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平凉市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2017-11-29刘蓉
刘蓉
【摘 要】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农村的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农村。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平凉市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带动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小城镇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加快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一、提升中心城市的职能作用
中心城市的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平凉市崆峒区南临华亭、崇信、东依泾川、庆阳镇原,北与宁夏彭阳相接壤,西与宁夏泾原毗邻,是平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低。调整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利于推动平凉市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水平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條件。平凉市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新产业,以能源、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增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强的产业。要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带动功能,推动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崆峒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最有助于提升第三产业的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增强社会集聚功能。
二、有选择的发展小城镇
通常,小城镇处于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构成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小城镇的自然淘汰,小城镇将在区位功能等方面产生分化:处在交通枢纽区域的中心镇,通过发展农业服务的能力,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地和集散地以及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多种服务的第三产业中心;部分进行延伸,形成具有独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等为主的新型城镇;也有部分变迁为农户居住点,配套新农机设施,发展为现代化农庄前沿;还有部分随着居住人口流出,其居住区域复垦为农田。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税取消和种粮直补政策的实施,小城镇的政府职能通过由税收型向服务型(社区型)转换,来推动地方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
在平凉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因矿产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在人口、经济和生活城镇水平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应借机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和县域中心带动作用,适当扩张县城规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强化产业和地理位置比较优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增强相关产业纵深发展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争取在五年内建成人口规模在6—9万的片区中心城镇。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稀缺,经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生活城镇化水平低,与其潜在拥有的空间城镇化水平不成正比,今后应着眼于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实力,完善经济功能为主,突出本城区的长远建设和规划,发展以旅游等产业为主的地方城镇经济,适当控制城镇扩展空间,发展为人口中期规模为3—6万的县域经济中心城镇。
城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表明,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必不可少。通过平凉26个建制镇在各自的区位、资源、交通、功能和经济实力及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挑选崆峒镇、四十里铺镇作为崆峒区的工业矿区、旅游卫星城镇,草峰乡、白水乡作为崆峒区的城交连接城镇,朱店、荔堡、什字、威戎、新窑、安口分别作为平凉县域经济的次中心小城镇,在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方面,应本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如果追求过分的大而全,将形成简单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土地浪费的巨大浪费,应当以有利于城镇功能的完善,乡镇企业的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为落脚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经济发展要素向县城沉淀
基础设施是县城非农经济和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县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和县城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前提。基础设施决定了县城空间范围和发展的潜力,也是县城中心地位形成的助推器。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分散较远,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样既增加建设的成本,也由此形成阻止农民进城的门槛之一。而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把县城建设作为重点,提高基础设施的层次。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系统和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有利于吸引非农产业相对集中,也大大增加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随着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人口向县城的集中,城市的聚集效益也顺势产生,更有利于吸引新型的和更大的投资者,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分散型的小城镇简单发展转向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魅力平凉[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聂华林, 杨向飞. 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02).
[3] 马增明. 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 兰州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