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游览线路布置与景点命名
——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7-11-29琛,王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游览景点自然保护区

葛 琛,王 欣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自然保护区游览线路布置与景点命名
——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葛 琛,王 欣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小区的一般特征、景点命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阐释了7种地貌类型游览线路布设的技术思路,并依这些原则与技术,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进行了游览线路布置与景点命名。

自然保护区;游览线路;布设;景点命名

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保护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效能,而且还具有科研观测、生态教育、旅游休闲等其它功能[1]。目前我国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方面,尽管国家林业局颁布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等指导性技术规范,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保护为重,涉及并探讨物种及生境保护问题较多,涉及游线布设、景点命名等具体技术问题较少,而这些具体规划设计事项往往与一般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有很大的不同,具有独特属性和特殊要求,也是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的技术关键所在,还常常制约保护区生态旅游工作。为此,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体会,我们总结提出自然保护区旅游览线路布置、景点命名的原则和技术,以期对这方面工作有所帮助。

1 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的一般特征

1.1 可供游览空间相对狭小

自然保护区旅游空间安排只能在缓冲区之外的试验区[2],而保护区的“三区”布局大多呈“同心环”形式。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空间一般较小、范围较集中,往往是一个小流域的其中一段。

1.2 旅游环境高度自然化

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破坏较少,环境质量较高,其旅游小区中的设施建设、游线布置、产品内容,以及游览形式等,更多地要求“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生态旅游特征更加明显。一般不涉及漂流、蹦极、跳水、登山比赛、打靶射击、山地CS、儿童游乐、KTV、多彩灯光等对周围生态环境质量和动植物生存、繁衍构成威胁或较大影响的游乐项目。接待服务设施“去人工化”,追求自然和谐之美。

1.3 游客群体专业特征明显

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目的在于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旅游人群大都为了观察野生动物、写生、摄影、拍照、科研考察、野外探险等。游人踩着枯枝落叶、听着流水声、鸟鸣声、蝉鸣声、风声,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漫步游览、沐浴森林、观察物候、探索奥秘、体验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契合度较高,游客群体专业化、知识化倾向更明显。

1.4 “保护优先”尤为突出

自然保护区的所有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景区管理、游人活动等,都始终贯彻一条基本原则——保护优先。坚持不破坏草木、不扰动土石、不发出声响,保护环境原有状态,让人融入大自然。

2 游览线路布设技术

2.1 游览线路基本要求

通俗地讲,把“不走回头路”的线路,称之为“完全游览线路”。否则,称之为“不完全游览线路”。“完全游览线路” 符合游客的“最大效益原则”,是旅游规划中所追求的目标[3]。但规划实践中,由于受地形地貌、功能区划或林地权属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很难实现。

自然保护区在最初旅游小区范围划定时,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还应虑及游览线路的布置;在照顾旅游资源品质、品位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追求“完全游览线路”形式,满足游客的审美愉悦和世俗愉悦[4]。

2.2 游览线路布设技术

2.2.1 “完全游览线路”的常见类型

(1)沟—梁型

线路的一部分在沟道,另一部分在山梁(图1-a)。这种线路布设的特点沿途景观资源丰富多变,游线高程起伏较大,游客可以在不同的景观环境下获得不一样的享受。一会林荫峡谷,溪流潭瀑,一会登高望远,神清气爽。不足是地形高差大,带来了较大的体力消耗。

(2)梁—梁型

景观、景点主要密集分布在梁顶上,游览线路由一条支梁延伸向另外一条支梁,整条线路几乎在沿梁布设(图1-b)。优点是:视线开阔,有舒展爽朗之感。不足是:缺乏水体景观,玩水、亲水、赏水的趣味缺失。

(3)沟—沟型

游览线路由一条沟道,翻越支梁鞍部,到达另外一条沟道,并沿溪形成环线(图1-c)。其优缺点与“梁—梁型”正好相反。一般水体景观丰富,有林荫步道,但整个游线压抑、不够爽朗开阔。

2.2.2 “不完全游览线路”的常见类型

为尽量增加“不完全游览线路”的沿途信息量,通过设计,使其形成近似于“完全线路”的效果。

(1)绕梁——形成游览环线

旅游小区只有一道山梁,游览线路沿山脊布设到头,还属于“不完全线路”。对于这种类型,可尝试将游览线路布设于沿梁脊两侧,使之形成环线(图2-a)。假如地形允许,中途还可以布设几处横向连接线,形成多个小环。

