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居传香 墨苑酬友—王翚《可竹居图》探究
2017-11-28赵玉亮
文/赵玉亮
竹居传香 墨苑酬友—王翚《可竹居图》探究
文/赵玉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王翚作于康熙庚辰(1700)夏六月的《可竹居图》手卷(图1),曾于2012年“名家珍品集萃—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中展出,后来收录于《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孙照子女卷》。此件手卷清新秀丽,六十岁阶段笔墨醇熟之作。
作品引首为朱彝尊隶书题“可竹居图”(图2),右侧上方钤印一:南洄(朱);左侧钤印二:朱彝尊(白)、竹垞(朱)。引首钤孙氏先人收藏印三:左侧下方有乙未(白)、迟庵所藏(朱)、文定公孙文恪公子孙梴嗣守(朱)。前隔水钤孙氏收藏印一:迟庵所藏(白)。
石谷此画起首数枝翠竹生于岩间,旁边老松虬曲。山石左侧柴门半掩,一小僮沿径而扫,篱门之外远景苔点而出,像其朦胧之景,小僮身后竹木葱郁。翻过小山有一亭子,一士人身着便衣,独坐其中,神态悠然,四周竹林掩映。亭子左侧远山之间有泉水流下,汇成溪流绕山而过,其上修一木桥,一书僮携琴跨桥而至。木桥另一侧地势平缓,延伸至画面深处,平地前方有房屋数间,其中窗明几净,置书数卷,足见主人情致,四围亦手植绿竹,竹影斑驳。转而前行,一栈桥从左侧山亭延伸而下,栈桥之上两位文士相立而谈,其旁白鹤旁若无人。栈桥左侧修一湖,水面鸭群成行,波光摇曳,与岸边翠竹、垂柳相映成趣。全幅用笔清新雅致,山石皴法远近、阴阳变化丰富,构图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疏密得当,为王翚精品之作。
图1 清 王翚 可竹居图 30cm×258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2 清 朱彝尊 《可竹居图》引首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心右上角题款:可竹居图,下钤印一:耕烟外史(朱),左侧题:康熙庚辰夏六月王翚画。名下钤印二:王翚之印(白)、石谷(白)。收藏印七:孙氏先人印:御赐经德秉哲(朱,右上角)、御赐岳峙渊渟(朱,左上角)、莱山真赏(朱,左下方);另有:可竹居(朱、右下方)、云华仙馆审定(朱,左下角)、宋致(朱,左下角)、稚佳氏(白,左下角)。后隔水下方钤印二:白门常氏珍藏(朱)、宋氏稚佳书画库记(朱)。
手卷拖尾为朱载震题诗二首:
其一:可竹先生爱种竹,渭川千亩写新图。须意啄实来雏凤,屋角应添百尺梧。
其二:曾闻不可居无竹,把臂谁堪入竹林。自咏新诗自延赏,照人明月是知音。
诗后题:潜江朱载震。名下钤印二:朱载震印(白)、字曰悔人(朱);右上角钤印一:东浦(朱)。孙氏先人收藏印一:迟庵真赏(白,左下角)。作品于1982年由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这批捐赠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后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和《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均有收录。
《可竹居图》的最早文本来自《世说新语·任诞篇》: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子猷)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字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为《世说新语》中所描绘人物,嗜竹,其性格旷达,笑傲临泉,有山水之清致。《世说新语·简傲篇》亦载其事:
