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风济世长
2017-11-29蒋亦丰章胭胭
蒋亦丰+章胭胭
编者:郑显理是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他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博学、敬业的好老师。除了担任大学教师,作为“郑义门”家族的后人,他还致力于国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郑义门家族的文史研究。郑显理对郑氏家风和自己的抱负这样说:“我的人格塑造,得益于家风和民风的双重熏陶。我也一直希望通过自身来感化、帮助世人。”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常被朝廷旌表,称为“义门”。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至今仍有一处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宅镇。郑氏家族在该处合族同居数百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曾获得宋、元、明三朝帝王的7次题赠、6次旌表。历史上,郑氏家族约有173人为官,但无一人因贪污被罢官。因此,有“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的美誉。
郑显理即出生在“郑义门”所在的郑宅镇。这个郑氏的后人,时常在祠堂里给孩子们讲述郑家的家规和门风。他一直希望,把郑氏的家风传递下去,让一代代的郑氏后人做一个正直、孝顺、廉洁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廉俭孝义,家风世代相传
小学时代,郑显理在东明书院度过。
东明书院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读书、讲学的地方。宋濂在此执教20余年,为郑氏培养了许多人才。他参与修订完善的《郑氏规范》,共计168条,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
九百年间,淳朴的民风世代传承,至今,郑氏子孙仍然保留着“孝义治家,廉俭闻世”的家风。
生活在这样一个精神血脉代代相传的大家族中,郑显理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父母会在茶余饭后跟他讲一些家族故事,大多关于先人的礼仪孝义。
上初中后,郑显理开始常年在外。虽离开家乡,但家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却早已内化于心。郑氏后人一方面重视家族成员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重视社会对郑氏子孙的道德评价。这对郑显理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成为一名大学思政教师有着很大影响。
因此,郑显理说:“我的人格塑造,得益于家风和民风的双重熏陶。我也一直希望通过自身来感化、帮助世人。”
家族中设有一个宗亲会,委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自然村,既负责内外联谊事务,也担任着对村民的道德管束之责,对淳化民风有积极意义。郑显理本人就是宗亲会的一员。在对小辈的教育上,郑显理在家族中很有威望。
郑乙(化名)是郑显理的堂侄。八年前,郑乙一度执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那时的郑乙很叛逆,和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得知郑乙的事情,郑显理带他去了村里的孝感泉。
孝感泉是郑氏后人为纪念郑义门始祖郑绮的孝义之举修建的。孝感泉边,郑显理没有疾言厉色,而是耐心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告诉郑乙要积极面对与父母的矛盾,而不是沉浸在游戏中逃避。
这次谈话,让郑乙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当成了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出于对这种平等尊重的回报,郑乙暗下决心,要对得起堂叔的信任。后来,他考上了北京的高校,如今已是一名人民警察。
多年来,郑显理坚持每天给老家的父母去一通电话,这个习惯十几年来雷打不动。为了让儿子和不懂普通话的老母亲沟通,郑显理还坚持让孩子学方言。夫妻俩每次带孩子回老家探亲,郑氏宗祠都是必经之地。
身正为范,博学启迪思想
学校的学生都知道郑显理的毛概课“不好抢”。郑显理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选课人数与课堂规模一直维持在5:1左右。
很多学生因为没选上郑老师的课,会找各种机会去“蹭”课听。一位叫张婉清的学生,就曾经“蹭”过两年半郑老师的课。
张婉清对郑显理的课是这样评价的:“听郑老师的毛概课一点也不会倦。年年上,年年都有新的东西。我尤其喜欢听他在课堂开头对国内外时政要闻的点评。”
一周国内外时政要闻评述、课本理论解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剖析、视频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构成了郑显理讲课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郑显理的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能将理论深入浅出,用鲜活的案例把干枯的理论知识讲活、讲透。
