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子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2017-11-29迪丽妮嗄尔·菲达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国内外面子研究

迪丽妮嗄尔·菲达

摘 要:面子作为一種重要的文化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有不少研究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面子分析去验证中西方的面子理论,而对于西方本土作品中的面子现象研究甚少。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与面子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目的无非是为面子研究者提供较全面的、供参考的面子理论研究现状。

关键词:面子;国内外;研究

面子问题的研究领域广泛,角度各异,文化、习俗、认知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分析、驾驭面子的有效途径。虽然国外面子问题的研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可借鉴、参考的内容,但是,与西方人的面子现象相比,中国人的面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国外对面子的研究视角呈现跨学科的发展态势,如从身份理论视角解释面子,从自我呈现理论视角分析面子,从社会学视角阐释面子等等,而国内学者多数的研究仍停留在早期对 Brown 和Levinson(1987)[1]礼貌-面子范式的拓展与解读之上。

一、面子理论国外研究

西方的“面子”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Goffman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年)[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他认为“面子”具有有效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认可所争取的。“脸”和“面”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能否保住“面子”其掌握权在他人手中。自己不丢面子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胁他人的面子。因此,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尽量去使用礼貌用语。Goffman早期对“面子”和面子交往的研究为“面子”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 [3]在Goffman对“面子”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提出留面子是保持交际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下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希望自己的个人形象得到维持,并希望个人的言语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消极面子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行为自由不受他人侵犯。因此就会产生维护面子行为和损害面子行为。人们在交际中会努力保全自己的面子,当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会采取策略保住面子。Brown和Levinson(1978年)发表的文章“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更是为往后礼貌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Lakoff(1973年)[4]在“The logic of politeness”一文中从会话准则角度讨论语言交际中的礼貌问题。

语言学家Grice(1975)[5]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遵守这些准则,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让听话者推断出隐含意义。

Leech(1983)[6]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个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还有同情准则。他认为礼貌原则是人际修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合作原则是平行的,可以解释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问题。Leech的礼貌原则成为了很多学者研究礼貌现象的理论基础。但他的研究也不是全面的。

二、面子理论国内研究

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美国传教士Arthur Smith[7]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对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作了相关论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学者胡先缙[8]将面子研究引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并在1944年提出了中国人的“面子”包括“脸”和“面”。 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搜集并分析了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胡先缙解释了面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子”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这种割裂脸与面子之间联系的定义受到了质疑。这个定义忽视了面子的其它方面,显得过于狭窄。从胡先缙的著作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问题隐约有了些认识,但是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金耀基(1988年)[9]在胡先缙的基础上对“面子”从道德标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金耀基传承了她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将面子归纳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并指出把“face”一词翻译为“脸”和“面”的做法适用于北方说国语的区域,但是中国南方说粤语和客家语的区域只有“面”字,而没有“脸”字。为了避免文字复杂性,金耀基用“面子”概括胡氏定义中的“脸”和“面子”的含义。

翟学伟(1994年)[10]作为在大陆为数不多的研究面子的学者,效法胡先缙的研究方法,从语义分析入手,对“脸”和“面子”的内涵进行了区分,并逐一下了定义,认为面子的建立不一定要以脸为起点,而脸的获得也并不一定导致面子的拥有。他认为根据“脸面”状况,可以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分为四类:a.有脸、有面子;b.有脸、没面子;c.没脸、没面子;d.没脸、有面子。翟学伟的富于创造性理论和精辟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脸面观中的紧张性,对中国社会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相当大的说服力。然而,该理论内部蕴涵着矛盾。一方面,该理论肯定了“脸”和“面子”的一致性,并在定义中说明“面子”是以“脸”为基础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该理论又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导致了“脸”和“面子”的异质性,“面子”的拥有和“脸”的获得并不存在内在关联,从而否定了前面的定义。

朱瑞玲(1987)[11]从早期的“面子”相关事件调查开始,发展到近期的将爱面子看做一种人格特质。endprint

周美玲(1994年)[12]从动机角度将个体的面子顾虑划分为“争面子”和“保面子”两种,并编制了面子导向量表。

三、结语

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各类学者都对“面子”做了许多深入研究,形成多种相关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各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来加以理解。“面子”问题的研究也从过去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入实证研究调查,着手对内在心理机制的剖析,引入了大量新的研究视角,这些转变对“面子”问题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BROWN P,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OFFMAN E. 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M]/ /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 Garden City,N. Y.: Anchor Books,1967.

[3]Brown, P.&S. C.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 In E. N. Goody(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56- 289.

[4]Lakoff, R. (1973).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 In C. Corum, T. Cedric Smith-Stark, & A. Weiser (Eds.), Papers from the 9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5] 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6] 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 ma 1983:36.

[7]SMITH A H. 中國人德行[M]. 张梦阳,译.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5.

[8]Hu H C. 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4,

46( 1) : 45 - 64.

[9]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C].台北:杜冠图书公司,1988:289-345

[10]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有关其向度的若干假设.杨国枢主编.文化、心病及疗法.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338-348.[

[1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J].中国社会学刊,1987(11):23-53.

[12]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内外面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比较研究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