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职工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2017-11-29于占成王西峰解振锋麻应太
杨 振,于占成,王西峰,解振锋,麻应太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100)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职工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杨 振,于占成,王西峰,解振锋,麻应太*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100)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1986年7月-2015年12月30年间,保护区职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先后共有54名职工发表论文147篇,年均产出率为4.9篇,人均发表量为2.7篇;论文以综合管理类为主;篇均页码2.59页;论文合著率74.83%,合作度2.73;引文以中文期刊类为主,篇均引文4.44篇;刊载论文的期刊31种,以《陕西林业科技》使用频次最高;第一作者中,男性与女性职工人均论文发表量基本持平;中级职称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55.10%;31~40岁年龄段职工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54.4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科技论文是科技人员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它既可作为科技领导部门科技决策的根据,也可作为考核科技人员依据。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技人员必备的科研技能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研究,从公开报道看,他们或以科技期刊为对象[2-4],或以某一类论文为对象[5],或以某一群体为对象[6-8],但其所使用指标基本一致[9-10]。2016年8月,牛背梁保护区管理局收集了1986年7月—2015年12月间职工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汇集出版了《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建区三十周年科技论文集》。本文以此为数据源,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保护区职工以第一作者身份所发表科技论文包含的信息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与统计分析,以供广大职工及管理者参考。
1 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分析
1.1 论文数量与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年7月—2015年12月牛背梁保护区建区30年间,保护区职工以第一作者身份(包括离退休人员与调离人员在牛背梁保护区工作期间),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47篇(表1),年均产出率为4.9篇/年。
表1 牛背梁保护区建区三十年职工发表论文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2011年发表在《陕西林业》-牛背梁保护区专辑以外各期及其他刊物上的论文数。
从论文数量历年变化情况来看,呈现出3个明显的阶段:
(1)1986年7月—2000年12月,为论文零发表阶段。在这长达15 a的时期内,牛背梁保护区职工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任何刊物发表过任何论文。
(2)2001年1月起,保护区职工陆续开始发表论文,至2006年12月的6a间共计发表论文19篇(表1),年均产出率为3.2篇。其中,最低时的2003年仅发表了1篇论文,最高时的2006年全年也仅发表了8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44%,论文数量较少。
(3)2007年1月——2015年12月的9a间,为保护区职工论文发表的活跃期,共计发表论文128篇,占论文总数的87.07%,年均产出率为14.2篇。其中,2015年论文的发表量最低,全年只发表了2篇论文;2011年最高,达36篇,这与该年度《陕西林业》杂志出刊了一期牛背梁保护区专辑(共刊发论文22篇)有着巨大的关系。除过专辑论文之外,本阶段共发表论文106篇,年均产出率为11.8篇。
由表1还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4年底的8年为职工论文的高产期,年平均产文13.0篇。虽然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略有差别:最多时的2009年共17篇;2011年,除《陕西林业》-牛背梁保护区专辑外,共计在《陕西林业》其它各期和其它刊物上发表论文14篇,为次之;尽管2014年只有11篇,为最低,但这8年间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上波动变化不大,每年基本徘徊在13篇左右,相对较为稳定。
1.2 刊文刊物情况
从刊载论文刊物的总种类数来看,147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以《陕西林业》、《陕西林业科技》、《西北大学学报》、《现代种业》、《西北林学院学报》、《经营管理者》、《安徽农业科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为主的31种刊物上(表2),刊物种类众多,各刊物平均刊载论文量为4.7篇。
