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舞蹈及其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隐喻
2017-11-28程群
程 群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363000)
道教舞蹈及其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隐喻
程 群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363000)
道教舞蹈以道教思想文化的存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舞蹈者运用动态的身体或者说是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道教思想理念。诸种道教舞蹈的命名以及舞蹈中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意味极其浓郁,有时那些名称本身就是道教哲学名词的直接挪用,哲学化思想倾向明显。从那些舞蹈及其动作套路的命名可以推断,舞蹈编创者对道教思想文化是极其熟稔的。或可说,那些道教舞蹈也转化成道教思想文化的强大武库。
道教舞蹈;动作套路;命名;哲学
道教艺术中,道教舞蹈艺术与道教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互证或呼应之关系,换言之,道教舞蹈等道教艺术是道教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凝冻成道教哲学思想之生动鲜明的镜像。诸种道教舞蹈的命名以及舞蹈中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意味极其浓郁,或者那些名称本身就是道教哲学名词的直接挪用,哲学化思想倾向明显。目前,仍然在民间社会广泛演绎、传承的道教舞蹈,其编创者姓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那些舞蹈及其动作套路的命名可以推断,舞蹈编创者对于道教思想文化是极其熟稔的。并且可以看出,道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与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一、道教舞蹈命名的哲学内涵
我们考察,很多民间道教舞蹈的命名是道教哲学专有名词的运用。“调筛”又称“谷筛”,俗称“师公舞”,为一系列道教舞蹈的统称,其中每个舞蹈又有各自的名称。“师公舞”流传于广西上林、贵县、象州等壮族地区,通常在神诞节日期间演绎。核心舞者为精通道教法术的道公。舞蹈时,道公着红袍,戴面具,持法器例如简笏、令旗、刀剑等,扮作相关神灵。一支舞蹈演绎完毕,道公唱歌颂扬相关神灵的功德,接着再演绎下一个舞蹈。舞蹈根据所扮之神,或单人、双人及三人表演,每次表演五至八个舞蹈。其中每个舞蹈又各有命名,主要包括:“三元舞”、“三光舞”、“三才舞”、“三一舞”等,所有舞蹈风格古朴,主要舞姿有“踩罡”、“七星罡”、“行罡转身”等,动律特征为颤、摆、悠、扭、踹;我们指出,这些舞蹈的命名大多体现道教哲学专有名词的运用。
“三元舞”之“三元”即是道教哲学中的专有名词。“三元”在道教哲学中有数重含义,我们仅举其三。
第一,“三元”指天、地、水,为构成万物的三种基本成分。《云笈七签》卷五六记载:“夫混沌之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1]第二,“三元”指天元、地元、人元。《玄夫论·三元论》云:“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之谓也。”而这天、地、人三元又可指为人之年寿,“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2]这天元、地元、人元又可指道教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例如,《玄夫论·三元论》以天元谓之神丹,地元谓之灵丹,人元谓之大丹。第三,“三元”指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唐六典》记载:“(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愆罪焉。”[3]据明代归有光指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4]三元之斋旧俗称为三元节。《陔余丛考》卷三五:“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日)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5]
“三一舞”之“三一”也是道教哲学的专有名词。“三一”的意义内涵极为丰富。在内丹学中,“三”指天、地、人,又指精、气、神,还指上、中、下三丹田。“一”指“三元归一”、“三一同元”。葛洪云:“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6]《钟吕传道集》云:“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7]内丹学借以喻人与自然、大道之相互感应,人通过修炼可与大道同体而不朽。《云笈七签》记载:“三一者,精、神、炁混三为一也。精者虚妙智照之功,神者无方绝累之用,炁者方所形相之法也,亦曰希、微、夷。”[8]李隆基《老子注》指出:“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气。精者灵智慧照之心,神者无方不测之用,气者色像形相之法。”[9]内丹学借“三一”模式以论证人体中之精、气、神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顺”生的方向看,“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10]此为“一而三”;从“逆”修的方向看,炼精可以化气,炼气可以化神,炼神可以还虚,从而还三归一,此所谓“三而一”。此具体过程如李涵虚所说:“以人还天者,采元精而补元气,炼元气而养元神,炼元神以成真神,则后天之事毕矣。即真神以生真气,即真气以求真精,夺真精以成真铅,则先天之事毕矣。到得返本还元,抱元守一,直与上德之事大相同也。”[11]三丹田为一般气功养生法所共用,而道教内丹学则运用“三一”模式推论出整套“三田既济”、“三田返复”的修炼还丹的方法。“三一”模式在道书中还表示三神、三色等等。
