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2017-11-28杨帆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呼兰河萧红悲剧

杨帆

摘 要: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蘭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关键词: 萧红悲剧意蕴人物叙述文化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5-0062-05

“悲剧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颂歌发展而来。”[1]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生命中所承受的苦难或死亡,是让人所恐怖的事物。”[2]由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悲剧的阐释可以看出:在悲剧作品中,主人公大都遭受苦难与挫折,有着悲惨的命运,并借此揭露黑暗而残酷的社会。独特的视角,悲惨的人物,伤感的基调,素净的语言,诗化的结构,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浸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萧红的小说是时代激流里一曲曲真切凄婉的歌谣。

一、悲剧意识的根源

早期的童年经验让萧红看到的世界是冰冷无爱的,成年后,萧红唯一的爱人萧军也抛弃了她,她的人生是无依无靠的,于是就孤孤单单的想离开,留下来的却是为数不多却异常有价值的记录苍凉世界、悲凉人生的作品。

(一)童年经验

萧红不幸的童年经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主要原因。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在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人类早期的童年经验与经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一生。对于文学作家来说,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往往成为他们以后写作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经说过:“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失去上天给予我们对生活诗意的理解,那么他将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家或伟大的诗人。”[3]萧红的童年不仅寂寞孤单而且敏感缺爱,这些童年经历赋予了她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给她今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萧红的童年充满了无情和暴力,萧红唯一的快乐时光是跟着祖父在他的后花园里度过的,这里的生活自由自在,单纯而又明朗。静静的观赏着后花园一年四季的绚丽多姿,细细的感受着祖父真挚温暖的爱。然而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祖父年事已高不久便离去了。萧红失去了唯一爱她的亲人,她的亲情世界从此崩塌毁灭,于是她写道:“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4]童年时代的萧红没有得到来自家庭过多的爱,祖父的死更是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萧红对家庭只有无限的恐惧和逃离。她永远是忧郁的,敏感的;也是孤独的,寂寞的。白朗说:“连她的笑也使人感到一种忧郁的伪装。”[4]童年的生命体验是构筑人生的起点,萧红在作品中熔铸了悲凉忧伤的早期生命体悟,因而她笔下的人生也和她自身经历一样的凄惨。情感总是荒凉孤寂的,处处弥漫着悲剧人生。

(二)婚姻爱情经历

萧红悲剧意识的根源也与她长大后的个人情感历程息息相关。萧红的童年是可怜无助的,然而长大后的她,恋爱经历仍然充满了坎坷痛苦。逃离了冷漠无爱的封建大家庭后,萧红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期间遭受被骗怀孕,之后又被一次次残忍的抛弃。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萧红都是极度疲倦的,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无法接受萧军对爱情的背叛,她的诗中描写到:“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的唇了/他独自走了/他独自去享受黄昏时公园里美丽的时光。”[6]对于一个像孩子般天真单纯的女作家,她的爱情理想就像一颗陨星一样滑落了,留下的只有不堪回首的悲哀和感伤。

萧军和萧红感情的裂痕让原本童年生活就不幸的萧红在心理上复归了儿时的伤痕,也强化了她悲剧的性格特质。许广平先生曾回忆说:“苦闷、忧愁、彷徨、迷失了她全部的生活。”[7]萧红自身痛苦曲折的情感体验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基调是忧怨而又哀愁的。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尝遍了人世间的苦难。她那样炽热的爱着,当现实的遭遇打败理想的爱情,心中的苦痛又向谁诉说呢?最后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伤离开这个世界。

二、悲剧风格的体现

萧红的小说是一串串令人颤抖而又凄婉的童谣。她的小说如《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都是构成这首杜鹃啼血之曲的生动乐符。她将自我的生活情感体验投射于小说的创作中,继而作品表现出淡而纯的悲凉。其悲剧风格的表现在小说中有下面几点:首先,萧红将目光投向乡间小人物,她笔下的人物有着悲惨的命运,不论女人还是老人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其次,在关注这些人物生存状态的同时,叙述的基调透着一丝浓郁的苍凉之感;最后,他笔下所描绘的一幅幅家乡风俗画,都显露出传统文化自身的悲剧色彩。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来感受萧红小说中的悲剧风格。

(一)人物的悲惨命运

通过表现小人物悲苦不幸的原始生存状态,以此来揭露人物愚昧无知的内在精神世界,这最直接的体现了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萧红善于描摹和刻画千奇百怪的农村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忙着生忙着死,没有目标理想,像动物一样的生活着,自足其乐,酝酿着自己的悲剧人生。

1. 女人

萧红笔下所展示的女性过着非人般的生活,像奴隶一样的生存着,是一群被摧残被折磨的中国底层劳动妇女。她们不仅遭到男子虐待,而且还要承受生育痛苦。她们获得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作为男子驱逐的性爱工具。