表2 刊载论文刊物情况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2011年发表在《陕西林业》-牛背梁保护区专辑上的论文数。
从各年度涉及的刊物种类情况看,其中以2010年和2012年涉及的刊物种类最多,均为8种;2004年、2006—2009年、2011年和2013—2014年8个年度的刊物种类次之,为4~6种;2001—2003年、2005年和2015年这5个年度涉及的刊物种类最少,只有1~2种。
在这些刊物中,《陕西林业》刊载论文数量最多,共计50篇,占发表论文总数34.01%;《陕西林业科技》次之,共有33篇,占论文总数22.45%;《西北大学学报》共8篇,占论文总数5.44%,排列第三;而在《四川动物》、《中国微生态学杂志》、《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现代农业科技》等17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最少,每种期刊仅1篇论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0.68%。
此外,从不同刊物的利用频次来看,自2001年起的15年间,以《陕西林业科技》的利用频次为最高,相继有11个年度在其上发表了33篇论文;《陕西林业》的利用频次次之,有7个年度在其上刊发过50篇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和《现代种业》各有6个年度分别发表了8篇和7篇论文,居第三位;《四川动物》、《中国微生态学杂志》、《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现代农业科技》等17种期刊利用频次最低,分别只有1个年度刊发过1篇论文。
在不同刊物的论文年发表量上,除过《陕西林业》2011年牛背梁保护区专辑外,以《陕西林业》2009年的论文发表量为最多,达到8篇;其次为《陕西林业》2008年和《陕西林业科技》2014年度的发表量次之,均为6篇;而以《陕西林业科技》2011、2012年与《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每年5篇的论文发表量排列第三位。
从31种刊物的专业性与学术性来看,其中涉及到学报级的期刊有《西北大学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等共6种(表2),在其上共计发表论文23篇,占到论文总数的15.65%。其中以《西北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最多,有8篇,占此类期刊所发表论文总数的34.78%;《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最少,仅1篇;在上述学报级以外的其他专业级学术期刊中,以《陕西林业科技》的论文发表量为最多,共33篇,《陕西林业》次之,共28篇(不包括2011年牛背梁保护区专辑上的论文数)。
1.3 研究内容
牛背梁保护区职工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等6大类(表3)。其中,以综合管理类论文最多,共55篇,占论文总数的37.41%;其次以野生动物研究类、资源保护研究类、野生植物研究类次之,分别为27篇、26篇和24篇,各占论文总数的18.37%、17.69%和16.33%;而以社会经济研究类和自然环境研究类较少,各有10篇和5篇,分别占6.80%和3.40%。
从论文内容资料来源情况来看,在职工发表的147篇论文中,基金项目论文15篇,占到论文总数的10.20%。它们分别来源于4个省部级的基金课题,依托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了1、3、5、6篇论文。
表3 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1.4 信息密度
在147篇论文中,其页码总计为381页,平均每篇论文2.59页,信息密度较高。其中,页码在1~3页的论文共计107篇,占论文总数的72.79%;页码在4~5页的论文共计29篇,占论文总数的19.73%;页码在6页以上的论文共计11篇,占论文总数的7.48%,其中有5篇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上,占该类论文总数的45.45%,这与该网络版没有字数和页数的限制有较大关系。
2 作者合作率与合作度统计分析
2.1 作者合著率与合作度
从表4合著与合作情况统计分析可见:独著论文共37篇,占论文总数的25.17%;合著的论文共110篇,占74.83%。其中2人合著论文55篇,3人及以上合著论文55篇,各占合著论文总数的50.00%。
147篇论文的作者总人数为402人,论文作者的合作度为2.73。
表4 合著与合作情况分析
2.2 与外单位作者间的合作
从表4同时也可以看出,在110篇合作产文中,本单位职工之间共合作产文71篇,占论文总数的48.30%,占合作产文总数的64.55%;与外单位作者共合作产文39篇,分别占论文总数与合作产文总数的26.53%和35.45%。
在与外单位作者合作产出的39篇论文中,其中与1个单位的作者合作产文33篇,占论文总数的22.45%,占与外单位作者合作产文总数的84.62%;与2个以上单位作者合作产文6篇,分别占4.08%与15.38%。
2.3 第一作者情况
在牛背梁保护区建区30年间,先后共有54名职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47篇论文,人均发表论文2.7篇。其中有49人仍在牛背梁保护区供职(占现有职工总人数的59.04%),共发表了137篇论文,人均发表论文2.8篇。
从职工个人发表论文数量来看,其中以个人14篇的论文发表数量位居第一(表5),位居第二的个人发表量为9篇,其次为6篇。此外,有13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24.07%)发表过4~5篇论文;有18人(占总人数的33.33%)发表过2~3篇论文;有20人(占总人数的37.04%)仅发表过1篇论文。
表5 论文第一作者情况
