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思研推 委曲深痛
——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2017-11-29曹丽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李华战场文章

⊙曹丽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项目呈现

极思研推 委曲深痛

——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曹丽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是一篇精心构思的精巧之作,其创作动机是希望获得文坛大家的认同。文章的艺术魅力来自于成功的意境创设、形象而简捷的历史反思、直击人心的抒情效果以及文章在结构、节奏、语言等诸多方面的巧妙安排。

《吊古战场文》 创作缘起 艺术欣赏

关于《吊古战场文》的创作源起,后人有过种种推测,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李华在天宝末年曾经出使朔方,目击荒凉的古战场,有感而发撰成此文。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确切依据,倒是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对可靠的信息。

据两《唐书》李华本传记载,李华创作《吊古战场文》是出于一种展示才华、期待认同的心理。吊文这种文体来源于先秦哀吊礼仪中的吊辞,主要功用是安慰与死者相亲近的生者,但汉初贾谊的《吊屈原文》大大改变了吊文这种实用的性质,不仅扩展了它的适用场合,还加强了其表现作者思想情感、艺术个性的功能。到唐代,吊文的适用范围已经很广,内容虽然与哀吊的对象有一定关系,但其作用已经扩大化,成了一种超越实用价值的美文。在李华所生活的时代,另一位文章大家萧颖士在文坛负有盛名,这不只是因为萧颖士的创作成就,还因为他精于品评文章,提携后进,当时文士都以得到他的青睐为无上荣耀。李华的《含元殿赋》就被萧颖士誉为“《景福》之上,《灵光》之下”,这是很高的赞誉了,但自信好胜的李华心里还是不服气,因为时人普遍认为李华文虽然“文辞绵丽”,但“少宏杰之气”,萧颖士文章则“词锋俊发”“健爽自肆”,强于李华。李华于是“极思研推”,作了这篇《吊古战场文》,写好之后杂之于旧佛书中,故意让萧颖士偶然看见。萧颖士一见“称工”,李华就问:“今谁可及?”萧颖士从容答道:“君加精思,便能至矣。”李华至此方真正服了萧颖士,二人成为至交,后世并称“萧李”。

如此说来,《吊古战场文》并非为哪件具体事情、哪个具体地方而作,而是根据以往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殚精竭虑,扬长避短,使出浑身解数而完成的一篇美文。笔者认为此说既符合盛唐文人争强好胜的心性,也可以得到来自文本的证实。盛唐文人大多个性张扬,自视甚高,在同侪之间往往不愿轻易服输。中唐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记载诗人王翰把海内一百余位著名作家分为九等,他自己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晚唐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记录了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以定甲乙的故事。最有名的是宋人诗话里记载的李白与崔颢的故事。李白游踪至黄鹤楼,见了崔颢的《黄鹤楼》诗,虽然心里极为佩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他却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又作《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等诗,非要与崔颢较出个高低不可。这些事情虽然在细节上未必都属实,却是那个时代文人性格的真实写照。时风既如此,李华用心写篇文章来赢得萧颖士的肯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李华笔下的古战场其实用不着亲临其地才能写出,唐前的诗文里这方面的材料着实不少。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二里说:“汉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后汉南匈奴传》、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全用其语意。”这里从散文借鉴的角度指出其渊源所自,而像汉乐府《战城南》那样的诗歌自然也能给李华提供不少可以展开想象的启示。《吊古战场文》的思想、情感并不具有特别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它反映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由于战争频繁而导致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文章的结构脉络自然顺畅,内容转换浑融无迹,既在大框架上做到严整平稳,又在细微处时有出人意料的技巧变化,整体呈现出神完气足的韵味,也令人倾向于认为这是“极思研推”的产物。

文章的魅力首先来自成功的意境创设,不仅场景逼真,而且具有诗歌般的情感召唤能力。第一段劈空而来一个辽远荒凉的古战场。天地山河萧条暗淡,风云草木昏暗悲凉,在这样的背景下活动的飞禽走兽似乎处于永恒的惊慌之中,战争的残酷阴影成了它们心中世代遗传的不安。再加上亭长说此处“常覆三军”,每逢阴天便有鬼哭之声,更从听觉的角度加重了肃杀凄凉的氛围。下面两段通过回溯,继续描绘作者想象中战士出征、迎敌与殉国的典型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又竭力突出士兵们所受的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们在漫漫征途中不仅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欺凌,还要承受不知能否重返故乡、命运渺茫的精神折磨,迎敌时无一例外都是在极其苦寒的自然环境或紧迫危急的军事情态中。战士们或者迫于“威尊命贱”,容不得有任何对于生命的思考,只能以血肉之躯去迎战利镞锋刃,生死问题被自然地置之度外;或者即使有短暂的思考间隙,选择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血战而捐躯,“暴骨沙砾”。文章写到战争结束之后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日月无光,山川沉寂,长风悲鸣,衰草萋萋,整个空气中好像凝聚了许多精魂,惨烈而沉痛,令人心悸。这几段场景描述极其成功地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和情绪,使读者迅速抵达作者所营造的境界,真实、艺术而全面地体会着作者所表达的感受。

其次是作者的议论形象而简洁。作者的观点并不直接亮出,而是思接千载,展开广阔的历史画卷,通过对史实的再现,唤起读者的思考。战争古已有之,但从来就有成与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作者点到为止地回溯了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的几次著名战争,这几次战争一般读者并不陌生,作者的意图在于通过策略性的叙述来表达他的战争观。作者赞颂那些能很快地“以战止战”并且伤亡极小的成功战例,如“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而对用人不当,竭尽国力、人力,涂炭生灵的战争则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批判那些战争即使达到了某种局部目的,也是功不补患。作者的观点隐藏在叙述的背后,只是在水到渠成之时,再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此时正好也契合了读者的感触,与读者在思想上很快地达成一致,使读者领略到如遇知音般的阅读快感。

另外,这篇精思而成的文章在结构、节奏、语言等方面显然也很成功。文章结构上依照场景展现、历史回溯、议论、抒情的顺序,自然稳妥,脉络非常清晰。作者在每一个有确定任务的段落中,又适当地掺入相关的其他成分,如在描述中有抒情,说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描述,几种手法既能浑融一体,又能主次分明。文章在语言方面特点明显,全文144句,四字句就有118句,但这种四字句与以往的骈句并不相同。作者似乎有意在语法上予以突破,许多四字句的上下句之间,语法关系刻意不同,用以骈行散的手段,既整齐又灵动,兼收骈散两种形式的优长。在节奏方面,这篇抒情性极强的散文总体上考虑到了缓急相间、张弛有致,读者的情绪被调动得时而激烈慷慨,时而舒缓平稳,甚至陷入深思,在最末一段转而进入悠长深邃,全可归因于作者的安排之妙。

作为散文名篇的《吊古战场文》,得到了历代文选家、文评家的青睐,拥有很高的赞誉。即使是今天的普通读者,也依然能被文中那宏阔阴惨的画面、真挚沉痛的情感、深广无奈的历史反思所深深折服。读者们从一开始便冲进作者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心神来不及有一丁点旁骛,全神贯注地随着作者的笔触去经历一番心灵的震撼,直到篇终掩卷之时,还很难从阅读的激动中抽身而出,神魂还依然停留在那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古战场上。相信它不朽的艺术魅力,将继续在未来的每一个读者心中,引起常读常新的艺术享受。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晚唐骈文演变的文化考察”(项目编号L12DZW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曹丽芳,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李华战场文章
诸葛亮喂鸡求学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敢为当先
一封家书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