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人”于戏,建构语文剧本课堂

2017-11-29吴恒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吴恒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剧本课堂,让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说戏能展开语言实践,通过演戏能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通过编戏能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通过评戏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人物内涵。这样的剧本课堂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

关键词:剧本课堂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剧本课堂指的是将课文和剧本作为载体,将语言训练融入到其中,用听说读写综合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展开活动,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剧本课堂又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中进行深入品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剧本课堂的方式展开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演说戏,开展语言实践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整体感悟是理解的第一步,然而不少小学生对概括段落大意、复述文章内容等学习方式有一种厌倦心理,此时可以用剧本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作剧本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导演,用导演说戏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探究作品的情节发展,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在整体阅读这篇课文后得到了怎样的感受,如果要编写课本剧的话,要展现怎样的内容。如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讲的是小女孩在大年夜出来卖火柴,结果冻死了的故事。”我启发学生继续思考:“你说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那么在导演的时候只涉及前后,没有中间部分行不行呢?大家说说小女孩为何会被冻死吧,小女孩在这个寒冷的夜晚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學生受到了启发,尝试阐述文章的详细内容,如有学生讲述了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的几个幻境。这样学生就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

在“导演”介绍剧情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同时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整体化的认识。

二、演员演戏,体会性格特点

在尝试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用问题进行引导,让扮演的演员深刻体会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直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相比,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有了代入感,学生可以在思考语气、神态、动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展开人物设计,同时也对人物形象有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时,我鼓励参加表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如让扮演音乐家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音乐家为何会进入盲姑娘的家中呢?是什么事情将他吸引过去呢?”如有学生提出:“他是听到了音乐的召唤,因为盲姑娘的钢琴声感动了音乐家,所以他才会进入其家中。”“那么音乐家为何要单独为他们演奏钢琴曲呢?他当时的心中想的是什么呢?”如有学生提出:“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所以想要将音乐展现给这一家人。”“从音乐家的身上你能看到其具有怎样的品格呢?”学生提出:“他对音乐十分痴迷,而且平易近人。”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人物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其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当发现不同的表演小组演绎的人物有所不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说说自己为何如此演绎角色,对角色有怎样的认识。最后大家辩论一下,看看谁的演绎更符合作品的形象。这样学生就能在演戏的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编剧编戏,组织创编活动

有些课文虽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但是叙述性的文字较多,人物的对白较少,有的作品还留下了留白处,没有完整的结尾,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编剧活动,尝试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后面的情节,并尝试添加台词,让文章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

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一文简单地介绍了“我”和闰土相处的经历,但是主要都是通过语言交流的形式表达两人的关系,并未详细展现两人一起玩耍等的经历。教学时,我提醒学生思考:“文章提到当闰土必须要回家的时候,‘我急得大哭。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形成这样的友谊的呢?尝试展开想象,想一下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怎样的,尝试补充编写剧本,将两人的互动交流展现出来。”如有学生尝试写了天终于下了大雪,然后“我”和闰土一起堆雪人,并在雪地里捕鸟的经过。这样的创编活动将原著中用语言形式表现的“捕鸟”转化成了具体的行为过程,体现出了创造力。

在尝试编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再一次感悟人物形象,并设计与之相符合的台词和情节,同时还要积极展开联想。因此编剧编戏的活动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观众评戏,解构人物内涵

在学生完成表演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可以说说哪一个小组表演得最好,最能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在评讲的过程中,学生能从思维的角度处理文章,将课文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展开探究和思辨。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尝试分析自己表演的经过,说说在表演中是否将人物的内涵展现了出来。我提出问题:“大家觉得刚刚几组的表演中,哪一组的廉颇和蔺相如表现得最好呢?”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最后一组最好,因为展现出了廉颇的前后反差,前面展现出了廉颇十分自大,但是后面在得知真相后,又变得十分谦卑。”“廉颇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学生提出:“因为他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一心为国,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卫国家。”

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为透彻,我在组织学生评戏的过程中会根据其中的关键事项进行提问引导。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共鸣,在理解人物的过程中会形成更深刻的感受。同时,这样的分析也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内涵也有一定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剧本课堂的方式能让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起到寓“人”于戏的效果,这样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 赖丽珍.“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12):27-31.

[2] 董志红.刍议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7(10):84-84.

[3] 覃凤琼.小学语文“剧本课堂”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2017(21):89-89.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