“三才舞”之“三才”的道教哲学意义也颇复杂。在道教中,“三才”是指构成世界的三种基本元素:上天、中人、下地。如《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2]天、地、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察知这三者,则宇宙间一切变化悉在掌握之中。“三才”说广见于道教诸种义理之中。
“三光舞”之“三光”也是道教哲学名词。“三光”在道教中的含义有多重性。《文昌大洞仙经》谈及“三光”云:“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两目与心。日月失度,星辰留伏,天地灾变,目有所惑,心有所感,身体倾危。”[13]
可以看到,部分道教舞蹈的名称往往是道教哲学名词的搬用,通过研究这些舞蹈名称,人们能够寻得其中深藏的道教哲学思想。体会道教舞蹈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也可洞见编创道教舞蹈者对于道教思想文化的熟稔,以及传播和推广道教思想文化的深刻用心。
二、道教舞蹈中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内涵
很多道教舞蹈中动作套路的命名充满哲学意味,其名称往往是照搬道教哲学名词。“步天梯”为道教祭祀舞蹈,又称作“踏八卦”,流传于上海崇明县,是道教祭祀活动“拜表”仪式中的一折。据《玄门八诵》记载,“踏八卦”原称作“跑云头”,表演者披发仗剑,口中念念有词,作腾云驾雾状。明末清初,演出形式改为按太极图表演。八卦图上定有方位,以“地支”十二字分别代表四面八方,演出时按子北、午南、卯东、酉西摊在地面。演出道士为一主一副,主演者主要步伐有“太虚步”、“收神步”、“守诚步”等。又一例,“串五方”流传于上海松江县,传说起源于明代。富裕人家为已故祖辈做“超度”时的道教舞蹈。舞队由道士五人组成,另有伴舞乐队六人。舞蹈分为七种队形,“香桌运”为基本队形,基本步伐有“五空步”、“六合步”等。
从所举的道教舞蹈可以发现,舞蹈中“太虚步”、“收神步”、“守诚步”、“五空步”、“六合步”等动作套路命名之哲学意味浓郁,或者就是道教哲学术语的搬用。我们逐一分析这些动作名称所包含的哲学内涵。
“太虚步”之“太虚”一语最初出于《庄子》,指廖廓的太空。唐代成玄英将“太虚”解释为“深玄之理。”[14]哲学家张载对“太虚”作了重要发挥,视之为气的一种无形和清虚状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5]在张载看来,“太虚”、“气”、“万物”为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
“收神步”之“收神”与“守诚步”之“守诚”皆为道教内丹功法名词。在道教语境中,“收神”大体是指收回出壳的阳神,使之复归上田,常保常养。道经云:“但收神之法,乃万古不传之秘,稍纵即逝,最宜留心者此也。如见顶际现出白光如轮。吾即用意稍稍引之,神即随意涌现,凝聚轮中,即应用意缓缓收之,使目观心神,亦缓缓归缩于内。”[16]“守诚步”之“守诚”又称“守城”,是指“存诚笃志”。即修炼主体敛光返照,心不外驰,气不乱行,专心内养,任其神气凝聚,如守城池。《修真十书》卷十:“问守城?答曰:抱元守一,而凝神聚气也。”[17]
“五空步”与“六合步”中的“五空”、“六合”为典型的道教哲学术语。在道教语境中,“五空”指顽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道枢》曾详细解释“五空”,“其一曰顽空:何也?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其二曰性空,何也?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离其至妙,守于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是为断兄者也。”[18]
在道教语境中,“六合”的意义也有多重。其一:指身心合一,排除各种干扰,专注内炼。经云:“何谓六合?眼与色合,鼻与香合,身与触合。”[19]其二,指自子至亥十二时为二六之合。《黄庭内景经》云:“经历六合即卯酉。”[20]李涵虚注:“六合者,二六相合十二时也。自子至巳为六阳,行督灭之后,自午至亥为六阴,行任脉之前。故曰‘经历六合’。”[21]其三,指天地之六合,人身之六合。
三、道教舞蹈中“手诀”的哲学内涵
道教舞蹈尤其是斋醮仪式舞蹈中舞蹈法师的手部、腿部动作之名称的哲学内涵非常丰富。斋醮仪式舞蹈中法师手部动作大多数以手诀形式呈现,腿步动作以“步罡”的形式表达出来,皆有严格的动作程式。那些动作名称凝结着道门人士朴素的宇宙天体观念。