图3 宋 文同 墨竹图 131.6cm×105.4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子猷曾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帚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子猷)肩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子猷)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竹子以挺拔、气节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性成为古代文人画家诗文、画作上的重要题材。苏轼所作诗《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可竹居、沧浪亭、桃花源等绘画题材在明清之际的江南士人交友圈中比较普遍使用。与马远《西园雅集图》为代表的“雅集”类题材注重文人圈子内部的交游和整体互动不同,绘制此类典故所展现出其画中人物超然物外、幽居山林的品格有关,创作者与受赠者需要对这些文化意象有共同的理解。
根据画心右下方“可竹居”、画心左下角“宋致”“稚佳氏”和后隔水“宋氏稚佳书画库记”的钤印,可以断定此件作品主人为宋致,系生于康熙辛亥(1671),字稚佳,号远斋,贡生,授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海汀漳道。历福建提刑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湖广湖南布政使,诰受通奉大夫,著有《政事录》及《可竹居诗集》。检索乾隆年间所编《石渠宝笈》,宋致钤其收藏印的作品有八件:
《可竹居图》引首题名者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为清初重要学者,早年便以诗歌出众,曾长期游幕。康熙己未(1679)开设博学鸿词科,诏“在廷诸臣及督抚大吏,各举博学之彦,无论已仕未仕,征诣阙下”,时年五十一岁的朱彝尊以布衣应试,受知于康熙帝,充《明史》纂修官。后入值南书房,一时颇得圣宠,屡次赐宴、侍宴,并赏赐衣物,随后几经起伏,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罢官,遂携家眷回乡。回乡后与当地官吏文人多有往来,当时与济南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为一代文宗,影响力颇大。
《可竹居图》作者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初山水画大家“四王”之一,被时人称为“画道甲天下”,名气很大,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当时求画者络绎不绝。早年受知于王时敏(1592—1680)、王鉴,后于当时名士唐宇昭(1602—1672)、笪重光(1623—1692)、顾祖禹(1631—1692)、徐乾学(1631—1694)等人交往甚密。尤其是在北京期间(1691—1698)结交博尔都(1649—1708)、索芬等权贵。康熙三十七年(1698),王翚离开京城,禹之鼎、陈元龙、王士祯、姜宸英等赠诗画相送,足见其在官员士夫间的声名地位。绘画是王翚结交友人,往来酬和的重要手段,目前传世大量作品都是王翚赠予友人或者雅集之作。与《可竹居图》题材相近的另一件作品《西斋图》,系王翚六十六岁为吴伟业之子吴暻而作,西斋为其字号,时在北京做官。
图4 元 赵孟窠木竹石图 99.4cm×48.2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 元 管道昇 竹石图 87.1cm×28.7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竹居图》手卷拖尾跋文作者朱载震,曾在康熙十九年(1680)以贡生赴京进国子监,次年考取正黄旗教习,曾官石泉知县,康熙二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主纂完成《潜江县志》二十卷。清道光《一统志·文苑传》称:“潜江刘肇国、莫大岸后,无过载震者”。康熙四十年(1701)朱载震将自己“五入京华”之作集结为《精华集》,王士祯作评注,后集中印行。
其实《可竹居图》手卷的主人宋致一直到康熙已酉(1705)才出仕,“选福建巡门佥事道”。之前宋致的社会活动很少,多在家陪侍父亲左右。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宋致并无过多记载,诗文作品亦未被广泛推崇赞赏。这里一个问题:三位已经声誉在外的先生为何为宋致作此件《可竹居图》。要回答这一问题,其中一个因素可以考察宋致其父—宋荦与朱彝尊、朱载震、王翚的交游往来,以及当时清廷大事—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与《康熙南巡图》的创制说起。
