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盐场:创业再行动 助力盐文化
2017-11-30钟龙山
■ 钟龙山
山腰盐场:创业再行动 助力盐文化
■ 钟龙山
福建山腰盐场作为一家拥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南方海盐生产国有企业,靠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一直以来都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好“粮仓”,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盐民子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型国有企业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经营体制束缚、经营绩效不乐观、盐田资源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盐场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成为山腰盐场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力求通过借助“盐文化”自身优势,达到“转型升级、多元发展”的文化创新目标。盐文化旅游产业的开辟,将为企业发展创新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山腰盐场伴随着盐的生产而诞生和发展,历史遗迹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资源优势明显,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如何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转为旅游产品,向外界展示盐文化的魅力,带动盐场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这“一把盐”谁都离不了。泉港区域的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肩胛当路行,脊背作盐埕”,深刻诠释泉港先民“煮海为盐”的艰辛与创业的坚韧。早在唐代,便有沿海民众以“煎盐”为业。宋元两代,惠安沿海制盐业得到相当的发展。至明代,惠北制盐业的规模、产量、质量均列惠安盐区前列。清代乾隆末年,山腰六乡大面积围海建造盐田,山腰盐区遂成为省内,乃至东南沿海主要的海盐产地。自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千多年间,区域内海盐生产历经淋卤煎盐、日晒制盐、坎晒盐和围海晒盐的几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腰盐区人民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围垦,实现了“吞海吐盐”的壮举,全区盐田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3.3万公亩发展至逾10万公亩,年均产盐10多万吨。改革开放以后,山腰盐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注重科技创新,广泛推广先进的制盐工艺。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浓缩着数千年来中国海盐制作传统工艺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不仅记录着泉港区盐业历史的发展,更是中国盐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山腰盐场是福建省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2013年山腰盐场盐田经省政府勘界划定,盐田保护区面积为9.2万公亩,控制废转区盐田为2.1万公亩。企业现辖有埭港、菜堂、钟厝、东海、五四、南海、西海、下江8个工区、54个生产班组,在职盐工1300多人,在岗盐工570人,退休职工2300 多人,年生产能力8万吨,年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上缴税收近千万元。2010年以来,盐场持续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014年,注册的“蓝海晶”商标被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被福建省盐务局誉为“全省盐业系统的排头兵”。
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产业
旅游与文化相结合这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特征。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生命,旅游产品只有展现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从而产生旅游需求和消费。
山腰盐场具有丰富的盐文化资源,是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文化凝结的结果,通过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产品、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在价值和“山腰盐”历史文化价值,阐释、包装旅游产品,构建品牌体系,创新传播方式,打造特色旅游标识,从而全面提升“山腰盐”品牌的知晓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2014年泉港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文化旅游发展年”,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文化高地”,开展“文化旅游发展年”。重点围绕致力打造“六个一”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一台戏、一艘船、一把盐、一幅画、一座寨、一个园),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其中,一把盐(盐文化产业):山腰盐场为福建第二大盐场,列入省级绿色食盐基地,晒盐技艺获评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传统技艺。通过充分发掘丰富的盐文化资源,做好“山腰盐”文化这篇大文章,组织人员赴台考察盐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索通过资本运作或引进合作方式,拟建全省首个盐文化旅游项目,已签约,计划总投资6500万元,发展海洋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筹划在沿海岸工区内建设盐疗保健、盐海岸垂钓休闲、盐浴游泳、休闲餐饮等盐业旅游项目,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一把盐”就是要传承发展“山腰盐”独特晒制技艺、发挥省级绿色食盐基地优势,规划开发盐文化系列产业,打造“山腰盐”文化品牌,提升“山腰盐”附加值。
2017年是全区开展“创业再行动,建设新泉港”大讨论活动年,全面启动产城联动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山腰盐场坚持创新驱动、提品质创品牌,提出了“产业提升、转型提速、产品提质、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这是其中加快盐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转型提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挖掘,认真规划。山腰盐场抓紧策划新的盐文化旅游经济,邀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对盐场的盐文化生态观光旅游休闲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新的盐文化观光旅游经济,加大山腰盐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力度。比如充分利用下江晒盐技艺展示场馆和现有闲置的盐田、厂房及其他设施,规划建设南方海盐博物馆,山腰盐场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暨山腰传统海盐晒制技艺非遗博物馆,成立中国南方(泉港山腰盐场)海盐史研究会,开发建设内容包括中国海盐创意产业园暨乡村怀旧影视基地、非遗技艺体验、山腰盐场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盐文化宣传走廊等集盐田观光、体验、展示和餐饮为一体的项目和扒盐挑盐体验、彩盐DIY,盐田风光游览系列,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健身、娱乐,亲子实践系列活动,如休闲养生垂钓、仿照“死海不死”的“盐卤浴”、开展一些健身项目,规划建设特色盐产业、特色盐产业+养生保健产业、特色盐产业+海丝文化产业和特色盐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四大功能,进一步挖掘盐文化内涵,焕发盐文化精神,打造盐文化产业,感受本土历史悠久的闽南海盐制作工艺流程,让更多游客在了解海盐的生产过程中,领略海盐的文化魅力。在投融资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由政府办旅游转向社会办旅游,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向多元化投资。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来开发盐文化旅游产品,带动盐场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创新转型、多元发展”的盐文化发展战略目标。