刘仲宇先生曾对斋醮仪式舞蹈中的“手诀”做过较多研究。“手诀”又称掐诀、捻诀等,符箓派尤其重视。(见图1)“手诀”属于斋醮仪式舞蹈中手部的关键动作,指在手掌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手指之间结合成某些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神鬼、摧伏精邪的作用。“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於握诀。”[22]“诀目者,生于神机而运化。修仙炼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23]“通真制邪,役将治事。”[24]《上清玉枢五雷真文》则详细记载了掐“十二辰诀文”所能够产生的具体功能:“寅为斩目,斩鬼,断虎狼虫鼠,吹掐之。卯为颠目,断颠邪,吹掐。辰为炁目,去肿毒疼痛,咒水生云雪雷雹……”[25]道门高道认为,指掌间结成某些姿势,无声无息,却运作着虚无的大道,能够形成通幽洞微的效果。这种手势语言,部分取象于人间的事物,尽管被道门高士作了神秘的解释,但仍可读出其意。
图1 道教舞蹈中的“手诀”
掐诀形成的姿势是“诀”的主要结构,称诀文和诀目。道教强调,由此结构造成外界的变化是掐诀的主要功能。诀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征北斗七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如在二、三、四指九个关节纹上以中指中纹为九宫中文,余八个关节纹为八卦文(依据后天卦位从四指根部关节纹为乾纹起始),五指上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十二辰文。每掐该文,即表示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于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征宇宙中天象的运行、造化的奥秘、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变换,故通过诀文,在手掌上形成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故有“生于神机而运化”之说,也即如《阴符经》所说的那样“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26]由诀文加上其余指掌联结方式构成诀目,通常说掐某诀,即指某诀目。简单的诀目只有一个诀文,复杂的诀目则要同时或依次掐多个诀文,有时还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间的交结,甚至双手并用。诀文中最基本的有十二宫、八卦九宫等。除此之外,南斗、中斗、西斗、东斗,各有若干星文,复有二十八宿星文,也都在掌指上有相应之点,亦即该诀文。
从诀目的内涵看,它们各有所象征。这种象征,多指称鬼神世界的灵物。比如雷局象征天雷,火铃印象征流金火铃,如此等等。在道教看来,这种象征在观念上是可以传递给鬼神及其他外界事物如虎、蛇乃至别人的,是特殊的信息符号,道士称他们能“通幽洞微”即指此。同时,诀与一般的信息不同,而是可以对外物有某些强制感应的,即“召神御鬼”。它是独特的手势语言,运用于与鬼神的交通,不仅传递信息,而且道门人士认为,它又具有改变、禁制外物的神秘力量。有的诀目象征的内容比较具体,如宝相莲花诀代表仙尊的宝座,表示接仙;大小猪头诀代表斗姆座骑;药叉诀,代表可叉戳鬼魅的利器……道士诵经、行符、念咒的各个环节都要掐相应的诀目,“凡行步、问病、治邪、入庙、渡江、入山、书符,并须掐诀目。”[27]例如入庙破庙时,掐大指第一纹,称破庙目、第二纹为入庙目;入人家医病,掐右手寅文上,称为病目;具体行持方法,在道门内秘授。掐诀多数用左手,有时也用右手,左右手诀文分布原理相同,但掐同一诀文有时却代表不同诀目,一只手掐诀称单诀,二手同掐称双诀。道门人士认为,道士“掐诀”能够实现特定的宗教实用功能。
总的来说,“手诀”及其命名体现出道门人士对于宇宙、天地、人神的看法,蕴藏着道教高道的宇宙自然观。“手诀”在道教斋仪舞蹈中的运用,为斋醮仪式舞蹈营造了浓郁的神秘主义氛围,有效促成舞蹈之宗教目的的虚拟性实现。
四、道教舞蹈中“步斗踏罡”的哲学内涵
道教斋醮仪式舞蹈中的腿部动作很多属于“步斗踏罡”,这些“步斗踏罡”及其名称所内蕴的哲学含义也尤为丰富。
1.“踩九州”舞蹈
它属于民间道教舞蹈,俗称“踩八卦”。流传于湖南怀化等地。旧时道公“庆大愿”时表演,旨在为主家招财进宝。舞蹈之前,舞场铺设“罡单”,划出“阳八门”、“阴八门”。由一人踩,或由四、六、八人轮换踩。以乾、坤、离、坎、震、兑、巽、艮为阳八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阴八门。初舞时,道公在预先设置的“罡单”上“踩九州”,同时念咒语,一整套“踩九州”演绎完毕。道公动作变得随意自由,身体随性摇摆,左旋右盘,这时的主要动作包括“扬鞭催马”、“捧鞭”等。
2.“走地宫”舞蹈
流行于上海金山县,为超度亡灵法事道场中的舞蹈。舞蹈前,先铺上长宽各两米的皂色布垫一块,四角上各放置一盏点燃灯烛,布匹中间用大米撒成“太乙真人”画像,用四面方瓦片,以标东、南、西、北。舞蹈开始,高功法师在布垫——“罡单”上踏“二十八宿罡”,同时默念经咒,动作严谨,遵循固定程式进行。“步罡”完成,再由高功法师领队,绕“罡单”舞动,动作自由。
3.“天真请圣王” 舞蹈
