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7-11-28胡文勇
胡文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加重视。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教学模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存在较大不同,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相对不足。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观念。在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传统古板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想象力的教师,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升其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观念,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适当创新,在教学前,可采用幻灯片的方式,将《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童话故事放在一起,使学生先对童话这种体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设置各种问题供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如果学习氛围过于死气沉沉,必然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极大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多与其他学生讨论与分享,给小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缓解小学生的紧张情绪,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如采用游戏、辩论或看电影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例如,学生在学习《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观看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坐井观天》是谁坐在井例看天呢?”“青蛙与小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井里的天与井外面的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章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鸟和青蛙对天空有不同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性,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得出不同见解,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答案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多给予支持与鼓勵,增强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拓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司马光》时,讲到司马光将水缸砸破救出了落水的小伙伴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有的学生回答“他聪明勇敢”,有的学生回答“他遇事沉重冷静”,也有的说“他善于动脑”,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发散思维提问:“你还有别的可以救出落水小孩子的方法吗?”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的学生说“将水缸推倒”,有的学生说“把石头放水缸里去,就像乌鸦喝水一样”,还有的学生说“找大人帮忙”“用棍子捞”“用盆舀水”……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将各种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得到活跃,继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农村小学生对大自然都比较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述出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感受“柳树醒了”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春雷”“春雨”“春风”“春燕”,感受春天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思考“春天里还有什么苏醒了呢?”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并让学生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总之,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极为重要,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应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周集镇潘店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