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
2017-11-30徐张驰刘保国
徐张驰 刘保国
[摘要]中国道路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伴随着现代性在中国历史演进的民族化过程。中国现代性建构既要重视人类现代性孕育与成长的一般性规律,也要关注中国现代性生成的民族特殊性。在中国道路的进程中,不能因为现代性危机而摒弃现代性建构,也不能走西方现代性生成之路,而应发挥后发优势、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从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现代性反思的成果中吸取智慧,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道路;构建
英国社会学家安尼尔·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中认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其生活形态。”①全球化时代的多重矛盾与冲突下,对传统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世界思想家与政治家的集体行动。现代性的反思不仅对中国认识世界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路标。
一、当代中国现代性对中国道路的影响
当代中国现代性贯穿于中国道路的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国现代性的总体特征和时代印记,是体系化现代性与个性化现代性的结合,形成了刚柔相济的鲜明特色,对中国道路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稳定中心主义促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国力强盛。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表征。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性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成功走向现代化之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把握是对马克思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1868年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还谈到:“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既成为国家战略,也体现人民的意志。不同于西方各类中心主义的“中心——边缘”耗散结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心主义是“中心——两点”三角形支撑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互依互促的稳定结构,更加协调和平衡。也正是经济引擎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其“一百年”不动摇才有可能。
(二)“以人为本”的活化本质主义使中国道路充满活力。“以人为本”是基于现代性本质主义思维的发展模式,其中“人”有两个具体内涵,一是人的广泛性;二是人的自身的利益和全面发展性,其对立面是少数人和非人的发展需要的政绩和行为,因此它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人的对立面是神。中国的“以人为本”的本质主义不同于西方抽象的本质主义和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僵硬,它有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方法论为支撑,是一种活化本质主义,避免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因此它使中国道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释放强大的能量。“五大发展理念”秉持科學主义的规律性和严谨性,注入人文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感召力。
(三)极大包容性的大一统国家模式和一党执政的政治模式使得中国道路易于被认同和易于凝聚力量。新中国建立以后,坚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体制保障。但并不意味着大一统国家和一党执政就必然使政权巩固和社会安定,国民党一党执政和大一统中华民国没能够抵御日本的侵略,国民党没能运用好大一统的现代性体制,根本原因在于把大一统模式绝对化,排斥其他进步思想和力量。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大一统的现代性优势,结合多党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协商民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等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大一统国家模式、一党执政模式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模式,使得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吸纳最广泛的积极力量,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矛盾化解力,使得中国道路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坚定信念。
(四)民族认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使中国人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和自觉。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西方文化思潮也大面积地进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但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并处于文化的统领地位不但没有受到削弱,而且更加巩固。正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道路才能确立并得到发展。可以确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道路的最根本优势,它是中国道路的灵魂和核心。获得这种思想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是仅仅利用文化现代性的话语霸权,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时代实践之中,并吸收包括优秀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有益的文化思想和实践智慧。它不是利用文化独断主义现代性而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又兼蓄并包、互通生津的“一轴多轮”驱动的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性模式。
(五)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道路开拓前行的可靠保证。中国传统现代性中重德行、轻外王,西方国家治理重法治、轻修身,当代中国现代性实行全面依法治国,体现现代国家治理的先进理念,但不是孤立和绝对地对待法律的重要性,而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发挥彼此的转化与互动。当代中国的法治现代性有三大特色:一是强调党对法治的领导和民主法治进程中人民的主体性;二是严以修身,以德促法;三是体现立法、执法、监督过程的连贯性和严格性。