流传于安徽肥西中部地区,为旧时有病人家庭请道士在家中办“驱病魔”法事活动中的舞蹈,目的是为病家驱邪消灾;节庆丰年及保佑生意兴隆时,往往也举行法事活动,有“天真请圣王”舞蹈表演。舞蹈名称中所言“天真”应当是指“天真道士”。“天真道士”在道经中多有述及,《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把道士分为七种类型,“天真道士”为其中之一。“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淳净;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28]又见,《一切道经义妙门由起》把道士分作六阶,“天真道士”也属其一,“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29]“天真请圣王”舞蹈历史可以上溯至明初期。据说,最初“天真请圣王”舞蹈仅一名道士表演,后来发展至三人。舞蹈前所做的准备是,在室内靠墙壁中间设立由八仙桌、中方台、小方凳搭起的“三台”,表示圣王从天而降所踏的阶梯。两边设“东筵”、“西筵”,中间八仙桌下设“下筵”,用于款待圣王。并同时供奉土地、门神、灶王,点燃大小香烛。舞蹈表演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位道士在现场依次舞三套“道士旋”,分别是:九步旋、九凤破秽旋、元纲流演旋。当地民众所说的“道士旋”实际就是“步罡踏斗”,所谓“九步旋”、“九凤破秽旋”、“元纲流演旋”属于道经中所记载的“九步罡”、“九凤破秽罡”、“元纲流演罡”。
4.“道士缉山魈”舞蹈
此流传于山东临沂地区,已有两百年历史。此舞蹈通常在每年腊月初演出。据说每年冬季山中猛兽常常会潜入山庄,侵袭人畜。当地民众延请道士演此舞蹈,可以镇邪除妖,有效阻止猛兽作乱。舞蹈场地设于村前开阔空地上,舞场东西南北四方各以石灰画大圆圈,表示高道所设捕捉恶兽的陷阱。高道在场中央踏“五行相克步”和“五行相属步”,表示招请神灵降临现场,请神灵前往山中捉捕恶兽送往地牢。这种“五行相克步”和“五行相属步”由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动作构成,它们实为道经所记载的“五行相杀罡”和“五行相生罡”。
我们详细分析上述舞蹈中“踏斗步罡”的哲学含意。舞蹈“踩九州”中的“踩九州”实为“九州罡”,九州是指青、荆、徐、豫、冀、雍、梁、兖、扬等九州,《禹贡》等战国前的古书中以“九州”指称整个中国,道士在地上画出九州方位、图形,并在这个地图上按照顺序来回舞蹈,即代表历行“九州”,周巡天下,道士同时念咒:“吾从中宫出,雍州号为乾,移归梁兑上,徐行兖艮方……”[30]咒语中顺次指明步罡顺序及每步方位和代表哪一州。
舞蹈“走地宫”中的“二十八宿罡”以二十八宿星图为罡步之迹,步之代表旋斗历箕,蹑行二十八宿。步时咒语为:“乾尊耀灵,坤顺内明,二仪交泰,六合利贞,配天享地,永宁肃清……今日禹步,上应魁罡。鬼神宾伏,永辟不祥。”[31]“二十八宿罡”步伐繁琐,每宿皆念若干颗星,即有若干步,步完二十八宿总计一百七十八步。
舞蹈“天真请圣王”中的“九步罡”之“九步”含义在道经中也有详细说明,“一步象太极,二步象两仪……九步象九灵。”[32]并称“九步”为“万罡之祖也。”舞蹈“天真请圣王”中的“九凤破秽罡”之“九凤”典出正一道法,例如《正一修真略仪》记载:“丹元之精,为九色神凤,足步星罡,鼓翼振威,导达天路,故六官阴气万类妖氛莫得干犯真官也。”[33]“九凤破秽罡”应当是依此制作。道门强调,步之可以破除邪秽,消灾驱病。具体方法是从东南巽方(地户)起步,凡八步,分别代表“九凤破秽邪精灭亡”八字。步时道士须存想有九凤吐出青炁,净扫邪秽。“天真请圣王”中的“元纲流演罡”之“元纲流演”典出《灵宝度人经》,原来指大梵之炁演化出三十二天。步“元纲流演罡”代表周历日月、北斗、五星巡行三十二天。其罡图为方形,北斗居中,左日右月,五星杂处其间,外围二十八宿三十二天。道士步入想象的天门后依次入北斗犯火星、至太阳、过太阴、历二十八宿,再经水、木、金、土四星。步此罡之目的是朝金阙、谒玉皇等。
舞蹈“道士缉山魈”之“五行相杀罡”根据五行相克原理制成,通常在“制伏凶恶,克伐灾危”时步之。目的是“制天龙鬼神、随心感召,万无一失。”[34]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五居中宫为土之意。凡十五步。相伴咒语为:“五行相灭,土水相绝,水火相灭,金水相伐,鬼妖见者,断手截脚。”[35]“五行相生罡”则根据五行相生原理制成,共十五步,所念咒语为“五行相生,万事吉昌。水木成就,火土相得,金水同行,祸变为吉。”[36]可以说,四个舞蹈中舞蹈道士的“踏斗步罡”以及所念诵的“咒语”中所内积的宇宙自然观与天地人神观等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显著。
五、结语
道教舞蹈是以道教思想文化的存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据的,是舞蹈者运用动态的身体或者说是运用肢体语言表达的道教思想理念。甚至可以说,那些道教舞蹈本身就是“躯体化”、“动态化”的道教经典。换言之,道教思想理念往往正是借由包括道教舞蹈在内的道教艺术的传播才得以在中国社会广泛播撒、传承。值得强调的是,诸种道教舞蹈的命名以及舞蹈中动作套路命名的哲学意味也极其浓郁,或者那些名称本身就是道教哲学名词的直接挪用。目前,仍然在民间社会演绎、传承的道教舞蹈,其编创者姓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那些舞蹈及其动作套路的命名可以推断,舞蹈编创者对于道教思想文化是极其熟稔的,而且道教舞蹈的创作理念也转化成道教思想文化的强大武库。
[1][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832.
[2]三元延寿参赞书[J].道藏(第18册)[M].三家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526.
[3][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56.
[4][明]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J].归震川集[M].世界书局,1936:126.
[5][清]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17.
[6]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36.
