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应是滋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港湾

2017-11-29马婷

中华家教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燕小文人格

具备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获得幸福人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孩童时期正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是每一个新生命赖以生存的初始环境,在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家庭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直接制约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那么家庭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怎样构建一个滋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港湾呢?

让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真实的故事开始探索……

故事一

停止对孩子的打击恐吓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有的爸爸声言厉色地对孩子说教,时不时呵斥几句:“你怎么那么笨呐,这都能错,你还能做什么?赶紧给我重新写!”“你上课干什么去了?你没长耳朵吗?”“做不完作业不准睡觉!”身旁的孩子吓得缩成一团,默默趴在桌上不停地写着什么,小脑袋快埋进了面前的作业本里……

这是一种打击恐吓式的说教方式,也许在我国家庭教育里再常见不过了吧,大部分父母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为了孩子好!今年3月至5月,一项关于家长对孩子全面“戒吼”的实验在成都发起,实验邀请了150对家长参加,以30天为一期,开展了三期,只要家长能够完成每天“戒吼”并在微信群中打卡,即可获得激励金。令人惊奇的是,竟没有一位家长成功完成全期的打卡!造成家长们“戒吼”失败的原因也许有很多种,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但这至少显示出一点,就是在我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容易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对待孩子。试想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人格怎能得到健全地发展呢?

点评:这种吼孩子、指责、打击以及“世界上只有妈妈才能相信”“不听话就把你丢到门外”“不做完作业就不准吃饭”等等恐吓孩子的话语,都是对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的一种冷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仅限于当下,而是会贯穿于岁月长河之中,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有非常不适当、不规范且严重行为的孩子,我们有时确实需要采取一定程度严厉的方式来教导他,让他警醒。但如果这种冷暴力方式变为生活的常态,成为与孩子相处的常道,这就会让孩子在勇敢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先生畏惧,失去自信心和主动性,那么孩子在今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以及与外界关系的建立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故事二

父亲怎能缺席

小文是一个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小文四岁时由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家在外打工。小文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为了管教小文,母亲决定留在镇上工作,但父亲还是需要在外打工挣钱,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小文在父母和亲人面前话总是很少,心里的想法也很少和父母交流。上了中学以后小文在学校住宿,经常晚上趁老师查完寝室后,偷溜出学校到网吧“包夜”。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从外地赶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网吧找小文。小文见到父亲从来不曾表现出欢喜的情绪,并且拒绝离开网吧,最终在父亲的拳头下才极不情愿地回到家中。这样的情况反复上演着,小文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总是躲避家人……

小文的伤痛,是家庭教育中亲子陪伴缺失与父亲教育缺位的严重不良后果。在小文年幼时期最需要关爱的阶段,父母却不在身边陪伴,这使得小文从小内心就缺乏父母之爱,没能够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正是这种对爱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小文的生命中缺失了健全生长的能量,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于是,他迷上了网络游戏,通过游戏来寻求快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发泄心中的苦闷。

后来,母亲虽回到小文身边,但父亲仍然在外奔波,加上父亲缺乏亲子交流的意识,平时很少与小文沟通,这就导致了小文对父亲的冷漠与排斥,同时也致使小文在人格发展上的残缺。

点评: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孩子在人格品质、认知发展、青春期发育以及社会化发展等多方面的残缺。因此,父母双方都应该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方式,给予他足够的爱与引导,让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安全感,才能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故事三

給孩子正确的“爱”

小燕是一个漂亮的花季少女,今年刚满16岁,她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员工,平时收入并不高,但对小燕一直都十分疼爱,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她。小燕的妈妈是一位贤妻良母,爱丈夫、爱孩子甚于爱自己。小燕出生时,她的妈妈曾辞去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小燕,直到小燕9岁时,才重新去工作。学校老师评价小燕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自从上初中以来,小燕进入了叛逆期,情绪十分易怒和娇纵,经常对父母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如果父母满足不了她,她就会威胁甚至辱骂父母,这使得小燕与父母的关系日益恶化。有一次,小燕让妈妈买烧烤炉,但她赶着送亲戚到客运站,没来得及买,回家后小燕大发雷霆将父母的卧房给烧了。还有一次,小燕给在外的妈妈打电话,让她回家做饭,由于回来晚了还没做好,小燕又把家里的电饭锅给砸烂了……妈妈每个月都要给小燕近2000元的零花钱,但小燕花钱的方式和内容,妈妈全然不知,小燕也不愿意和妈妈说。一次由于小燕提前回来找妈妈要零用钱,妈妈没有给她,小燕随即发怒大骂,与妈妈争执起来。事后小燕认为吵架浪费了自己3个小时,竟向妈妈索赔900元的“时间损失费”!这样的冲突还在不断上演着,小燕的性格也越来越波动、暴躁……

点评:小燕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沉思,为何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反而招致子女的不解与反抗呢?为何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从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转变为以“拳脚”相见呢?

其实这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来自父母对爱的误解与误用,他们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占有、庇护与宠溺,尽全力满足他的所有需求,甚至不惜付出沉重代价。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溺爱的后果,一方面使孩子丧失了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志力和承受能力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加剧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从而更加恶化了溺爱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endprint

故事四

父母改变和成长,孩子才不会迷失

前段时间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与深思。影片主要是围绕三个因孩子輟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而展开,三对父母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同时也引发了自己对家庭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问题的重新审视。影片第一集一开始,便是一个男孩当知道自己要被送到遥远的地方“改造”时,他在家中发疯似的怒吼着,挣扎着,哭喊着,仿佛有人要把他们拉到死亡中一样,父母只能躲在家门外的墙角边,眼泪纵横……每当看到这儿时,泪水一下子就从我的眼眶中涌了出来,心疼这些迷失的孩子,更心疼这些操碎了心的困惑的父母!当被送到那所特殊学校后,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迷茫、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渴望关爱!正如他们在结业典礼上致辞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之间十七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点评:究竟为何亲子之间原本富足的爱反而变成了深深的埋怨?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该是温暖的拥抱与抚慰,为何会变成了这般激烈的矛盾与对抗?

其实这些“问题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波动易怒、上网成瘾、排斥家人、拒绝上学等行为,并不仅仅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现,很多负面情绪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在他们暴躁和非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受伤的迷途的羔羊,不知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造成他们性情异常和人格缺失的根源,主要在于长时间与家庭与父母的关系不畅!难道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爱啊,太爱了,爱始终都在,巴不得再多爱一点!只是,很多父母误解了爱的内涵和方式,让爱变成了占有,变成了控制,变成了纵容,变成了伤害!当前有太多的似是而非的家教观念,比如“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分数决定一切”“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等等,再加上普遍迷茫焦虑的父母,他们为孩子设计一切,规划一切,承担一切,只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殊不知孩子的自然灵性被忽略了,内心需求被忽略了,从而迷失了自己……

这一个个真切鲜活的案例,正是我国当前许多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啊。家庭,是孕育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培育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关系中任何一点的不协调,都会反映在孩子身心成长的状态上,都会致使孩子人格发展上的残缺!唯有清理内心对爱的误解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去呵护每一个新生命,放下占有心与执着心,奔向对方的世界,与孩子一起成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关系,才能构建起滋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港湾,一起复归生命的爱的本体!

(马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燕小文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一只小风筝(上)
镜子
天门石
七步之才
事半功倍
我家的小文(2)
双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