丰富产品,完善链条。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能集中反映该地区的文化特点,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实际上山腰盐场具有盐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基本没有。因此,提高盐场旅游纪念品的档次,创出名牌,研制和开发出一些具有海盐文化特色内涵和美观精致实用的旅游纪念品迫在眉捷。盐场可以借助生产的各种盐产品,推出一些盐装饰品(如盐雕工艺品),盐美容产品(浴盐、热敷盐)、健康保健盐产品、创意饮料等,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盐场知名度,提升盐附加值。
为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结合特色产业优势,挖掘文化热点,打造休闲旅游品牌,借助产业外的优势解决产业的问题,为企业经济增长、文化建设、职工待遇提升寻找突破口,同时围绕“识盐、玩盐、品盐”设计产品项目,向游客推出海盐文化体验产品,遵循“生产观光,游乐兼顾;传播知识,寓教于乐;制造体验,身临其境”的原则,合理规划空间结构,创新、充实特色产品。利用微地形、布设盐元素雕塑景观等手法,营造海盐文化环境,并围绕海盐文化娱乐,海盐养生等核心元素设计服务项目,2017年8月,山腰盐场依托下江工区旧厂房及盐田(盐文化展示馆及手工晒盐试验区域)与泉州红黄蓝影视策划有限公司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着力打造一部与盐文化有关的怀旧电影、一个古堡、一片花海、一个盐文化博物馆、一个与海盐文化娱乐及海盐养生为主题的休闲俱乐部、一桌豆腐宴、一个怀旧民宿住宅区、一片仿盐坨宿营地、一场大地艺术创作、一场实景演出等“十个一”项目,助力展示山腰盐品牌宣传效应,打造“中国(山腰)海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正能量。
做好申遗,凸显品牌。品牌创新是品牌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通过借助“中国海盐文化之乡”和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已入选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及“盐文化”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积极打造山腰海盐“原生态、纯天然、全人工”的传统独特生产制作工艺,加快产品研发升级和宣传推广,打造推动“蓝海晶”品牌效应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推进盐文化观光旅游项目,但是离国家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文化软条件,都应加以完善。特别是盐的生产技艺和地方风俗等已成盐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深入挖掘像流传百年较为广泛的芒种夏至,盐仔出世的“晒盐日”、对盐民分发自用食盐的“开盐仓”、盐区盐民们做“十月盐埕普”的“祭盐神”等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等,丰富盐文化内涵,整合开发,形成一整套独具泉港地方特色较为完整的海盐文化体系,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山腰盐场的盐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品牌效应。
加强保护,注重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是不可再生性,山腰盐场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做好对其的保护性开发和提升性利用。一方面要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延伸,如建造小型盐卤作坊,向游客展示山腰海盐以“原生态、纯天然、全人工”的传统独特生产制作工艺和盐卤的制作工序、制作技艺,使山腰盐场的制作工艺活态化。这种让文化遗产“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甚至是“味”起来的活态化保护方式,能让游客耳、目、鼻、脑并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思考盐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与真谛。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通过搭建像对接“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涂岭镇猪脚节”等成熟文化节会平台进行包装展示,大力倡导“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扩大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保护开发的前提下,以开发促发展,以开发促保护,让保护维持长久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山腰盐场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在对盐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增强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
启示与思考
只有充分发挥山腰盐场盐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产品研发升级和宣传推广,打造推动品牌效应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着力推动传统盐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链条化和集约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一:以生产精品的思路打造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文化旅游产品不像自然风景名胜大气恢弘,其魅力是细雨无声的人文诉说,所以要像艺术品一样精心设计开发,包括文化旅游景点的精心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商品的精细研发和文化旅游线路的精彩组合等,都要突显文化元素。
启示之二: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首先,继续做好形象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盐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其次,把泉港区域内的海丝旅游等不同类型的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相结合,这样有助于激发旅游者去更多的景点进行参观,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最后,要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客源市场,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启示之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建议为两类,一类是项目托管,另一类是PPP模式。1)项目托管即租赁模式:项目托管是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旅游景区原先产权归属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对景区的资产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拓宽融资渠道以及资产增值的目的,从而谋取景区资产整体价值的有效、合理的经济回报。2)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因为本项目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对开发运营团队专业要求高,传统的开发模式难以撬动本项目。为了更好的推动项目进程,降低投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建议本项目采用目前国内较为创新的PPP模式。以盐场为主,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成立投资主体,通过PPP模式,与政府协作进行一二级土地联动开发,共享投资收益。
启示之四:努力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成为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因此要依托城市建设一体化配套设施,确立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实现由传统的盐行业向现代品质健康生活产品和服务的科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精彩嬗变。
启示之五:如何发展文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不仅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它引申出内涵丰富的盐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山腰盐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海盐文化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背景中形成的,是多年历史积淀和人文文化凝结的结果。该盐文化案例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盐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做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一方面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盐文化,对聚力创新助力百年老企业——山腰盐场的转型升级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山腰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