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嫌醉驾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异原因探究

2017-11-29姚慧芳郗美琪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检测值呼气酒精

姚慧芳,郗美琪

(1.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430034;2.内蒙古文盛律师事务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涉嫌醉驾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异原因探究

姚慧芳1,郗美琪2

(1.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430034;2.内蒙古文盛律师事务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在对武汉市6712例涉嫌醉驾案件资料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涉嫌醉驾人员的体内乙醇分布代谢规律、个体差异、抽血时间和检测方法,探究乙醇含量检测中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异的原因,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和方法,供交通执法部门参考。

交通管理;涉嫌醉驾案件;乙醇含量;呼气值;血液检测值;差异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标准》(GB19522-2010)规定:血液中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简称BAC,下同)≥20mg/100ml,<80mg/100ml为饮酒后驾车(简称“酒驾”,下同),≥80mg/100ml为醉酒后驾车(简称“醉驾”,下同)。目前,我国对涉嫌酒驾或醉驾人员体内乙醇含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法和顶空气相色谱法两种。一般,交警在酒驾查获现场,采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初步检测呼气中乙醇浓度(BreathAlcoholConcentration,简称BrAC,下同);对涉嫌醉驾人员,抽取其血液送实验室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一步检验。然而,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常常不一致。有的被检测人员呼气值不高,血液检测结果很高,当事人会怀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另有一部分人呼气值很高,血液检测值并不高,有时会低于80mg/100ml,执法民警很不解,甚至怀疑检测人员徇私枉法、出具假证。因此,研究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办理涉嫌醉驾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武汉市2013年7月~2016年12月间查获的6712例涉嫌醉驾案例为样本,对涉嫌醉驾人员乙醇含量呼气值(BrAC)与血液检测值(BAC)的差异进行统计,分别从乙醇的分布代谢规律、个体差异、血液的采集与保存、呼气与抽血间隔时间、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最佳抽血时间和血液检测操作方法等,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执法建议。

一、查获醉驾案例情况统计分析

2013年7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期间,武汉市醉驾中心共现场查获6712名涉嫌醉驾人员(呼气值80mg/100ml以上的人员,下同),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其中,BAC≥80mg/100ml的人员(简称醉驾人员,下同)5586人,占总人数的83.22%;BAC≥20mg/100ml,<80mg/100ml的人员(简称酒驾人员,下同)1070人,占总人数的15.94%;低于20mg/100ml的人员33人,占总人数的0.49%,其中23人检测结果为0。

为了进一步分析涉嫌醉驾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异,研究人员就2013年7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查获的样本,以半年为单位,以是否达到醉驾为标准,对不同时期涉嫌醉驾人数和实际醉驾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时期涉嫌醉驾人数与实际醉驾人数比例

从表1可看出,尽管不同时间周期查获涉嫌醉驾人数有一定差异,但实际醉驾人数占涉嫌醉驾人数的比率基本稳定在80~86%之间。其说明涉嫌醉驾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两者的测定值存在差异。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乙醇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规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酒精摄入人体后可以被转化分解,其理化性质受外界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影响。饮酒后的 BrAC、BAC与乙醇代谢动力学密切相关。许多学者研究了乙醇在体内的变化,发现饮用酒的度数及种类、胃内容性状(如空腹与饱腹,食物种类)、饮用方式(如快饮与慢饮,饮酒持续时间等)以及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肝酶活性等)等都影响肠胃道对乙醇的吸收,也影响了肠胃道中乙醇的排放情况[1]。白璐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相同的饮酒时间内,饮用含相同乙醇量的啤酒、白酒,啤酒比白酒吸收速度快,峰浓度高,达峰时间早,消除速度快;饮用相同种类、相同量的酒,与长时间内饮入相比,短时间内饮入乙醇吸收速度快、峰浓度高、达峰时间早、消除速度快;在相同的饮酒时间内饮用相同种类、相同量的酒,与不经常饮酒的个体相比,经常饮酒的个体乙醇吸收速度慢、峰浓度低;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状态下乙醇的代谢动力学存在差异[2]。

