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改进和拓展黄梅戏演唱

2017-11-30李玉勇韦京东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黄梅戏唱法声乐

李玉勇+韦京东

摘要:黄梅戏和中国民族声乐本是同根生的姊妹艺术,民族声乐既具备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又具备浓郁的民族风格。笔者认为,借鉴中国民族声乐,改进和拓展黄梅戏演唱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今天的借鉴,并不是完全否定黄梅戏演唱的科学性,而是要用发展和科学的态度,来改进和拓展黄梅戏的演唱。我们的目的:既是黄梅戏、又是科学的、还要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欢迎和承认的唱法。

关键词:黄梅戏 演唱 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57-03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的视听方式和途径前所未有的拓宽。中国戏曲作为比较单一的舞台艺术,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为了生存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戏、现代戏不断推出,角色的音域增宽,戏剧性增强,以真声为主的黄梅戏演唱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角色和剧情的需求。部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们尝试借鉴声乐和其他剧种的科学演唱方法,成功的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唱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吴琼、张辉、李纹、何云、梅院军等。可惜的是,在网络和图书馆,并不能检索到这些成功者关于自己科学唱法的文章或论著。当然,也有部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教育者坚持认为不能借鉴,借鉴以后就失去了黄梅戏的独特风格和韵味。笔者认为,不借鉴,故步自封,必然是行不通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就是在不断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成为一代黄梅戏表演大师。我们今天的借鉴,并不是完全否定黄梅戏演唱的科学性,而是要用发展和科学的态度,来改进和拓展黄梅戏的演唱,我们的目的:既是黄梅戏、又是科学的、还要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欢迎和承认的唱法。

因此,借鉴什么?怎么借鉴?是笔者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黄梅戏表演艺术界和黄梅戏高等教育界争议的问题。笔者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高级检索项搜索:“黄梅戏”(检索项为“关键词”)+并且(关系)+“演唱”(检索项为“关键词”),检索年份从2003年至2016年11月,得到论文数量很少。

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杨瑾《科学唱法拓展黄梅戏唱腔的应用研究》认为:黄梅戏传统行腔方法具有不足,音域窄,声音穿透力弱,声音持久力差,声音表现力差,而科学唱法(指声乐科学发声)声区统一,解放声音。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张雯雯《黄梅戏演唱中对民族声乐的借鉴》,阐述了黄梅戏演唱对民族声乐的借鉴具有可行性,认为民族声乐和黄梅戏本是同根生,是一对姊妹艺术,民族声乐已经先于黄梅戏,形成了相对完整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吴小琴《浅析黄梅戏与民族声乐的关系》,认为黄梅戏和民族声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为民族声乐的发声对黄梅戏具有指导作用。

铜陵市艺术剧院演員王丽娟《浅谈黄梅戏的科学声乐训练》,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黄梅戏演员需要科学声乐训练延长艺术生命,黄梅戏艺术需要科学声乐训练拓展戏剧效果,黄梅戏唱腔需要科学声乐训练美化演唱声音”,从这三个方面谈到黄梅戏演唱借鉴声乐科学发声方法的必要性。

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龙宝玲《声乐在黄梅戏演唱中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应根据自身音色的特点,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配上喉部诸腔穴的巧妙合作,再结合人物内在的情感,去处理音色上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完美的体现剧中人的思想感情”。等。

淮北师范大学陈云燕在《严凤英与马兰黄梅戏唱腔艺术与舞台表演艺术的比较》中,说道“严凤英在小字二组d以上,发音非常紧,缺乏爆发力,失去了中音区平实,顺畅,优美自然的音色。”“高位置的运用是马兰唱腔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说明已经有艺术院校教师和黄梅戏专业演员大胆尝试借鉴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大多是停留在浅谈和尝试基础上的心得体会,目前还没有人大胆进行黄梅戏演唱教学改革,更没有形成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和理论成果。

笔者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多年,近五年来,兼任学院黄梅戏专业的声训教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总结出运用民族声乐的科学演唱方法,进行黄梅戏声训的教学经验,申报省级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借鉴民族声乐 改进和拓展黄梅戏演唱的应用研究》。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民歌、小调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大多也是运用真声比较多的声音来演唱,比如老一辈歌唱家们演唱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最高音一般不超过小字二组的g。随着世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已经不能满足于“大本嗓”歌唱的形式,后来经历了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期“土洋之争”,最终吸取了西洋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体系,成功的培养出大批民族声乐演唱人才。比如彭丽媛、雷佳演唱的歌剧《白毛女》,吴碧霞演唱的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在歌唱技巧和能力上,相比老一辈的歌唱家们,都要提高了很多。黄梅戏和中国民族声乐本是同根生的姊妹艺术,民族声乐既具备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又具备浓郁的民族风格。笔者认为,借鉴中国民族声乐,改进和拓展黄梅戏演唱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那么,接下来,开始谈“怎么借鉴”。