[7]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M].三家本,637.
[8][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310.
[9]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M].三家本,357.
[10][北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J].道藏(第4册)[M].三家本,366.
[11]李涵虚.道窍谈[J].黄信阳编.李涵虚先生全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84.
[12]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18.
[13]卫琪撰.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四).道藏(第2册)[M].三家本,大三年:603.
[1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1.
[15]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8.
[16]王燕喜编校.道乡集、陆地仙经合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88.
[17]修真十书[J].道藏(第4册)[M].三家本,234.
[18]道枢[J].道藏(第20册)[M].三家本,610.
[19]无上内秘真藏经[J].道藏(第1册)[M].三家本,452.
[20]黄庭内景经[J].道藏(第5册)[M].三家本,908.
[21]黄庭内景经注[J].道藏(第6册)[M].三家本,515.
[22]道法会元[J].道藏(第28册)[M].三家本,720.
[23][24]道藏(第28册)[M].三家本,721.
[25]上清玉枢五雷真文[J].道藏(第28册)[M].三家本,788.
[26]黄帝阴符经[J].道藏(第1册)[M].三家本,821.
[27]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J].道藏(第32册)[M].三家本,59.
[28]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J].道藏(第6册)[M].三家本,139.
[29]一切道经义妙门由起[J].道藏(第24册)[M].三家本,728-729.
[30][31]道藏(第28册)[M].三家本,486,472.
[32][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J].道藏(第4册)[M].三家本,13.
[33]正一修真略仪[J].道藏(第32册)[M].三家本,178.
[34][35][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J].道藏(第4册)[M].三家本,16.
[36]同上,17.
Philosophical Metaphors of the Names of Taoist Dances and Their Motion Routines
CHENG Qun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Taoist dances take Taoist thoughts and culture as their premise and basis. It is the dancers who express the Taoist ideology with their dynamic body or body language. The philosophical metaphors of the names and motion routines of the various Taoist dances are abundant, even the names themselves are the direct divers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terms of Taoism,and the philosophical tendency is obvious. From the inference of the names of the dances and their motion routines, the choreographists are familiar with Taoist cul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ose Taoist dances have also been transformed into powerful arsenals of Tao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Taoist dance;motion routines;naming;philosophy
J722
A
CN22-1285(2017)027-034-08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4.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道教舞蹈研究”(13BZJ036)阶段性成果。
程 群(1972-),男,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艺术。
(责任编辑:孙佳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