比如,讲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他举例说:“失恋也该实事求是。有些同学失恋了,就要死要活,做出一副罗密欧朱丽叶的样子。失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你要承认这个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个事实,那么就是左脑和右脑在打架。”
同一门课,郑显理一周的课时有15节,他能做到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不重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的例子、讲解方法都会有所变化。
课堂内容的推陈出新,源于郑显理广泛的涉猎。郑显理位于杭州的房子,一半的地方用来住人,另一半几乎都用来放書。
“上次去郑老师家中做客,看到他正在读一本《量子力学》,当时就觉得,郑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只是他日常积累的冰山一角。”曾经的学生赵成成说。
在学生当中拥有如此高的评价,离不开郑显理对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切与教导。
来蹭课的第二年,张婉清课后意外收到了郑显理发来的短信:“谢谢你来听课。”
很少跟老师有过课下接触的她,有些惊讶郑显理竟记得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至今,很多上过郑显理课的学生还和他保持着联系,学生们毕业后碰到求职、创业,甚至婚姻、家庭等各种问题,还会第一时间想到郑显理。
由郑显理指导成功创业的赵成成,与同校妻子结缘也是因为郑显理。夫妻俩婚后依旧与郑显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从师生慢慢转变为挚友。在郑显理家的阁楼,有时两杯清茶,郑显理和赵成成师徒俩就能聊上一个通宵。
赵成成说:“其实有许多企业向郑老师抛出过橄榄枝,有的甚至开出五六十万元的年薪。但这么多年,郑老师就一直勤勤恳恳地站在三尺讲台,把自己的学识传播给更多的人。”endprint
郑显理坦言,对企业的优渥條件,他不是没有心动过。“但如果我去了企业,服务的仅仅只是一家企业,而身在学校,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辐射面是完全不一样的。”郑显理说。
知识讲堂,播撒义门清风
除了担任大学教师,郑显理还致力于国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郑义门家族的文史研究。
每天早上七八点左右,郑显理都会在朋友圈、公众号转发好几条关于国学、文史研究方面的文章,与三千多名好友分享。
提起做这份研究的缘由,郑显理表示父亲对自己影响至深。
出于对家族的挚爱,郑显理父亲发表了百余篇研究文章,被媒体誉为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的“活字典”,而所有的费用都由郑显理父亲自掏腰包。
父亲的这份执着感染着郑显理。从父亲手中接过棒,郑显理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家风的古为今用上,希望借郑义门的家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基于父辈充分的史料研究,郑显理决定用现代传播方式让家族的事迹得以更好推广。为此,他以郑氏后裔和文化学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拍摄了中纪委、国家监察部网站播出的《廉俭孝义第一家》视频短片,阐述“修身立人”的观点。
他还参与策划了2015年央视春节特别节目《千人家宴》的拍摄,再现了十五世同室不分家的郑氏家族岁末千人赴宴的宏大场面,将大家族的和文化、孝文化广为传播。
媒体的介入和传播,使“郑义门”这三个字的知名度不断加强,来郑氏宗祠参观的人也多了起来。
比起纯粹做研究的文化学者,郑显理更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显理国学文化传播”定位为“传播国学文化,分享中国智慧”。
“总要有人去做这样的桥梁。有些人学问确实做得好,但是不善表达。我想做的,就是把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传播给大众,把正能量变成一种文化习惯,对净化社会风气、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有所裨益。”郑显理说。
他坚持每年去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开设讲座。他给社区居民讲阅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他给中学生讲国学,从李约瑟的“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到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的伏尔泰;他给开发区的企业员工讲幸福学,阐述“生活在左,事业在右,幸福在中间”,帮他们缓解工作压力,感悟生活幸福;他给贫困地区的教师骨干讲校园文化建设,呼吁他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他还以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客座教授的身份,给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讲授传统文化与领导素养,从郑义门的家风谈到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
数年来,郑显理给来自26个省份的逾3万名基层员工、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讲授国学与传统文化,将正能量遍洒祖国各地。
作为郑义门的后人,郑显理说,希望自己能如同他的微信名“清雅剑客”一样,走到哪儿,就把一股清风正气带到哪儿,用自身品格和文人质朴的家国情怀影响身边的人。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