宋荦(1634—1713),河南商丘人,为顺治时大学士宋权之子,康熙甲辰(1664)出任湖广黄州府通判,康熙癸亥(1683)授直隶通永道,康熙壬申(1692),调补江宁巡抚,康熙十三年(1674)后,擢吏部尚书,是康熙年间重臣。作为诗人、学者、书画鉴赏收藏家的宋荦与王士祯、朱彝尊、朱载震、邵长蘅、尤侗、王翚等学人、画家多有交游往来。
由宋荦与朱彝尊、朱载震往来的纪事年表(1678—1702)可见,宋荦与朱彝尊、朱载震有多年的交情,常常有书信往来,拜谒时一起寻访古迹并有诗歌唱和,还会共同赏玩名画古珍。在诸类活动中,作为晚辈的二儿子宋至(1659—1725)时常也会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彝尊、朱载震为宋荦或其晚辈题诗落墨并不突兀。而宋荦与王翚的相交,最早可见康熙丙寅(1686),宋荦向王翚乞订《西陂六景》,两年后王翚将作品送至。
康熙辛未(1691),王翚奉诏进京领衔主绘《康熙南巡图》(图9)。当时“……集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翚口讲指授,咫尺千里,令众分绘而总其成。”蒋廷锡曾作诗赞曰:
两载游踪滞帝京,《南巡》粉本费经营。
图6 元 吴镇 墨竹谱 53cm×68.5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只从辇毂传佳胜,总向江山绘太平。缣
素乍添云万丈,鬓毛难免雪千茎。
创制《南巡图》之余,王翚经王时敏之子王掞引荐,与京城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多有交往。康熙戊寅(1698),王翚离开京城,在离京之时,好友纷纷赠诗送画,诗中或画中的王翚多为骑青牛的形象,友人更多恭维地将其视为文人雅士眼中的隐逸人物。九月份返回虞山后,王翚将“山水清晖”四字榜之草堂,并用“清晖老人”号,足见王翚对清廷恩宠的重视,亦可见此时王翚在此之后一段时间内无人可及的画坛地位。
康熙壬申(1692),宋荦由江西巡抚调补江宁巡抚,因为赈荒抚饥,吏治严明而被清廷赞誉为“清廉为天下第一”。卓越的政绩,加之与江南士人圈子良好的关系,受到格外的恩宠。康熙己卯(1699),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康熙南下,开始其第三次南巡,这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对宋荦恩遇甚隆:
(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陪皇上阅视归仁堤,上问宋荦年龄及家世,一一回奏。
三月初八,上奉太后幸天宁寺,还驾于行宫门首,赐宋荦御膳六盘。
三月十六日,赐御书“仁惠咸民”“怀抱清朗”匾额及御书《天马赋》一卷,临米芾书一幅,《渊鉴斋法帖》十册,御制《耕织图》一册,凉帽一顶,上缀大束珠一颗,石蓝龙绣狐腋裘一件,元青缎貂褂一件,石青缎羊皮暖靴,鹿肉干等。
三月十八日,恭遇万寿节,赐御书、衣物有差。
图7 明 王绂 墨竹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月二十七日晚,上评论各官云:“如大学士吴琳、总督张鹏翮、巡抚宋荦三人做官,朕可无忧。”
这次前往迎驾的江南士夫官员中,还有时在浙江的朱彝尊。
康熙庚辰(1700)正月,王翚来苏州拜访宋荦,向其出示北宋名家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宋荦观后极为欢喜并跋于画后。同年夏,王翚又为宋荦作《六景图》。六月二十四日,“荦即其事各系五言诗一首,并同时邀请好友和之。”在各种名人雅士应酬当中,作画通常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互相唱和的引子。时年为康熙帝南巡后第一年,从京回乡的王翚匆匆来访宋荦并非偶然。一个为康熙欣赏看重的大臣,一个为皇帝御赐匾额的画师,一起作画唱和似乎并无不妥。此时的王翚已经名满天下,但仅仅是位画家,与在地方上握有实权且政绩得到天子肯定的宋荦交往时,两人关系仍有些许微妙。从两个人的不同身份看,主动维系与稳固与宋荦这类人的关系,王翚能够提升自己的声名和地位,或者期望通过他们寻找资助自己的“赞助人”。