《生死场》里的金枝单纯烂漫,爱情对于她来说是神圣美好的,她一直怀有无限的憧憬。然而在获得爱情的过程中,她遭受的是痛苦,而不是幸福:“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8]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就被这样践踏,她像小鸡一般无法反抗。可见在男权社会的统治下,两性的结合是被强迫的。柔弱的女性始终要受到男性的欺辱,遭受身体的毁损,肉体的蹂躏,反抗挣扎却于事无补。endprint

月英是《生死场》中的又一个苦难女性。她原本是一个温和漂亮的女人。月英天生生着一双美丽多情的大眼睛,这双眼睛带给人们温暖和喜悦。然而,当月英瘫痪后,他的丈夫不僅不照顾她,还对她侮辱打骂。丈夫如此自私的对待妻子,只因为此时疾病缠身的女人已经无法满足男人的需求。月英的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她的眼睛,牙齿都变成了绿色的,她的身体也变成了虫子们的洞穴,就像一只患病的小猫,孤独而绝望。”[8]美丽的女人在病痛和丈夫的双重挤压下变成了最丑陋的女人,外表犹如一只怪物,真是可怕!

2. 老人

萧红所有的欢乐时光是和祖父度过的。祖父温暖慈祥,萧红对逝去的祖父有着无尽的怀念和深深的眷恋。因而在萧红的笔下也出现过一些孤独寂寞的老人。

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卖馒头的老人过着艰辛的生活。雪天结冰,老人步履蹒跚:“他的脚上挂满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4]老人倒了,盛着热乎乎的馒头箱子也翻了。馒头滚落了一地,若是这时有旁人经过,趁着老人跌倒还没爬起来,便偷偷的拾几个馒头从老人背后溜走。老人只好无奈的说了句:“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9]行路的人听了老头这话,并没有泛起一点同情。老人跌倒没人扶一把,老人的馒头被人捡走也无人在意。小城里的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都带着鉴赏的眼光,萧红以一颗怜悯之心描画出老人寂寞而贫困的生活小片段,就在这短短的一幕里,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周围看客对待老人的冷漠和不屑。

(二)叙述的悲凉格调

萧红小说的叙述方式是别具一格的,自由散漫的叙述方式自然的生发出淡淡的悲凉之感。意象的凄冷;色调的悲伤;叙述时间的淡化模糊;也强化了萧红小说所具有的悲剧意蕴。

1. 意象

意象派诗人庞德有言“意象是在刹那间展现的交织着理性与感性的庞杂经验。”[10]中国古典文学注重情景交融讲究借景抒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红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一些最能寄寓自身情感的客观事物,通过描绘世间万物委婉的传达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思。因此萧红小说中的意象,蕴含着作家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和价值取向。萧红笔下的意象,大多都是凄凉而悲情的冷色调,这也恰巧映射出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特质。

(1)寒冬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恶劣寒冷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很多的笔墨。东北的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这无形中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压抑感。如:“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14]“好厉害的天啊,像小刀子一样!”[9]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耐性。萧红在这里展现的是一幅苍茫凄寒的冬景图。冬季这个独特意象首先为小说奠定了一股冷寂苍凉的色调,其中还夹杂着生存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感伤。

(2)漏粉房

“不敢细看,真怕那粉房椽子掉下来砸到了我;一刮风一下雨房子就喳喳作响。”[11]这是《呼兰河传》里萧红对漏粉房的描写。漏粉房里住着漏粉人,眼看着房子都要倒了人们却还继续睡着。漏粉房这个意象的运用,使人触目惊心。漏粉人是一群胆大的人,他们对待生与死麻木不仁,固守现有的一切,习惯逆来顺受。萧红用漏粉房这个呼兰城所特有的景观,画出了人们悲凉的生活场景。

2. 时间观

作家叙说故事所采用的某种方式叫做叙述时间。读萧红的小说,读者通过淡化模糊的叙事时间能够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审美感受。虽然小说中的时间线索并不明确,但读者却能深深的感受到时间的变化流逝以及大自然四季的交替轮回。《呼兰河传》是作家带着一颗童心追忆呼兰城的产物,萧红以儿童的视角诉说着简单有趣的童年生活。叙述时间的随意散漫,加剧了小说童年生活经历的模糊性,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如《呼兰河传》的结尾写到: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过去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小主人如今逃走了,因为老主人死去了;清晨的露珠是不是还掉落在花盆边上,中午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棵大大的向日葵;花园里的大南瓜,小黄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或许现在完全的荒凉了。[11]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城里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前的事物正在无声无息的幻灭,叙述始终贯穿着一条若有若无的时间线索。萧红用微弱的声音,缓慢的语调讲述着一个凄婉荒凉的故事。时间的荒芜触发了对生命孤独的深刻体验,这种悲剧的时间观展现的是希望的幻灭,人生的沧桑。祖父在的时候小院子里有很多单纯温暖的记忆。祖父走了,寂寞和荒凉之感弥漫着整个院子。时间的消亡与模糊让萧红童年记忆里的寂寞忧伤之感大大增强,就像有论者说的那样:“萧红的作品中,你很难发现一个时间线索,虽然仔细地看她是有时间安排的。”[12]