资料表明,约80%~90%的乙醇在肝细胞液中的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醛,后者经线粒体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成乙酸,乙酸再通过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另约有10%的乙醇以原形从尿液和呼出气体排出。乙醇的消除速度依赖于ADH、ALDH的酶活性及数量,其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与遗传有关,因此体内乙醇代谢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3]。

在收集的武汉市涉嫌醉驾人员6712的案例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在20~60岁年龄段的涉嫌醉驾人员共6660人。以每十岁为一个年龄段,选择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异值(简称△C值,下同)较小,如△C<50的人数占此年龄段总人数的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饮酒者年龄与检测差异值

图1 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的差值△C〈50所占比例—年龄段折线图

(二)抽血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饮酒后,乙醇首先分布在呼吸道,如果刚饮完酒,直接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不管饮酒量多少,呼气检测值BrAC都很高。一般认为,在空腹状态下,乙醇的吸收最快,约0.5~1小时可达到血液浓度高峰,而脂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使吸收变慢。因此,乙醇在血液和呼吸系统中的含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如果检测时间离饮酒时间近,呼气值相对较高,血液检测值偏低;反之,则呼气值低,而血液检测值偏高。血液检测值 BAC是确定一个人酒驾或醉驾的依据,必须保证乙醇处于血液浓度峰值,才能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饮酒状态。卓先义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可根据线性消除关系回推,即事发时的实际BAC,检测时的BAC应按照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峰值后,每小时下降0.10 mg回推计算[5]。但是由于人体存在个体差异,这种推算方法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如贠克明等人对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消除速率的计算分饮酒习惯组和无饮酒习惯组两种情况,消除速率均与每小时下降0.10 mg有差异,但血液中乙醇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均为1.5小时[6]。因此,对于涉嫌酒驾或醉驾人员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选择合适的抽血时间非常重要。

根据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规律,武汉市在查处酒驾时,交警现场检测完呼气值后,一般间隔约0.5~1.5小时后,在医院抽取血液,密封冷藏后送检。通过分析武汉市醉驾中心检测的6712例涉嫌醉驾案例,以C值相差10为数据段,分析各数据段人数变化情况如图2:

图2 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差值不同的人数分布

图3 呼气值检测时间与抽血时间差的人数分布(C≤10时)

图4 呼气值检测时间与抽血时间差的人数分布(10<K≤20时)

图5 呼气值检测时间与抽血时间差的人数分布(20<C≤30时)

乙醇进入人体内,通过血流广泛分布于全身的组织和体液中,在一定时间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会达到高峰。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学者得出结论,一般认为口服乙醇主要由肠胃道吸收,2~5分钟开始进入血液,经1.5小时BAC达到高峰,2.5小时全部吸收。在空腹状态下乙醇吸收最快,约0.5~1小时即可达到 BAC高峰。沈敏等学者对血液乙醇浓度进行实验研究后,作出了时间—浓度曲线,得出BAC在酒后60~90分钟(含饮酒30分钟)最高[7]。

图6 C与T的相关性

文献中,有学者研究表明:酒后0.5~1.5小时之间BAC的含量最高,也最接近饮酒的真实量[8]。而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查获后0.5小时左右抽血,血液中乙醇含量最高。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交警对涉嫌醉驾人员的呼气值检测时间与其真正喝酒的时间之间一般有0.5~1小时的间隔。大量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文献资料提出的血液乙醇峰值时间基本一致。因此,交警对抽血时间的选择应在呼气值检测时间之后的0.5小时左右。抽血时间直接影响涉嫌醉驾人员的BAC值。

(三)查获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不同的查获时间,可能对应不同的饮酒状况。因此,我们从18:00开始(晚餐时间),以2小时为一时间段,分析C值的变化,结果见图7~10。

图7 查获时间18:00~20:00不同△C值人数分布折线图

图8 查获时间20:00~22:00不同△C值人数分布折线图

图9 查获时间22:00~24:00不同△C值人数分布折线图

图10 查获时间00:00~02:00不同△C值人数分布折线图

对图7~10对比分析可以看出,18:00~20:00时间段查获的人员较少,20:00~24:00时间段,查获的人员较多。但不同查获时间段C值分布相似,查获时间对C值的影响不大。