《可竹居》卷题款所记为“庚辰夏六月”,此时王翚很可能还在宋荦府上,于是便为宋荦的第五子宋致作了此图。此件作品用笔沉着,墨色细致,无仓促、潦草之气,可见王翚十分重视这位时年三十岁的晚生,并且朱彝尊、朱载震亦欣然作诗题款。作品是否会有更多的背景?进一步查询宋氏家族脉族谱之后,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河南商丘宋氏家族为当地巨姓望族。曾祖父宋旸,号乐菴,《商丘县志》卷十云:“(旸)为人笃孝友”。旸三子:沾、渥、湛。长子沾,为宋荦祖父,万历辛卯(1591)举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级,赠光禄大夫,谥福山。二子渥,早年卒,无子嗣。三子湛,亦早殁,后有二子成人。宋荦父亲宋权,为独子,八岁而孤,至孝。天启五年进士,官顺天巡抚。入清后,官至国史院大学士,后辞官归里,卒后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文康。权有子四:焞、荦、炘、炌。长子焞,崇祯壬午(1642)“罹寇乱,不知所终”。三子炘,“淳朴质直,仕至郎中”,卒于康熙甲子(1684),年仅四十六。四子炌,少负才,喜词赋,为人谦和,卒于康熙癸亥(1683),年仅四十岁。祖父辈、父辈和自己的兄弟均有中年或之前便去世的,这在一直重视家族香火延续的古人文化观念中,无疑是件令族人深深隐忧之事。
尽管宋荦官场春风得意,文学才华造诣亦出类拔萃,子孙延嗣这件事情并没有比先人改观,甚至变得更加严峻。宋荦有子六:基、至、陆、著、致、筠。长子宋基,生于顺治辛卯(1651),官至直隶保定府同知,卒于康熙乙亥(1695),时年四十五岁。二子宋至,授翰林院编修,提督浙江学,以子华金官赠中宪大夫,卒年七十岁。三子宋陆,生于1658年,卒于康熙戊午(1678),行年二十一岁,宋荦在日记中记载:“荦突闻陆之亡,悲不自胜”。四子宋著,卒于康熙庚申(1680),年仅二十一,宋荦“洒泪为撰《亡儿著圹志》,命次子至书于石”。五子宋致,生于康熙辛亥(1671),卒于雍正甲寅(1734)。六子宋筠,生于康熙辛酉(1681),卒于乾隆庚辰(1760)。
到了1700年,宋荦六个儿子中的三个已经作古。二儿子宋至时年四十五岁,《可竹居图》的主人五子宋致三十岁,六子宋筠二十岁。这时已经六十六岁的宋荦,在关心疼爱自己子嗣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心力。
图8 清 王翚 墨竹图 22.5cm×20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进而再考虑到宋荦当时的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王翚与宋致交游并有多件作品相赠的动机便较为明朗。在和宋氏家族交往中,通过交好刚刚而立之年的宋致,确实能宽慰接近暮年的父亲宋荦。其实不仅如此,1700年六月份,王翚还和自己的弟子杨晋一同为宋荦二子宋至作《宋山言小像》(又作《听松图》),足见画家的良苦用心。
作品不能够脱离具体的人和事而存在,就《可竹居图》来看,从作品的主人宋致构建出父亲宋荦的政治地位,父亲与好友朱彝尊、朱载震的往来交游,又与绘制《康熙南巡图》的王翚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甚至牵涉到康熙南巡事件和宋家血脉延续问题。而让王翚能够绘制《可竹居图》作为友人间的礼物,是基于交往的社会圈内共同对于“竹子”这一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这种理解和认识不是偶然,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不同文人、画家共同构建起来的固定的“审美意象”。宋致本人所用钤印“可竹居”足见本人对竹子这一题材的喜爱,王翚此件作品恰好满足了受赠者的审美喜好。
注释:
①中国文物学会主编《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孙照子女卷》,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2015年12月,第265—279页。白门李氏珍藏为李溥泉所钤。李溥泉,同治光绪年间的南京人,经商,好收藏。
图9 清 王翚 康熙南巡图 局部 绢本设色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责编/侯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