二、构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原则、路线与方法
现代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对与现代化具有紧密关系的现代性失控的预知、批判、修复与建构,中国道路才能自信有据、自强有理。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改善民族深沉的思维和价值结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如影随形,注定避不开现代性管控的难题,如让现代性失控脱轨而踉跄在危险的荒原,中国道路也注定厄运难逃。
作为人类一般的现代化概念主要指,资本的充分利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政治参与权的扩大、城市化程度迅速加快、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价值的多元化等指标的参与。现代化为现代性的扩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与机遇,但也意味着部分传统现代性开始隐退以及后现代性给予现代性的受孕再生。endprint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之路的耀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物化能量的释放以及人性的觉悟和公民法权的保障,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独特光泽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但强而不逞的民族精神性和鼓励先富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性。它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优势,既是制度优势,又是价值优势。近代中国人的苦难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更加坚毅与虚怀,“生而无臭、死而无闻”是民族精神性的经典,因为“生而无臭”才会自强不息,“死而无闻”方能生生不息。权力作为现代性的标志,如何成为社会公正的积极力量,是中国道路进程中现代性改善的基准,也是决定中国道路成败的要素。《清华简》中《厚父》讲君主应当畏天命、知民心,“司民”者只有“好学明德”方能破解“民心难测”和民心向背的难题。民心实则是公正,让权力现代性服务公正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改善之道,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之道。
(二)沿展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切线。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根本性差异:一是历史观的根本不同,大部分后现代主义反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主张人的幸福与勇气需要揭去历史的沉重感和非历史的面纱;二是实践模式和实践目的的根本性差异,马克思主张实践的改造世界的目的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实践的游戏性和新乌托邦主义;三是后现代主义相比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范围更广、更专门化,批判方式更微观化和小叙事。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也有两个方面的基本一致性:一是都对西方概念现代性和资本现代性持有批判性态度和都具有回归人类精神解放的价值趋同性;二是都是批判——建构的互嵌理论模式。即批判中有建构,建构中有批判。尽管大多数自称自己的绝对解构性,但始终没有停止展望未来的理论重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条不同的历史天际线,但他们在人类的解放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上相切,这条切线是我们破解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思想路线。我们需要从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切线上不断延伸,以应对现代性的复杂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延续并不等同于用后现代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比如,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它们仍属于后现代化主义或西方文化主义。延展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切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范式和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微观批判模式。比如,中国历史上是大陆性农耕国家,封建时期国家治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地方割据,无暇顾及县以下的乡村治理。新中国后一段时间,治理中心主要放在“一大二公”的制度层面,较少顾及微权力和微关系。这都是中国传统权力现代性中的父权主义特点。当前中国现代性的改善需要加强微权力运行的管控和改善。
(三)构建现代性批判、现代形而上学批判和现代市民社会批判的三面一体批判范式。《资本论》既是经济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集中体现和马克思思想的集大成者。《资本论》的特殊学术地位不仅在于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严密性,更在于学术视野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市民社会批判的三面一体批判范式,解密了现代性、形而上学和市民社会的有机性和三者的联通性,表现了历史主义辩证法和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最高境界。鲍德里亚曾谈到:“马克思是理性的,他在‘客观上是理性的,但就像所有科学一样,这种理性和客观性是以误解为代价的,这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时代对激进乌托邦的误解。”③
对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背离的中国当代现代性的批判程度决定了现代性建构的程度。尽管当代中国不是马克思所界定的市民社会,但具有市民社会的某些现代元素。马克思的三面一体的批判范式也是管控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之道,因为,很多消极现代性都是以现代形而上学的形式出现的,即现代形而上学是消极现代性的载体和中介。同样,现代市民社会的某些特点与消极现代性是相互成长的胞胎。只有从三个方面共同切断滋生的源头,中国消极现代性才能灭绝或弱生长。
结语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我们不仅需要去发现一些过去没有被发现的知识,而且还要针对所有人都看见的现象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现代性早已被熟视,现代性的复杂性也早已被发现,中国现代性的独特性研究也已起步,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关于中国现代性和中国道路关系的从未有过的整体思考和基于中国道路为焦距的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
[注释]
①安东尼·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③鲍德里亚.仰海峰译.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