的工具价值着眼,从“一般”到“特殊”,结合“质疑”“分析”“解答”与“变式”等程序,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战经验。
[关键词]问题解决;活动经验;经验形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2-01
通过学习“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 例1~例7,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那么,作为本单元的收尾内容,例8(长6m、宽3m的卧室地板,用边长为3dm的正方形瓷砖铺,需要几块?)仅仅是技能巩固与知识应用吗?如果诱导学生回视“面积意义”的根源,细化例8的解题过程,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例题蕴含的价值呢?
一、重新确立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聚合”的解题思路,了解此类问题的框架结构,并能据此采用动手拼摆或者理论计算来寻求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选取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决策力。
2.结合“图形聚合”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夯实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本出示的例题带有特殊性和偶然性(即大图恰好被完整分割成小图,没有边角余料),学生对“被平铺物面积÷平铺物面积=份数”形成偏执型依赖,而对“长能容纳的块数(一排个数)×宽能容纳的块数(排数)=总块数”的方法则具有下意识的排斥性,课后往往会形成“求大图能够被几个小图平铺覆盖,只要求出面积之商即可”的盲目以数代形的解答模式。因此,我对整堂课进行重新设计,从“非典型”情况入手,有意识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辨力,使学生获得深刻丰富的经验。
二、以实践为真理,以活动为依托
【活动一】联系问题,捋清逻辑关系:纸片的长为8cm,宽为5cm。正方形纸片边长约为2cm。李明以大纸片为原材料,裁剪出小纸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1)长方形大纸片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板书)(2)正方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板书“求面积”这个问题)(3)总共能剪出多少张正方形小纸片?(板书)
此类问题被提出后,教师让学生陈述是根据什么条件提出问题的,这样做可以引领学生找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发问和提问的过程,能让學生在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提取有用信息。
【活动二】辨析解题方法的选取理由,让学生领悟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论基础,请学生围绕“总共可裁剪出几张小纸片”的问题进行解答。重点围绕两种方案进行探讨。
方案一:8×5=40(cm2),2×2=4(cm2),40÷4=10(张)。
方案二:绘图解答(如下图),答案是8张。
先比较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再集中辨析:哪种方法是对的?理由是什么?
方案一的理论依据:先算出大纸片的面积,再算出小纸片的面积,然后根据“大图面积÷小面图积=张数”得出答案。这样做是将图形大小数字化,将物理拼凑法转化为数字理论运算。
方案二的理论依据:从长度来看,可以摆出4列,从宽度来看,则是每列2个,所以“4×2=8(张)”。这是用“列数×每列容纳个数=总数”来计算的。
本活动的落脚点在于制造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对比质疑中反思参悟。类似于这样的题型,绘图辅助分析比单纯的数字化计算更客观、更靠谱。
三、多次活动,反复求真
【活动三】多次反复琢磨,丰富感性经验
问题情境:长方形铝片的长是12cm,宽是9cm。张师傅要用这个长方形铝片剪成若干个边长是3cm的小正方形铝片,用来加工机动车部件。一共可以剪出几张小铝片?
学生主要得出两种解题方案。方法一:12÷3=4(张),9÷3=3(张),4×3=12(张)。方法二:12×9=108(cm2),3×3=
9(cm2),108÷9=12(张)。
对于这一问题,无论是用“列数×每列容纳个数=总数”的方法,还是用“大面图积÷小面图积=张数”的方法,结果都一致。分析原因:沿着长边和沿着短边剪,均没有余料。
本环节的问题貌似与前面雷同,其实有巨大差别。此题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此类问题带有特殊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分析,抓住“有无边角余料”这个关键,经历从“非典型”到“典型”的平稳过渡。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