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材施教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2017-11-28王丽洁

商情 2017年3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影响因素

王丽洁

[摘要]论文从五个具体方面论述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影响因素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要想切实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必须深入灵活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挖掘与发展其个性潜能优势,提高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该调整培养知识继承者的目标,转向造就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一是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二是深挖创新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三是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四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使学生能够凭借创业技能有效地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尽管教育目标是由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但这更显现出了构建符合学校生源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厘清几个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核心概念

深入分析相关核心概念,是為了树立和强化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突破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紧紧围绕人尤其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展开,因此它本质上不是为了“新”“业”,而是为了“人”,所以因材施教就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成分。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崇尚尊重个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这样以来,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就必然受到关注。这种模式是一种要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高等教育范型。而这里的个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完善务实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为此,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等。在实践中,一是对传统专业进行提升和改造,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这一举措能够专业知识得以与时俱进地拓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构建系列系统的教学案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密切结合,让学生的思考有榜样可学习,是课程内容有感染力。三是构建专业课程的技能培训平台,让学接受专门化综合项目训练。这样,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市场项目实践活动锻炼技术能力,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目标。四是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比如,搭建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导向学科竞赛平台,检测学生“学科竞赛一科技训练一培训就业”综合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创新实践,通过借鉴运用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学生提供发展多种智力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兼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个方面能力,充分调动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提升学科整合化教育教学的水平

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整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以项目为整合点集结所需领域的教师,以打造有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打造团队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学生、学校等方面实际情况,增强针对性。为此,要从高校所在地区出发,充分考量地区经济特点,结合学校师资特点,有效提高创业教师队伍素质。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研究水平,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各相关学科教学的重点。为此,高校要加强“创新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就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或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三是建立专业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使之与传统科目教育教师有所区别。这种复合型教师,就是一支能承担创新教育重任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为教研活动搭建专业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平台。五是积极构建以知名专家学者、创业名家、社会精英组成的特殊创业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创新创业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并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

五、多方位地立体化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建立和优化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抓住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关键点,使评价内容科学、准确:在评价主体上,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等全员参与,使创新创业评价更具有普适性:在评价指标上,不仅要注重规范、恰当、统一,更要根据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注重过程监控,将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设定相应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学分置换或互认;在评价效果上,不应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要注重评价创新创业整体效果的实现。为了强化教育教学评价实践性,在教育教学成果汇报阶段,增设适当适度激励机制。高校要根据项目的运作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从个性发展、特长培育等方面分别设置相应学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在实施措施、管理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规定,为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在现行教学运行体制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保障。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影响因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