(四)外界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涉嫌醉驾人员的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有差异或者差异比较大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一些外界的意外情况。对血液检材来说,血液采集、保存、送检时效性、血液检品中的不同成分及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等对乙醇含量检测结果均有影响。在运用呼出气体酒精探测器检测的过程中,一些意外的因素也可能影响测定结果。

1.血液采集的影响

从血液采集部位来看,一般会选择体表浅静脉采血,有些医务人员采血之前会使用含乙醇成分的消毒剂对皮肤进行消毒。在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酒精经完好皮肤的吸收作用对血液酒精浓度的影响有限。杜娟等学者研究了采血消毒对乙醇含量的影响:使用干燥棉签按压方式拔针时,无论消毒剂是否含有乙醇、皮肤上的消毒剂是否干燥,血液样本均未检测出乙醇。使用经安尔碘溶液(含乙醇)浸润的棉签按压伤口进行拔针时,10个样本有4个以上被乙醇影响,检出乙醇的浓度为0.0030~0.0270mg/mL[9]。但是,国内曾有报道,一个被怀疑酒后驾车的司机,血液中乙醇检测的结果为1012 mg/100mL。由于一般人体酒精浓度达到400~500 mg/100mL时将会处于昏迷状态或死亡,故该检测结果受到质疑。经调查证实,在抽取该驾驶员血液前使用了酒精棉球,消毒酒精未挥发前采血时误将消毒酒精抽吸入血样,人为造成了被检测者血液中乙醇浓度值异常升高[10]。

2.血液保存的影响

血液中的乙醇在保存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氧化、挥发和微生物的降解而减少,也可能因为血液腐败自身产生乙醇成分而升高。血样采集后应该存放于抗凝管或添加抗凝剂,并密封、低温保存。仲靖芳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抗凝不良的血液标本中的血清比全血中的乙醇浓度高;血浆比全血中乙醇浓度低;血清/血浆乙醇浓度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乙醇含量不同,血液的不同状态对乙醇浓度的测定也有一定影响[11]。在办案实践中,有人将血样存放于无抗凝剂的血管中,有的血样存放于促凝管中;还有的将血样直接存放于注射器中。这些都会对血液乙醇浓度检测结果BAC值产生影响。

3.血液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

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征合理化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血液中乙醇含量的不确定度主要包括样品检测误差、检测仪器的精密度、使用的容量器皿及乙醇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等,特别是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较大。

4.呼气检测仪器的影响

我国在交通执法检查中,使用的呼气酒精检测仪产品名目繁多,主要有比色型、半导体型、电化学型及红外型四类。呼出气体酒精探测器型号的差异、测量模式的不同、出气口遮挡与否以及自带电池剩余电量的不同均会对呼出气体酒精探测器的测量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2]。有些仪器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在零度以下,气体酒精浓度检测仪器的精度将大大降低。此外,该类仪器难以区分口腔气和肺深部气体,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使测出的呼气值与真实值有差异。

国家标准《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GB/T21254-2007)中对呼气酒精测试仪的工作温度、示值误差、重复性、抗干扰能力、吹气压力和吹气连续性监视等直接影响检测精度的指标作了定量规定。对呼气酒精检测仪的基准测试环境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符合国家标准的呼气酒精检测仪在基准条件下的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13]。操作人员对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及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呼气检测结果。

表4 C〉100的案例占送检样交警大队查获总案例的比例

表4 C〉100的案例占送检样交警大队查获总案例的比例

查获单位 查获总案例江岸交警大队江汉交警大队硚口交警大队汉阳交警大队武昌交警大队高管交警大队 516 1363 C〉100案例 比例49 3.60%1042 72 59 45 28 29 5.62%6.91%917 6.43%574 7.84%448 6.25%