从性别上看,占总人数68.52%的37名男职工共发表了占论文总数69.39%的102篇论文(表5);占总人数31.48%的17名女职工共发表了占总数30.61%的45篇论文。在性别比例上,不论是人数上还是论文数量上,男性均是女性的一倍还要多。但从人均发表论文数来看,男性人均发表论文2.8篇,女性2.6篇,男女基本持平。从男女性别个人发表论文最高数来看,男性个人最高为14篇,女性为9篇,差距较大。
从技术职称看,以职工在中级职称任职期间的论文发表数量为最多,总计81篇,占论文总数的55.10%。其中男性职工发表量是女性的2倍,而男女性别之间的个人最高发表量则基本持平;其次以副高职称任职期间的论文发表量次之,共34篇,占总数的23.13%,其中仍以男性发表量居多,而男性个人最高发表量则是女性的2倍;正高职称职工论文发表量最少,总共只有7篇。
从年龄结构看,以职工在31~40岁年龄段发表的论文最多,达80篇,占论文总数的54.42%。其中,男性职工发表了55篇,占该年龄段论文总数的68.75%,女性职工25篇,占31.25%;41~50岁年龄段的次之,总计42篇,占论文总数的28.57%。其中,男性职工发表了27篇,占该年龄段论文总数的64.29%,女性职工25篇,占35.71%;51岁及以上职工发表的论文最少,总共只有3人7篇;另外,从不同年龄段个人发表论文最高数量来看(表5),在30岁及以下年龄段中,男女基本持平;31~40岁年龄段中,女性则为男性的2倍;41~50岁年龄段中,男性则是女性的2倍。
3 引文情况统计分析
3.1 引文量
从表6可知,147篇论文的引文总数为652条,篇均引文量为4.44条;单篇最高为50条,最低为零条,这与不同刊物对引文的要求不同直接相关。其中,与外单位作者合著论文的篇均引文量为8.72条,几乎为平均值的2倍,是独著与保护区职工间合著论文引文总数的3倍。
在与外单位作者合著的39篇论文中,其引文数高达340条(表6),占到引文总数的52.15%,略高于独著与保护区职工间合著论文引文总数。
在单篇论文引文数上,与外单位作者合著论文中的最高引文数则是独著或保护区职工间合著论文中最高引文数的3.85倍。
表6 论文引文情况
3.2 引文类型
在表6所反映出的652条引文中,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类、专著类和网络类(包括报纸等)3类。其中,引文为期刊的总计512条,占引文总数的78.53%,是作者主要使用的引文类型;引文为专著的有128条,占引文总数的19.63%,为作者主要使用的第二大引文类型;而来自网络、报纸等的引文仅12条,占引文总数的1.84%,说明作者对该类文献信息的掌握、使用还不够充分。
此外,表6同时反映出,牛背梁保护区职工对期刊类文献的吸收与利用能力略低于外单位人员,而对专著类和网络类文献的选择与利用能力则明显要高。
3.3 引文语种
在652条引文中,中文引文586条,占引文总数的89.88%;英文引文66条,仅占10.12%。说明中文文献是广大作者主要的文献来源。
而在英文引文中,与外单位作者合著论文的英文引文量为61条,是独著与保护区职工间合著论文中英文引文总数的12.2倍。这充分说明广大作者,特别是牛背梁保护区职工对英文文献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
4 分析讨论
从牛背梁保护区建区30年间54名职工发表的147篇论文总量来看,其数量是较为可观的。但若从论文年均发表量和人均发表量来看,都不足5篇和3篇,数量普遍偏低。如果按照保护区现有83名在职职工计算,人均发表量更低,不足2篇(1.77篇);若按现有63名专业技术人员计算,人均发表量虽然增加,仍不足3篇(2.33篇),但普遍满足了职称评聘工作中对论文数量的最低要求。从而反映出广大职工撰写发表论文的目的性太强,主动性和热情不是很高。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单位领导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引导。
论文涉及内容相对较广,既与各自的专业类别和工作职能紧密相关,同时,宏观上涉及到我国林业发展、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社会热点议题,充分说明职工对与保护区发展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比较敏感和关切,能根据工作实际提出较为合理的见解。但在具体内容上,广大职工则主要偏好于综合管理类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而且学报级核心期刊论文相对较少,基金项目论文尤显偏少,更是缺乏SCI源期刊类的论文,从总体上反映出牛背梁保护区职工论文整体质量相对较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保护区职工科学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对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研究类的科研项目应大力开展。
从引文总体情况看,引文较为规范,类型也较为多样,但引文量非常小,篇均不足5条。由此可见,职工对期刊类文献接触较少,以致掌握程度欠佳,文献吸收与利用的能力因而也较差,特别是对于外文文献则几乎不涉猎。这可能与保护区职工的工作性质,以及平时所处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中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职工对各科技期刊的利用频次和利用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广大职工今后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不断扩大科技期刊的浏览量,增强吸收能力,从另一个侧面来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及其所含的信息量。
