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历史文献笺注稿赘言
2017-11-28王一军
王一军
中图分类号: 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5-0043-02
拙稿《十堰古代历史文献笺注赘言稿》(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草就有年,因我久病住院,未及审理付梓,为此常怀耿耿,心甚愧怍。幸有汽院徐永安教授知我,慨然担负起了整理拙稿的工作。其诚笃真挚,至感我怀,由衷谢意,无法言表。
拙稿分引文、注释、赘言三部分。引文,引列有关典籍诸如《尚书》、《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国语》、《绎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汉纪》、《后汉纪》、《三国志》、《魏略》、《三辅决录》、《华阳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周书》、《北史》、《资治通鉴》、《鄖阳府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有关记载十堰地域古代史实的文字或图示,意在给读者提供直接的原始资料。注释部分,力求简明准确,不作繁琐考证,对于不确知的地方,注明“不详”或“待查”,如有人作了解疑,则注明其人的姓名和意见。赘言则是对某些史实提出编撰者的意见或建议,章老开沅先生题曰:“惜墨如金,赘言足珍”,这是先生的鼓励,如能给读者些许的启示,也算是我的奢望了。
十堰地域的古代方志,创自明代,盛于清季。明清先贤的创建之功,至伟可嘉,后人自然缅怀,然而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先贤必有未见之典籍,必有未达之认知,因此对于十堰地域更古的史实,或是记录频阙,或是载而不详,或是引列讹误,而后人多是由这些记载,去认知和推想,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讹语俗传,须得匡正。
比如俗传十堰地域设府一级政区始自明代,却不知早在战国末期十堰地域即在汉中郡辖境;秦汉三国时代,十堰地域频有上庸郡、魏兴郡、鍚郡、房陵郡、新城郡之称;到明代郡改为府称,郡府并列,郡首长太守和府首长知府是同一级别的朝廷命官。显然俗传说法与史实不符。
再如一般人多言古人惠政于郧(十堰)者,唯明人原杰为最,却不言秦王嬴政对房陵王室贵族流放地的创建之功。从正史记载唐庐陵王迁居房陵的过程以及唐王朝对郧县李泰旧居的处理推断,从战国末期一直到明代,王室贵族流放到房,必是由朝廷支付房屋的修建和道路拓展的经费。可以想见历朝对十堰地域的投资是何等巨大,对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和影响是何等的不容小觑(秦时房陵比今日十堰地域辽阔)。
再如一般人只道刘邦败项羽而一统天下,却不知十堰地域对刘邦事业的贡献。项羽灭秦,封刘邦汉王于汉中,十堰地域正是汉中郡辖地。在刘、项争战中,十堰地域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兵员和粮草,对大汉帝国建立作出了贡献。
又如俗传十堰地域历来人烟稀少,却不知三国时司马懿灭孟达迁上庸民七千户于幽州,也不知在公元五世纪时,北朝将领史宁攻克鄂西北一带,掠郧县等九城二万户北归。由此看来,十堰地域当时经济与人口的情况,彼时同类山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又如俗言古代涉郧(十堰)学者,以明人王世贞为最,却不知在南北朝时期,沈约创建始平郡,治武当。沈约是当时学界泰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是《晋书》、《宋书》、《四声谱》的作者,是近体格律诗理论的开创者。
又如俗传郧地(十堰)有学创自明初,却不知早在东汉时代南阳大儒赵康叔隐居武当,聚徒讲学,弟子中竟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大儒朱岑伯的家人朱穆,朱家世代显官。由此可以想见赵康叔的声望以及他讲学的盛况和规模。
凡此等等,不多赘述。以上说明,要全面深入了解十堰这一片热土的深厚蕴含,不宜拘于近古,还得深入挖掘,越深入,越显光泽。我之所以多年来心盛拙稿,其原因正在于此。但我深知,由于诸多原因,拙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望诸方大家和友朋不吝提出批评意见。
临了说几句题外的话。2004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丁毅华先生到十堰五县一市调研,我有幸全程陪同。在市县领导的安排下,我们多次同方志界、经济界人士座谈,也尽力到史籍提到的处所审视山川形势,走访乡间老者。更难得的是遍览了以前未曾见到的县市方志以及其他史实记载的文字。这一次调研,我受益良多,更坚定了我对十堰古代文明发展各阶段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我的退休后科研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整理好古代三千年历史文献中有关十堰地域史实记载的原文;第二步,再作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十堰古代发展简史》来。挚友丁毅华先生嘱我:要认准这一工作的价值,不作他顾,专力于此,并答应我邀他作学术顾问的要求。现在看来,由于病体的原因,不仅第一步工作计划我无法圆满完成,第二步工作更是望不可及。但我并不悲观,今日之十堰已是闻名中外的方镇大市,与之相称匹的,必有远胜于我的贤能智者在,我虽不能,当寄以厚望焉。
附:编撰题要说明
一、 本书引列《尚书》《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二十九部史地著作中记载有关先秦至南北朝一千多年间十堰古代史实的原始文字,间有编撰者个人的读书管识和建议,目的是为十堰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与文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二、 本书不引列纯文学性的诗歌、散文、民间文学以及宗教神话等,但对于某些有关十堰史实的不确记述,也酌量予以介绍,以供读者辨析。
三、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各部史籍说法不一,或主旨有别,或详略不同,本书不避重复,一一引列。如南朝刘宋高官刘亮服食武当道士丹药而死一事,《宋书》和《南史》记载不同,前者详其缘由,后者归罪丹术,如不客观引列以供读者辨识,必是损及道家医药文化。
四、 引文中被认为是衍出的字和错用的字,用“()”表示;漏字和该用的字,用“[ ]”表示;有删节的地方,用“……”号表示;对于书中的生僻字,一般用声母、韵母、声调相同的独音字注音。解释词语多用释词和连系上下文说解大意的方式,不作繁琐考证。
五、 本书有针对性的设赘言目以表明编撰者的个人管见。在正文后附个人拙文三篇:一是关于十堰古代郡治、府治、县治等二十八所官署地的方位浅述,二是关于秦始皇对十堰古代发展的贡献,三是谈历代学界泰斗对郧关方位的认知。以上所论必有不周详之处,敬请读者和诸方大家不吝赐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