由表4中的数据可看出,江岸交警大队送检的案例是最多的,而汉阳交警大队出现较大误差的几率最高。这与仪器是否校准、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是密切相关的。

5.其他影响因素

在交警办案中,其实还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致使涉嫌醉驾人员呼气值与血液检测值产生差异。例如交警在现场记录案情时将呼气值记录错误、血液标本拿错或者被恶意替换、涉嫌醉驾人员可能之前服用了与乙醇有作用的药物或者输过液等等。

综上所述,人体的自身差异、乙醇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规律、抽血时间、血液的采集和保存、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等,都可能影响呼气值或者血液检测值。这些因素是两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乙醇的饮用量和饮用方式等对检测结果也可能产生影响,在此未作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建议

为了科学公正执法,应尽量保证被查获人员体内乙醇含量检测值的准确性。目前一般使用两种测试方法:呼气法现场检测和抽取血液进行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由于呼气法检测时间是交警在执法时随机产生的,其时间无法控制,只能通过对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操作使用方法的科学性方式进行完善。

研究表明,饮酒后乙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峰值时间一般在1~1.5小时之间,考虑到当事人饮酒与被交警查获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抽血时间一般应选择查获后的0.5~1小时之间较为合适,实际案例统计分析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论断。

由于乙醇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存在个体差异,年轻力壮的成年男性新陈代谢旺盛,一般应在查获后0.5小时左右抽血较为合适,而年龄偏大者因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应选择查获后1小时左右抽血更接近BAC的峰值。

抽检血液时,应从采集、保存和检测等各个环节对抽检血液进行严格管理,规范化操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流程,避免错误的产生。建议执法部门和上级机关从血液的采集、储存、检验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方法,保证检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1][7]沈敏,吴侔天.血、尿中乙醇含量的测定及其评价[J].法医学杂志,1989(4):11-15.

[2]白璐.乙醇和相关物质分析方法以及乙醇代谢动力学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朱德全,庞华,黎锦荣.体内乙醇含量测定结果的法医学评价[J].法医学杂志,2006,V0(1):84-87.

[4]沈敏,吴侔天,王少华等.血、尿中乙醇含量的测定及其评价Ⅱ,按中国习惯饮酒后体内乙醇血浓和尿浓的变化[J].法医学杂志,1989,V0(3):23-28.

[5]卓先义,吴建平,卜俊等.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与浓度推算关系的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03(1):23-26.

[6]贠克明.法医毒物动力学[M].武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8]姚慧芳,张凡.对武汉市涉嫌醉驾案件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7(2):14-21.

[9]杜娟.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10]卓先义,卜俊,向平等.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的法医学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2010(1):22-25.

[11]仲靖芳,于常州,蔡红星.不同血液成分对顶空法测定乙醇浓度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8).

[12]孙琳,毛森,李佳.呼出气体酒精探测器测量结果影响因素探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9):52-53.

[13]俞春俊,卢利强.呼气酒精浓度检测的合法性研究[J].道路交通管理,2012(5):36-37.

【责任编校:谭明华】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and Reasons of Alcohol Content,Expiratory Value and Blood Test Value from Suspected Persons of Drunk Driving

Yao Huifang1,Xi Meiqi2
(1.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Wuhan 430034,China;2.Inner Mongolia Wen Sheng Law firm,Huhhot 010000,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for 6712 cases suspected of drunk driving in Wuhan,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internal distribution rule of alcohol metabolism,individual differences,blood drawing time and detection methods from suspected persons of drunk driving,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and reasons between the expiratory value and the blood test valu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alcohol content,so we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it can be referred for traffic law enforcement department.

Traffic Management;Suspected of Drunk Driving Cases;Ethanol Content;Expiratory Value;Blood Test Value;Difference and Reasons

D631

A

1673—2391(2017)05―0068―06

2016-12-26

姚慧芳(1966—),女,湖北天门人,湖北警官学院侦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量物证与毒物毒品分析。

湖北警官学院院级教研项目成果(JYXM201701A05)。

猜你喜欢

检测值呼气酒精
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75%医用酒精
《2018年全国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图版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酒精脾气等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