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2017-11-28梁慧明
梁慧明
摘 要:玉米螟是一种危害非常巨大的害虫,不仅能够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各个部位的生长。因此,为了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需要利用综合防治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包括农业、物理、生物以及化学等各种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玉米螟危害。
关键词:玉米螟 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a)-0254-02
玉米螟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害虫,也是我国在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玉米螟不仅发生范围广,而且面积大,能够造成的危害性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出,玉米螟为玉米生产造成的危害能够促使其自身在产量上减少15%~30%左右。玉米螟可以对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产生危害影响,导致玉米自身的各个部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其自身的功能性发挥不出来,对籽粒产量就会产生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问题,对玉米螟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就显得更加的必要,综合防治技术当中包括农业、物理生物以及化学防治等等。利用综合防治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并且对玉米螟病害进行彻底消除。
1 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农业防治技术近年来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的技术,间作可以有效的减轻玉米螟自身的危害。玉米、花生以及红花苜蓿相互之间间作,能够有效地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生长带来的危害影响。间作套种的玉米田间天敌会逐渐增多,在这种状态下,玉米螟就会导致玉米株减少。但是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玉米套种红薯的效果比较良好,比大豆和花生都具有更好的效果。玉米与匍匐型绿豆之间的间作能够有效地提高赤眼蜂的寄生率,利用赤眼蜂也能够针对玉米螟进行有效的防治处理。与此同时,在玉米田间种植一些向日葵,可以看出玉米螟在向日葵的作用下,其自身的蛀孔数以及活虫数要明显低于其他方式的处理结果。在针对玉米螟利用农业防治技术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种植一些诱集作物,这样也能够尽可能减少玉米螟的发生几率[1]。比如在早期的时候,就播种一些小面积的玉米,对玉米螟进行诱集作用,促使其在这些小面积玉米上进行产卵,之后对其进行集中消灭。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防治措施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玉米被害率达到40%以上。亚洲玉米螟在蕉藕以及其他叶片粗的作物上的产量相对比较高,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在玉米田地中种植一些蕉藕能够对玉米螟有吸引的作用。在玉米抽雄初期的时候,可以将1/2的雄蕊进行拔除,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减少虫口本身的密度,而且还能够保证减少玉米螟带来的危害影响[2]。
2 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针对玉米螟进行有效防治处理的一种技术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物理防治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还能够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某省在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处理的时候,利用黑光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通过实践结果可以看出,田间防治效果只有30%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利用高压泵灯对玉米螟成虫进行诱杀,通过实际诱杀效果可以看出,防治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在物理防治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玉米螟防治中,频振式杀虫灯就是利用昆虫趋光、趋波、趋色等特征。之后利用高压电网对害虫进行诱杀,这是一种先进的物理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玉米螟进行诱杀的效果可以看出,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达到50%~70%的防治率,与毒死蜱颗粒剂相比,具有良好的效果[3]。该杀虫灯能够同时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害虫进行诱杀,对害虫的防治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并且其自身的体积小、重量轻,在使用时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并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3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处理的时候,生物防治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玉米螟的天敌对其进行处理,玉米螟的天敌包括白僵菌、寄生蜂、细菌、病毒等,玉米螟的天敌共计有70种左右,其中寄生特性的天敌有20种左右。其中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实施中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赤眼蜂、白僵菌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逐渐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开展相对应研究,对赤眼蜂的繁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或者是在田间放蜂的具体方式上,都相对比较成熟。玉米螟赤眼蜂种类比较多,其中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这些都属于具有良好优势的品种。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利用赤眼蜂与Bt相互结合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处理研究的过程中。这不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且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比一般赤眼蜂的防治效率要高出很多,甚至能够达到23.38%[4]。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玉米螟对玉米田地的具体危害性,利用白僵菌封垛的方式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这样能够提高越冬幼虫本身出现僵虫的概率,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田间螟害率达到70%左右。白僵菌粉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都会被直接撒入到玉米心叶内,从而对玉米螟进行有效的防治,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利用这种方式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能够达到70%~80%左右,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4 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除了上述几种防治技术之外,化学防治技术在玉米螟的综合防治过程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化学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特点,比如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且防治速度比较快等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大面积玉米螟病害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化学防治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化学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喷雾在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的时候,这两种化学防治手段的防治效果比较良好。玉米心叶期投放相对应的辛硫磷颗粒剂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在針对玉米螟病害进行处理时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5]。这种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对粉剂中加入少量水之后,与过筛细纱之间形成良好的匹配状态。而通过实践结果可以看出,“撒毒沙”方式比“灌心叶”方式的防治效果要更加好一些。“撒毒沙”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延长药剂本身的持久度,而且在应用时,只单纯的针对玉米螟进行捕杀,而不会影响到玉米螟天敌的生存,对环境也具有比较良好的保护作用。另外,利用敌敌畏或者是甲基异硫磷混合滞留熏蒸的方式,对一定区域内的玉米螟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化学防治手段进行选择,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率。
5 结语
玉米螟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烈危害性的病虫害,对玉米的生长以及玉米田地周围的环境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对玉米螟进行有效控制,利用生物、农业、化学、物理等技术对其进行综合性防治处理,在保证能够对玉米螟进行有效防治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在对玉米螟利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的时候,要根据玉米田地的实际情况,包括玉米生长状态、玉米田地范围等,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和的防治技术。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对玉米螟开展有效防治,并且能够保证防治效果,为玉米产量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颖,何付丽,赵长山.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92-93.
[2] 张和琴,赵才道,王华嵩.辐射半不育技术在磨盘山上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效果[J].原子能农药应用,2010(2):79-81.
[3] 张荆,王金玲,杨长成,等.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J].生物防治通报,2010(3):52-53.
[4] 周大荣,何康来.玉米螟综合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5]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玉米科学,2010(13):5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