第一,对学生进行演唱心理辅导和科学发声原理普及。

目前,由于黄梅戏教育教学方式依然陈旧,部分依然是“大白嗓”的演唱方法和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教师本人的演唱问题直接延续到学生,形成恶性循环。当务之急,必须从发声器官生理结构和声学原理等角度来启发黄梅戏学生接受科学演唱,从而改变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追求科学发声,科学演唱。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长期用“大本嗓”演唱,他们形成了一种尖、亮、挤的音色的审美习惯,学生对于科学唱法有所疑惑,甚至抵触。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利用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原理图片、视频给他们进行科学发声原理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认识并接受科学发声方法的学习。另外,在学生们接受民族声乐科学方法训练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演员和学生们以前的平衡演唱状态会被打破,甚至感觉不会唱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尤其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这个不自然阶段是必经之路,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终会找到新的、更自然的平衡。正如金铁霖老师说的:“一般训练声乐演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

第二,利用民族声乐科学发声方法进行声训教学。

黄梅戏声训教学可以参照《金铁霖老师谈自己的声乐训练方法》。金铁霖老师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精华,运用于中国民族声乐教育,成功的培育出大量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和民族声乐教育家,其贡献可谓卓越。金铁霖老师的声乐训练方法,言简意赅,简单易行,运用于实操功效显著。笔者在实训过程中,采取分两步走的办法,先解决学生基本歌唱方法,再体现黄梅戏个性特点,即先共性(即科学唱法)后个性(即黄梅戏色)。本文主要讲怎样解决黄梅戏科学唱法的问题。

首先,用“哼鸣”来训练。“哼鸣”的发声方法,对调整声音的平衡,找到歌唱的整体感觉比较有效,能很直观的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发声,解决“大白嗓”演唱的问题。在黄梅戏声训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用“哼鸣”的方法,采用小声的“半真半假”的哼唱方法,学生能较快的让真假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小声的哭泣状态,去找“哼鸣”的状态。在“哼鸣”时,喉咙要放松,气息要通畅,声音集中在眉心。进行“哼鸣”练习时,要感觉到眉心处有一个明确的交点,把声音哼出来。检验“哼鸣”是否正确,可以一边发出“哼鸣”,一边嘴巴随意做动作,如果不影响“哼鸣”正常发声就对了,这能保证嘴巴在做咬字动作时不会影响发声,便于咬字。找到“哼鸣”的方法后,在进行黄梅戏唱念时,可以先用“哼鸣”把唱段的旋律哼下来,再保持在哼的位置念唱词,把每一个字都保持在“哼鸣”的位置。为了保证统一,下巴要放松,换字的动作尽可能要小,然后再根据这样的感觉把声音慢慢放开唱,就可以达到声音与字的统一协调连贯。在整个练唱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喉咙的打开,保持气息的深度,可以先哼、后念、再唱,把哼、念、唱的感觉保持在一个位置,都不要脱离“哼鸣”状态来带字带声,一定要注意在保持它们的共同性的前提下,再体现每个字的特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哼鸣”训练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过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对于初学者,一般可以选择简单慢速的,下行旋律较多的,旋律线条较平稳的歌曲或者黄梅唱段进行哼鸣训练,比如《对花》《蓝桥汲水》《打猪草》等。当学生能较流畅的运用时,再逐步选择旋律比较流畅的唱段进行训练,比如《天宫岁月》《钟声催归》《到底人间欢乐多》等。学生们只有树立坚定的信念,并具备持久的耐心,才能掌握“哼鸣”的训练方法,并自如运用于黄梅戏演唱。

接下来,使用金铁霖老师的“下支点提法”。

在“哼鸣”的训练过程中,虽然学生们很容易找到高位置发声,解决了“大本嗓”演唱,但是,部分学生在演唱中过分追求高位置,造成气息浅而僵,咬字动作太大,下巴无法放松,导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域无法扩展,唱出来的声音仍然是挤、卡、压、尖。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笔者常使用金铁霖老师的“下支点提法”来解决问题。所谓“下支点提法”,就是感觉把每个字唱在横膈膜处,也可以更具体的,想象把字唱在中山装的第四粒扣子处,这个歌唱的支点就是“下支点”。演唱中的每个字都要在“下支点”处唱,保持喉头稳定、放松,喉咙打开,自然解放口腔,让发声器官和咬字各部位正常工作。 实训过程中,“下支点提法”能有效的保持喉头稳定,气息下沉。

另外,使用金铁霖老师的“叹气贴字提法”。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怎样做到声音不离开气息呢?“叹气贴字提法”是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具体要求是:首先让学生保持放松状态,将气叹下来再吸气,将演唱的每一个字都似乎贴在叹下来的气息上,不论高音或低音都是如此。叹气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的动作,好理解也好掌握。笔者常用“边唱边叹”,用这个感觉启发学生把气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歌唱。这样,气息既有深度,又能自然、放松、流畅,气僵和气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金铁霖老师形象地把歌唱的气息比作载人下降的电梯,也就是说:不管电梯如何向下降,人总是踩在电梯上的。“叹气贴字提法”把字、声、气的关系协调统一起来,很有效的解决喉头紧、声音僵的毛病。

笔者选择借鉴以上三点,对黄梅戏学生进行訓练,效果显著。笔者认为,步入工作岗位的黄梅戏演员也可以运用这三点来训练,循序渐进,规范自己的发声方法,改变用嗓过多的现状,增强自己的歌唱能力。

同时,笔者撰文的目的,也是希望为部分犹豫、徘徊甚至怀疑“是否能借鉴民族声乐”的黄梅戏教育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借鉴,大胆探索,丰富黄梅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笔者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培养出适应黄梅戏发展需要的演员,为继承和发扬黄梅戏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黄梅戏唱法声乐
了不起的黄梅戏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