图1 完全游览线路类型

(2)跨河——形成游览环线

旅游小区只有一条河谷。游览线路一般为“盲肠型”,即,进出一条路,走到头还得沿原路返回(图2-b)。对于这种类型,可以将游线布设于河道的两侧,选择合适地形架设跨河桥两、三处,形成多个闭合环线。

(3)添加——形成“串烧游线”

对于无法实施“绕梁”、“跨河”措施,仍然拘泥于“盲肠型线路”困扰的旅游小区,可依托主干线路,形成多个小型环线(图2-c)。由主线贯穿,如“串烧”一样,从而增加休闲游览的趣味性、信息量和环境容量。当然,小环线的布设要因地制宜,坚持有声可听、有食可飨,有景可赏、有险可探、有玄机可考等。

(4)混搭——景点与设施混搭

在以上思路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考虑此方法。沿游览线路布设休息设施,如:座椅、吊床、草亭、观景台、观鸟塔、栈道、吊桥、野炊场、植物简介牌、生态试验、攀岩等等(图2-d)。使这些人工添加物与自然景点融为一体,增加游线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提升旅游乐趣。

图2 不完全游览线路类型

3 景点命名的一般原则

3.1 含蓄趣味性原则

景点名称,或明或暗,不要过于直白,应包含一定的文化意义,使人听罢要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有所联想,玩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切忌低俗无趣、奇异古怪,背离了高品位旅游的基本属性。

3.2 概括准确性原则

景点名称要与景点的特征高度吻合。名称应当是景点内涵的高度概括和准确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切不能“四海皆准”,用到哪个地方都可以。名称的提出应讲求思维的逻辑性,不可凭空想象,随意杜撰。

3.3 文化传承性原则

在社会发展变迁、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外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下,自然保护区一般远离市区、城镇,保留着弥足珍贵的自然原真性和文化层序完整性。景点命名应当对接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历史故事、人物相呼应。

3.4 科学原真性原则

在既没有历史文化,也缺乏民俗文化的偏远山区,在无法按以上三原则命名的情况下,可回归本真,按现代科学逻辑思维方式、真实反映景点现实特征的方法命名。如,古银杏、红桦树、花岗岩峰林、断裂岩壁等。

4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设计4.1 保护区基本情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东南约55 km,宁陕、柞水、长安三县(区)交界处,总面积16 418 hm2。是西安市和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处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0年10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5]。

地质地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跨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和中秦岭华里西褶皱带,属中山或亚高山山地,海拔1 300~2 802 m,地势北缓南陡,与秦岭中西段“南缓北陡”形成明显对照。基岩以花岗岩、变质岩为主。

水文条件:以秦岭主脊为分水岭,北坡属黄河水系,南坡属长江水系。北坡主要河流有沣峪河和石砭峪河,均为沣河支流。南坡主要河流有旬河、乾佑河。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年平均气温2~10℃,年降水850~950 mm,多集中在7-9三个月,无霜期130 d左右。

森林植被:属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原生次生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 300~2 000 m为松栎及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 000~2 500 m为中高山桦木林带,海拔2 500 m以上为中高山针叶林带。保护区约有种子植物105科433属950种,其中有红豆杉、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银杏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5种,秦岭沙参、星叶草、秦岭蔷薇、山白树、羽叶丁香等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7种。

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有兽类60余种,隶属于6目23科;鸟类124种,隶属于13目36科;两栖动物7 种,隶属于2目5科7属;爬行类20种,隶属于1目6科16属;鱼类7种,隶属于2目3 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羚牛、豹、林麝、黑鹳;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鬣羚、血雉、金鸡、红腹角雉、大鲵等。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豹猫、中国林蛙、秦岭虻等18种[6]。

4.2 功能区划及旅游小区

4.2.1 保护区功能区划 根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核心区面积5 72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9%;缓冲区面积4 11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1%;实验区面积6 57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0%。

4.2.2 旅游小区及其面积 森林旅游小区(又名生态体验教育基地)位于保护区南部的北沟,为乾佑河源头的一条小支沟,发源于秦岭主梁,南北走向,与秦岭主脊几近垂直,流长5.2 km,流域面积570 hm2。沟口海拔1 460 m,流域最高海拔2 602.6 m。沟谷潭瀑相接,巨石独卧,清流常年不断,流量在0.2~1.0 m3·min-1,河床平均比降15%左右。河谷及两侧常有巨石堆积,高岸峡谷,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一派自然风光。河谷两侧留有林区车行道路。该旅游小区属典型的“盲肠型”游览区域,进出一口。

