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017-11-28曹瑞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发现培养

曹瑞霞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积极性不高这一教学现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发现;数学问题;能力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之源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四能”,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四能”中显得尤其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此类题目,许多学生最不愿碰到这类题,根本没有针对出题本意认真思考,只为应付任务胡写几句。究其原因,无非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提不出什么问题。与同事的几次交流中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现象:数学课堂中参与发言的人数随着年级的递增呈下降趋势,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的人数大约占1/3甚至一半以上,到了中年级会下降到只有1/5左右的学生,而到了高年级则只剩可怜的3到5人参与,有时还成为教师的独角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的提问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授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技能

1.指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内容时,在揭示课题的意义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如此质疑: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有何异同?学生通过质疑把握学习内容,由不会问到会问。

2.指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

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下列学习活动:将四块月饼、两块月饼和一块月饼分别平均分成两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学生在得到3个二分之一的月饼后,质疑道:老师分给我们的月饼每份的数量不同,块数也不同,为什么却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呢?这样的质疑紧扣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分数的意义。教学重点由此得到了突出,教学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采取“满堂问”或者“满堂灌”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不敢也不能或者不善于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失去了质疑的良好习惯。故此,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分吃一张饼的故事情境:唐僧要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可是,猪八戒想多吃一份。于是,孙悟空决定把饼平均分成8份,给猪八戒2份。而后,我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同学们从故事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下列几个方面的数学问题:

(1)悟空为何如此分饼?

(2)猪八戒多吃到了比其他三人多一份的饼了吗?

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验证后得出了下列结论: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与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中的2份一样多,由此得出两个分母、分子虽然不同然而大小却相等的分数的结论。学生由此初步感知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自主尝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储备尝试自学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质疑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质疑新知识中不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在自主尝试中,学生一旦发现新旧知识发生冲突,或者发现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时,我们必须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比例尺》时,我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下列两个操作活动:

(1)在作业纸上画一个宽4厘米、长5厘米的名片示意图。

(2)在作业纸上画一个宽52厘米、长75厘米的镜框示意图。

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同样是画示意图,画名片示意图可以在作业纸上完成,而画镜框示意图的尺寸因为超过了作用纸的尺寸,所以无法完成。如此,则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怎样才能画出镜框示意图?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学生通过上述尝试与思考,终于发现了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主动地获取了新的知识。

四、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并非天生就具备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发现数学问题与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质疑,最好从哪些方面质疑,以此逐渐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学。课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谈谈课前的预习情况,并说说自己发现与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道:“①体积是什么?教材中说的体积概念中的“占空间”是什么意思?②容积是什么?③容积与体积有哪些不同?”学生提的上述问题,其实正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可见,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学生课前自学,学生是可以通过独立学习的途径发现数学问题与提出数学问题的。

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每一课时都是以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虽然是学习计算,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我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主题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之后,才能列式解决问题。然后我们才能进入今天学习的主题,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握得当的老师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的注意力能集中的只有15~20分的时间,我们如何把握好情境创设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使我们的计算教学课更高效!新教材将过去的计算教学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忽略计算,在教学中练习的时间不到位,在算理和算法上没有给足时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让学生生成问题比生成知识更重要。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问题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欧阳新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2]赵祥.如何引导小学生提出和发现数学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0(12):107-108.

[3]任伯许,王春玲,等.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泰山学院学报,2006(05):25.

注: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首批立项课题《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198)》的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发现培养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