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隧道效应”探查孩子人格的深层结构
2017-11-29林颖
案例: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曾报道过一个令人扼腕痛心的真实故事:2002年,宋成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聪明少年,就读于当地最好的初中,成绩长期名列前茅,是班里的团支书,口才好,经常主持班会,学校晚会和歌唱比赛也组织得很好。然而就是这个从来不惹事的优等生在一个夏日的夜幕下杀害了一个陌生人。
案发那天晚上,宋成溜出学校,想去网吧上网看父亲禁止他读的小说,但是身上没有带钱,路过一个有钱人家的院子,突然萌发了“做一笔”的想法,便爬到花坛上向内观望。这时,女主人发现了他,并喊了起来。宋成试图去捂女人的嘴,换来的却是更响亮的“救命”声,为了“不让我爸知道”,宋成在一片慌乱之中把刀子捅向了女人……其实,他连院子也没进去,他只需要沿着小巷舒展年轻健壮的双腿就可以跑进另一种人生……
这个案子成了悬案。那扎进受害者身体的74刀也扎进了他自己的命运。宋成的成绩一路下滑,这个曾被父母师长寄予“北大清华”期望的男生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大学毕业之后,他又按照父亲给他做的人生规划,进入了父亲安排的国企上班,住在父母置办的房子里,迎娶了父母认可的妻子,并按双方老人的意思,跟妻子生下一个孩子。在别人眼里,他过着“有车有房有妻有子”的体面生活,但在别人看不见的时空里,他豪赌、盗窃,过着另一种人生。他不敢睡觉,怕做噩梦。他频繁换工作,结婚又离婚。他想忘了自己的家乡,希望孩子不要叫他爸爸,他不止一次想过自杀。14年后,29岁的宋成终因盗窃被捕验证血液DNA后供述了杀人案的全部真相。
宋成在落网后得知自己其实是父母领养的。他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亲生父母是什么样的个性,是不是也是“坏人”。他说:“我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教育也能把我教成这样的一个人,我只能想,可能我天性就是这个样子。我养父母的命真的太苦。”真的是天性如此吗?“这样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这样的教育真的没有问题吗?宋成的“好”与“坏”是什么影响和决定的呢?
在“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背后
在初中班主任眼里,宋成的优秀源于“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
宋成写好作文,父亲会改一遍,再让他誊抄一遍,交到班上就是“第一”,被老师当范文念。宋成痴迷看小说,父亲就给他写长信讲道理。回到家,他要先找到父亲,恭敬地喊一声爸爸。犯了错,他会跪在父亲面前。母亲则将慈爱做到了极致。直到宋成上中学,她还在给儿子打洗脚水、陪写作业,儿子稍微显露的负面情绪都能让她落泪。父母严格控制他的外出时间,直到高中毕业,他能记起的最后一次在外玩耍也是小学时,放学后在河边玩石子。“看闲书”也是被禁止的。冬天的时候,爱看小说的宋成会躲在被窝里,用电热毯的指示灯照着书读。
“父母要求我好好学习,好好听讲,成绩要好。我习惯性地接受他们的安排。”宋成回忆,“他这样会让我觉得很累,但是他又控制不住自己那样做。我必须接受这些,否则他就会很伤心。”后来,面對父亲,他学会了“演戏”。宋成说:“我看过一个故事,你给一个人做了一桌好吃的,你希望他多吃一点,你觉得为这个人做了很多,但是他其实只是想喝杯水而已。”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所谓的爱与期待中苦苦挣扎,带上了虚假的面具!在看起来“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由这种扭曲的亲子关系所塑造的儿童扭曲的人格。
未曾察觉的“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提出的研究家庭教育现象的一条重要原理。该原理认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现实表现,无时无处不折射着他所属的家庭、家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传承的影响,这些历史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家族内部成员秉承并且相互作用的价值信条、心理反应-互动模式和环境暗示模式,其中心理反应-互动模式又包含行为模式、语言模式、表情模式和观念模式。这些代际相传的“身、口、表、意”模式,以我们未曾觉察也无法把握的方式进入我们的人格结构和命运轨道,左右着我们命运行进的方向和速度。
在宋成的记忆中,“父母的举止都很端庄,为人也很正派,但最注重面子。”他想和父亲亲近,“但不知怎么亲近”。他从来没跟父亲有过任何双向的“交流”。每次做错事,他不是挨打,就是要听父亲讲“至少两个小时不重样的道理”。他对父亲有一种恐惧感,来自于“父亲沉重的爱”和“害怕让父亲失望的压力”。他的每一步都要按父亲的意思去做。
于是,父母所执着的“面子模式”通过行为、语言、表情、观念倾灌到了孩子生命里;深入到宋成命运轨道的全是对父亲权威的恐惧和对父母脸面的成全:“我做所有错事,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如果被我爸知道了会怎样?” 这个“面子模式”,使他在院子外花坛上与被害者面对面时心里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个名校优等生,逃课、上网、扒别墅院子栏杆,根本解释不清楚,不能被父亲知道!现实的境遇与这反应模式瞬时间对接,“面子恐惧”淹没了对杀人后果的理性评判。
“隧道清理”
站在现实的社会境遇面前,我们不是独立孑然的个体,我们不仅仅是当下的平面的个人,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不仅仅是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我们从“隧道”中而来,在我们的人性和人格深处,有着历史性、家族性的时间隧道在起作用。家庭教育,需要进行“隧道清理”。
宋成所说的“这样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只是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好好学习,进入名校,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我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或许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在面对和处理人生幸福、生死等根本的问题上,却完全无能为力、一筹莫展——我们是“人生的文盲”,一旦大事临头几乎是什么能力都没有,甚至可能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
那些真正能够影响、改变和决定孩子们人生命运的东西,才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别重视的,而要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和掌握与他们的人生命运有关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进入家庭、家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结构——“时间隧道”,去清理一下我们的“身、口、表、意模式”。
(林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