从第一作者情况分析可知,人均论文发表数量虽然在性别上基本没有差异;但在技术职称上,则以中级职称职工发表的论文居多;在年龄结构上,则以31~40岁职工发表的论文最多。由此说明,31~40岁的中级职称职工是论文的主要产出者。然而,从理论角度来讲,人均论文发表数量应该随着职工年龄的增长与职称的晋升成正比关系。这一现象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职工发表论文的目的性和被动性,不得不再次引起领导与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努力从制度与机制层面加以消解这一倒置现象。
[1] 康博文,马勤.《陕西林业科技》近十年载文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6(1):58-61.
[2] 颜志森,张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4(3):373-377.
[3] 陈香珠.2000-2004年《当代财经》载文、作者及引文统计分析[J]/[OL].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9:118-120.
[4] 陈艳,姚远,曹大刚.《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J/OL].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7,5(3):0275[2007-05-10].http://jonline.nwu.edu.cn/wenzhang/207019.pdf
[5] 郑进烜,华朝朗,许易琦,等.以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的近30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6):42-49.
[6] 罗青,陈云飞.我院十一五期间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53.
[7] 李雷.我所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和分析[J].爆轰波与冲击波,2005(2):81-83.
[8] 伍玉洁.江苏省农科院“十一五”期间发表科技论文情况统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238.
[9] 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名词解释[OL].http://211.151.91.79/ldcnki/wxpj/index4.htm
[10] 何英,李玉琪,付蓉.科技期刊的信息密度[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93-194.
StatisticalAnalysisofPapersPublishedbytheStaffofNiubeiliangNatureReserveinShaanxiProvince
YANG Zhen,YU Zhan-cheng,WANG Xi-feng,XIE Zhen-feng,MA Ying-tai*
(ShaanxiNiubeiliangNationalNatureReserve,Xi’an,Shaanxi710100)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staffs as the first author of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July 1986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metrolog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147 papers published by 54 people, with an average annual publication at 4.9 articles and an average of 2.7 papers published per pers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s is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each articles containing 2.59 pages. The rate of co-authoring is 74.83% and the co-operating rate at 2.73. For each publication there are 4.44 pieces quoted equally. The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31 kinds of journals, with highest frequency of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ong the first author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by men and women was almost the same; 55.10% of the papers were published by people with intermediate technical titles, 54.42%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people aging from 31 to 40 years old.
Shaanxi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the author in first order; papers; quantity; statistical analysis
2017-03-02
杨 振(1977-),男,陕西安康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
S237.6
A
1001-2117(2017)04-00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