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机制及干预路径

2017-11-30冯林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

冯林

摘 要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使用的现象。个体需求和使用体验是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的主要心理发生机制,从自我效能和依赖性控制两个维度实现对手机依赖干预,是文章提出的实现干预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机制;干预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12-03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并极大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智能手机提供各种功能,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外,智能手机还能提供诸如上网、游戏、导航、天气查询以及其他各种应用功能,可以说智能手机开启了互联网使用的新模式。

智能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娱乐休闲、社交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宠。但也出现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手机、离不开手机的现象,形成一种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手机频繁过度使用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手机依赖、手机诈骗等),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代表,作为拥有高知识面的年轻群体,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更强,更乐于和易于接受新事物。智能手机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由此产生手机依赖现象,依赖形成的根源在于手机所带来的便捷的生活方式。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表达离开手机之后的感觉时,多数表示有“焦虑”“恐慌不安”“莫名的失落感”等情绪。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媒体,甚至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对手機的依赖,对其个性心理和个体行为将产生由量到质的巨大影响。

1 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笔者就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心理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设定置信度为95%,误差不超过5%,根据确定样本量的公式n=(t/2d)2,置信度95%对应的t值为1.96,d=0.05,得出n=(1.96/0.1)2=

384,据此笔者发放了400份问卷,其中网上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得到有效问卷389份。调查范围以衡阳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主,覆盖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分别是男生188人,女生201人;城镇与农村的比例为1︰2,其中城镇学生123人,农村学生266人。

调查结果显示:

1)被调查大学生都有使用手机,且均为智能手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76.3%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便已拥有手机,41.5%的学生甚至在初中阶段便拥有并使用手机,而且这一点在男女性别比例上的差异不大。

2)在手机使用时长上,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的高达84.9%,4小时及以上的大学生比例达44.9%(见图1)。90%的大学生的手机每天都需要充电,且80%的大学生习惯开机充电,主要原因是方便接听电话和接受信息,其次是方便随时上网。

3)47.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的首要功能是通讯功能,借此保持和外界的联系,而获取资讯和娱乐是大学生最常用的手机使用功能。

4)85%的大学生有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其中近三成的大学生是与他人一起使用手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微信和QQ聊天的大学生占比高达53.4%,仅有12.3%的大学生是用手机查询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而且在这一点上,女生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近九成的大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对自身有影响,其中51.7%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业成绩;37.3%的学生认为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见图2)。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本质上是指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的心理机制。要解读这一问题,则需要对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性使用的因素进行

分析。

1)个体需求。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在于手机可以满足其对沟通的移动、及时和有效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展现个性需求。反映大学生个人身份和角色象征,是其个体形象、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第二,社交的需要。大学生使用手机满足社交需求,是其社交行为的拓展,也是对已有社会礼仪的延伸,维系其与现实社会的时空关系,如手机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

第三,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指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手机求助和获得帮助,还包括大学生群体离开或失去手机所产生的焦虑与恐慌不安,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安全感的获得是大学生对手机形成依赖的重要原因。

第四,获取信息,手机是互联网接入的主要平台之一,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获取外部信息的个人渠道。大学生利用手机可阅读新闻,浏览商品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其他信息搜索等网络行为。

第五,休闲娱乐需求。休闲娱乐行为是大学生使用手机自带的众多娱乐功能,比如拍照、看电影、玩游戏和看小说等,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化程度不断增加,手机成为大学生们主要的娱乐平台之一[1]。

2)使用体验。使用体验是使用者与产品、系统或界面交互后形成的主观感受。对于将手机作为身份和角色象征的大学生使用者而言,手机所具有的更新、更强大的功能,是导致其形成依赖性使用的重要原因[1]。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群体形成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可构建依赖形成的分析模型:从手机使用者知觉到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两个维度来衡量,建立一种能有效解释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分析模式。

笔者将“有用性”界定为大学生使用手机对提升个人能力、水平的主观判断;“易用性”则定义为大学生对手机使用条件的便捷、使用技术的难易程度所作的主观判断。大学生对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认知,可以影响其对手机使用行为的态度,行为态度可以影响行为意图,行为意图则最终决定他的使用行为,如图3所示。endprint

大学生手机使用体验的满足程度越高,使用者越能感受到使用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则越会加强对使用的依赖性。

笔者采用态度量表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体验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手机使用条件很便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这一描述, 87.5%的大学生是赞同的(见图4),说明手机的有用性得到了大学生的充分认可,手机带来的足不出户的便捷性生活,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84%的大学生在“手机是容易使用和操作的”这一点上表示同意,有80%的同学同意“手机的新功能是容易学习的”(见图5)这说明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手机的易用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验证,使用技术上的无壁垒无疑会使手机受到更多大学生的青睐。

图4

图5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层面: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个性是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经常地、穩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组合,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大学生人格特质、冲动性格、孤僻与孤独等方面。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主要表现在不能合理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导致原本属于正常的休息时间,很多大学生却在用手机刷微博和微信,生活极其不规律,从而引发生理问题,出现生物钟紊乱、免疫力降低等现象。生理问题进一步将引发心理问题,导致形成孤僻、自卑和孤独等性格。

在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上,涉及的面更为广泛,大学生的学习与阅读、消费、休闲娱乐、社交等方方面面,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见图6)。大学生日常频繁使用手机的行为,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惰性增强,思考能力下降,阅读快餐化、娱乐休闲个体化、社交封闭化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同时,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和自控能力大大下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人际交流被单一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这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 手机依赖干预机制实现路径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直接驱动个体的行为。个体的态度越积极,行为控制越强,社会影响越大,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也就越强,就越有可能促进该行为[3]。行为控制既能影响行为意向,也能影响个体行为。因此,构建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机制模型,应从大学生的行为控制入手。笔者试从自我效能和依赖性控制两个维度,提出实现对手机依赖干预的路径。

1)自我效能维度。大学生对摆脱手机依赖的确信心理预期,即对摆脱手机过度使用的信心。可通过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所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的认识,来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4]。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充分认识手机依赖的危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根本,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则应帮助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2)依赖性控制:对手机依赖的戒断性控制。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群体对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主观规范或价值认同,二是大学生对来自相关群体期许的遵照、顺从程度。在依赖性控制上,笔者实地调研发现,84.8%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我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式实现对手机依赖的控制,仅有15.2%的学生选择学校和家庭来实现。可见,拥有独立人格和思维的大学生群体,更希望通过自我控制实现对手机依赖的戒断性控制,而不愿意借助外力来实现。基于此,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规范、价值认同,来自社会和学校、家庭的示范效应,对大学生实现对手机的依赖性控制将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或使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危害。形成有效干预,帮助大学生群体摆脱手机依赖,已成为手机网络时代的新课题。大学生对摆脱手机依赖的信心越强,态度越积极,其自我控制能力则越强,对规避过度手机使用行为的意向也越强,实现对手机依赖干预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将越显著。事实上,构建手机依赖的干预机制要依赖各方合力,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培养和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根本的路径选择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控制。

参考文献

[1]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D].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锦,郑全全.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2(1).

[4]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