(三)文化的悲剧色彩

萧红对封建落后的文化习俗的描画,再次体现了其小说所特有的悲剧意蕴。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程度,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萧红的小说中,描绘了东北乡村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这里有古老的婚嫁习俗,有祭神娱人的节日风俗,侧面折射出乡村文化的落后与闭塞。

1. 婚嫁习俗

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命运是悲剧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更无力主宰自己的婚姻,这封建的婚姻陋俗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是古老落后的风俗礼教及毁灭人性的纲常伦理道德杀害了小团圆媳妇,正是这样的婚俗陋习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悲剧。

2. 节日习俗

萧红的小说里还描写了很多东北文化所特有的节日风俗。透过这些节日风俗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生活的落后,同时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如逛庙会,七月十五鬼节点河灯,野台子戏等。拜庙的大多都是来求子的,或者是还愿的。他们前来烧香拜佛,祈祷仙灵庇护以便实现自己的愿望。老爷庙庄严威武,娘娘庙雅致温和,这恰好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尽管这些节日风俗带给农民狂欢和乐趣。但很显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麻木愚昧的,对鬼神的信仰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原始落后的风俗映照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和现实理想的失落。endprint

三、悲剧意义与价值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有精彩的论述:“悲剧给人提供了痛感形象和深刻思想,使忧郁成为风靡一时的情调,而观众沉溺于忧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使郁积的能量得以畅然而泄。”[13]萧红小说的悲剧情节使人难忘,也使人痛苦。在痛苦与难忘之间,读者感受到的是消极的劣根和积极的生命原始自由状态。这种悲剧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那个时代下一个民族最真实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萧红小说悲剧意蕴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一)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萧红借鉴了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着重挖掘国人内在灵魂的弱点、劣根。在她的小说里,处处能够看到人生的磨难和软弱,痛苦和煎熬。这里有贫穷,饥饿,疾病,有暴力,血腥。萧红毫不掩饰的展示中国大地上生命的悲惨,生活的惰性,以启蒙视角温情的解剖人类精神深处的痼疾。

《呼兰河传》,《生死场》,这两部作品集中反映了萧红站在启蒙者的立场审视国民的弱点。小城里的人们麻木愚昧,他们长期过着因循守旧的日子,宁静且毫无波澜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最理想的追求。《呼兰河传》里的大泥坑,人们对它恐惧却又饶有兴趣。一方面下雨天经过大泥坑的生命危在旦夕;另一方面从大泥坑中可以获得廉价的动物肉食。不改变,不愿意创造,逆来顺受的承受着大泥坑带给他们的灾难。

(二)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呼兰河传》里的王寡妇只有一个儿子,然而她唯一的儿子却掉入水中淹死了。儿子死后王寡妇精神上受了刺激变成了疯女人,但她依旧一个人平平静静的生活着。类似的人物如冯歪嘴子,他的家庭生活是简单粗糙的,他极其自由的和王姑娘在一起,后来王姑娘死后,只剩下他和孩子相依为命,可他依旧坚韧顽强的生活下去,默默地存在着。

萧红一边批判了民族劣根性,一边发现了民间原始的生命強力。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尽管生活平静无奇,人们却从未丧失掉生存下去的勇气与信念。坚韧的生命强力是一种粗糙却十分真实的民间生活写照。

四、结语

萧红以一种平静淡然的笔调抒写东北土地上人们的生命痛楚,她并不是简单的停留于人物表面特征的描写而是层层深入,冷静的挖掘人物内在的灵魂,发现底层劳动人民被奴役被压迫的精神创伤。透过乡间小人物的凄惨故事,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尊严的认识。

萧红用悲凉的叙述格调讲述了苦难世界人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民族内在的文化悲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且耐人寻味的作品。因此,她的作品永远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悲剧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洪文.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巴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萧 红. 萧红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5]白 朗. 遥寄——纪念知友萧红[J].文艺月报,1942(10):8.

[6]萧 红.春曲:萧红诗文——苦杯[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7]许广平.追忆萧红[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8]萧 红. 生死场[M]. 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8]萧 红.生死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9]萧 红.萧红全集[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10]黄晋凯. 象征主义——意象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1]萧 红.呼兰河传[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1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On the Tragic Implication of XIAO Hongs Novels

YANG F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emale writer full of childlike innocence,while her life is roaming about,lonely and sad. It is her own unhappy fate that leads to tragic descrip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seen in her novels. From“Life and Death”to “Hulan River”, XIAO Hong gives concern to the suffering and hardships of working people,and her works depicts many cold and cruel tragedies. This paper studies Xiao Hongs tragic implication from analyzing the root of her tragic awareness,the embodiment of her tragic style,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edy. She sketches out a picture of the daily life of Northeastern people,which reveals not only physical pain but also spiritual ignorance. Her works vividly reflect her thinking about life,which appear a simple and profound desolate beauty.

Key words: XIAO Hong;tragedy;connotation;character narration;cult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兰河萧红悲剧
伟大的悲剧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