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百年老照片看梧州往昔
2017-11-30何敏汉
何敏汉
从一张百年老照片看梧州往昔
何敏汉
2012年,国内某杂志刊登了一幅19世纪中叶的“梧州全景图”。这张拍摄于150多年前的图片依然非常清晰:梧州城里的商铺、民居、吊脚楼林立,连靠近江边的龙母庙也隐约可见;桂江河边停满了小艇,江中船只穿梭往来,一派繁忙的景象,其背景是连绵起伏的白云山,照片全面再现了19世纪中叶的老梧州面貌。
据介绍,该照片拍摄时间为1860年,是蛋白照片(指用蛋清混合感光剂抺在纸基上,制作成相纸而印制的照片,如今所见到的19世纪照片,大多数是蛋白照片),规格为20.8×83.5厘米,摄影者为华芳(又名赖阿芳,他是中国人,1839至1890年在世),照片现为美国洛杉矶盖蒂研究所收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梧州全景图,也是我国早期摄影作品代表作。这张饱经沧桑的历史图片,如同一幅历史画卷,把人们带回150多年前的老梧州。
1860年的梧州全景图
1861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法阻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英国、法国的炮舰先后入侵梧州港,并深入浔江至藤县航段,沿途进行勘测活动。梧州在这一时期的贸易较为活跃,过往船只日益增多。为收取关税,巡抚曹澍钟奏请朝廷在梧州府设厘金局,署三关收税:上关设在龙母庙下河中,中关设在三角嘴河中,下关设在虞帝庙(今大东下路)对开河中,岁榷厘金30余万两,以充军饷。
早在清初,粤商就大批涌进戎圩(今龙圩)。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为了解决军饷来源,在梧州三角嘴设立厘金厂,规定凡从戎圩运到梧州的货物,均要多抽一次税。于是,两广各地的货物便直接运到梧州,不再在戎圩集散了,两广商人在戎圩开设的店铺,也纷纷迁到梧州。咸丰四年(1854年)梧州出现第一家百货商号“天宝华”,是广东顺德人开办的。接着,日升昌等银号及平码行(经纪行)相继出现,梧州商业逐渐繁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广总督劳崇光委任梧州知府,并在梧州开设盐厘,设上中下三厂。上厂设在桂江龙母庙,每包盐抽厘银5钱;中厂设在西江文澜桥下,每包盐抽厘银8钱;下厂设在梧州府下关一带,负责东盐运到梧州后的点包验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传教士纪好弼到梧州传教,在竹椅街(今大南路)设西医诊所,施医赠药,这是西医传入梧州之始。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在香港开铸面额一毫的银币。同治五年(1866年),英方又铸面额二毫和五仙的银币,币面铸有维多利亚女王和爱德华七世的头像,俗称“鬼头毫”,这种银毫后来逐渐流入梧州乃至广西全境。由于梧州靠近粤港澳,而且是通商口岸,因此梧州是广西最早使用英国银毫的城市。
据该照片显示,当时梧州城区的房子基本上为砖木和板木结构,河边有许多房屋,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地层用柱子支撑,人们称之为吊脚楼。
从上述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桂江江面上船艇如织,密密麻麻,反映出梧州作为一个商埠在水运方面的优势。梧州坐拥三江,因此市内的交通运输、人们的日常出行主要靠船艇,码头渡艇比比皆是。河中船只穿梭往来,有游艇、交通艇、堆货艇、商艇、菜艇、粪艇、花艇、渔艇、住家艇等各种专用艇。在船上做生意的人特别多,因此,梧州曾有“水上集市”、“西江流域商品集散地”之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三(1月4日),英国以同法国势力相平衡为由,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西江专约》,规定“今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开放为通商口岸,作为钦事官驻扎处所。”同年五月初五(6月4日),梧州正式开关通商。
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英美两国取得了西江内河航运权和梧州海关管理权,并在梧州设关收税,大批的外国商船垄断了梧州至广州、香港的轮船运输业务。为了方便管理,英国人还在白鹤山上设立领事署。接着,清政府在梧州设立海关,海关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
根据《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规定,梧州开辟城南东至狮子炮台,西至江边码头,南至西江江心,北至山脚为“海关”范围,并以河滩水面为通商地段,在东起舜帝庙至湖广会馆的河面设筏营业,连舟为街,联成水上街市。先有渣甸、天和、人和三大洋行,继有义和、议孚、景行、西关等航业公司,专门负责广西及云贵土特产和港澳货物进出口业务。此后,外轮持续增加,昼夜开航,上航邕桂柳,下航粤港澳,并与沿江20多个市镇直接通航。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梧州港进出口船只达3000余只,吨数达19万吨以上,其中英国船只占73%。进口货物主要有棉纱、棉布、燃料、面粉、白糖、纸张、香烟、火柴、白铁等大宗产品。开埠第一个月,进口洋货陆续增加,其中进口棉纱有27141担,共值白银62.42万余两。出口商品主要有药材、香菇、木耳、瓜子、香料、大麻、畜牧、锰矿砂、柴炭、大米、水果等大宗产品。梧州开埠不到半年,出口货物值银47.3万两、进口货物值银347万两。这时,从粤港澳地区进口的货物,经梧州运销广西各地。广东商人纷纷到梧州经商,英、日、法、美、葡等国商人也到梧州开设商行,大量外国商品输入梧州,梧州成为岭南贸易名城及广西著名的口岸城市。
至近代,梧州城内设11个坊市,对外贸易日趋繁荣,年均贸易额达44万两白银。梧州开关通商后,便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进出口贸易口岸,年进出口货值176.7万两(关平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梧州商人集资成立梧州第一家华资轮船企业——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购来轮船,分别营运梧港线、梧穗线,梧邕线,对梧州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8年,梧州年进口总值占广西进出口总值的80%。民国时期,梧州外贸继续发展。1931年,梧州出口贸易总值占广西出口贸易总值的89.2%。1933年,梧州进出口总值达1537.47万元(国币),占广西的98.84%,当时梧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港澳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同时,梧州商业发展迅猛。1 9 3 3年,梧州商行发展到1393家,其中出口商行100多家,商业资本占广西总额的63%以上,居广西各市之首。1935年,广西出入口贸易处在梧州成立,对外贸易扩展到英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年进出口总值达1528.7万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梧州外贸受到影响,但至1 9 4 9年,出口商号仍有100多家。当时,全市人口9万人,从事商业的就有1万人,广西财政收入30%来自梧州商业税收,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商业之盛,实为全桂之冠”,素有“小香港”和“广西水上门户”之美誉。
当历史跨越了150多年后,今天,我们凝视这幅老照片,重温那段沧桑岁月,更觉得梧州历史的厚重与精彩。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