4.3 旅游小区游览线路布设

4.3.1 线路布设原则 ①尽量利用已有道路,避免二次修建造成植被与土石方扰动;②满足步行游览,安全通畅。不追求精致奢华,避免城市园林步道式样;③最大可能的串联景观、景点,使游人以最小的游览成本获得最大的游览信息,避免回头路。

4.3.2 线路布置 原有道路布设时,考虑了沟谷阴坡冬季冰雪难以融化、山体垮塌、泥石流等问题,选线基本合理,可以继续利用。

(1)整修原有道路:对北沟口向上延伸的3 km原有道路进行整修,割除荒草杂灌,就近获取土石方加固路基,铺撒砂石,整修路面,使路面宽度保持2 m左右,基本平整,具备通行能力。

(2)增建辅助步道:以老旧道路为轴线,围绕其形成S形辅助步道,增加步道的休闲性、景观景点的串联性;路面宽1.5~1.8 m,砂石路面或木质架空路面;分段布设,累计长度2 km;随坡就势,不改变原有地形,不破坏现有植被,并注意防范洪水及两侧支沟自然汇水和落石。

4.4 旅游小区景点命名

(1)五子领春。 河道内五块硕大石头,自上游向下错落排开,最下方巨石旁,生一颗领春木,远远望去,树、石跃然入眼,故名,五子领春。

(2)掬水潭。 河道中间两块六七米见方的巨石相互搭靠在一起,呈“八”字形,“八”谐音“发”,初命名为“发潭”,后改为“掬水潭”,因两块巨石好似巨人之手,由上自下捧掬潭水。

(3)龙榻。河道临水侧有一块约三四米见方的巨石,微微倾斜,顶面平整,酷似一石床,因“龙”生于水,可以石为“榻”,故名“龙榻”,既具“水”之境,也具“贵”之意,可使人联想起“龙袍”、“龙椅”等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物件。

(4)石阵。河道西侧沟坡上,堆积着数十块巨石,二三米至四五米见方,同古代战场阵局,故名,“石阵”。

(5)思归石。河滩树丛中静静躺着一尊巨石,高约3 m,长宽各约3~4 m,游览步道从旁边经过,极具视觉冲击力。河滩、巨石、丛林,再加上临近的危崖,构成了平面与立体、个体与整体的空间关系和属性关系。这块石头因从危崖上部崩塌分离而来,脱离主体之后再也无法回归原处,只能孤独地躺在那里,故名“思归石”。

(6)石门。石高约4 m,长约7 m,宽约5 m,由于节理裂隙分裂成两半,中间形成宽约1.5~2 m的缝隙,游览路径从中经过,故称“石门”。

(7)枫桥。在游览步道跨河处搭建有吊桥,长约15 m,宽约2.5 m。桥头有枫树,每逢秋季,红叶似火。枫树、河流、吊桥,形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观,故称“枫桥”,也有人称“鸳鸯桥”、“爱情桥”。

(8)功夫树。树分二叉,每叉直径约30 cm,拔地而起,酷似一人倒立,在苦练功夫,故称“功夫树”,也有称“夫妻树”、“连理树”、“爱情树”者。

(9)苍崖。河流拐弯处一高耸崖面,高约百米,岩面青苔附生,迎击风雨,坚挺危立,给人以力量、坚实、沧桑的感觉,故称“苍崖”。

(10)洞天亭。在“苍崖”南侧,有一谷间小盆地,行经此处,巨木林荫,危崖苍色,光线从林冠间隙中投射到鲜花灌丛上,给人一舒适惬意之感,“洞天福地”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处搭建一休息亭,故称“洞天亭”。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S].2006.

[3]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 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 谢艳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5]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志[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6.

[6] 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 西安: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01.

TheArrangementofSightseeingRoutesandtheNamingofScenicSpotsinNatureReserves——a case of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Shaanxi

GE Chen,WANG Xin

(ShaanxiInstituteofForestryInventory,PlanningandDesigning,Xi'an,Shaanxi710082)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principles of scenic spot naming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technical ideas for sightseeing routes in relation to 7 geomorphic types are explained.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Shaanxi as case was studied.

Nature reserves; sightseeing routes; layout; naming of scenic spot

2016-12-11

葛 琛(1988-),男,陕西西安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

S759.9

A

1001-2117(2017)04-0060-04

猜你喜欢

游览景点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美术馆游览指南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