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研究

2017-11-2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效果心理健康

蒋 浩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研究

蒋 浩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本文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被测院系的2016级大一新生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评、问卷调查和行为检测的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了该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接受度和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模式较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来说,能够明显地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且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建议。

“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部办公厅思政厅【2011】5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其课程属性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并关注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将“大众心理学”内化成“我的心理学”,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成长的高度统一,是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得以突显的重要表现。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心理发展正常的学生,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而在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所授与学生所需匹配度欠缺,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性教学目标,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体验式”教学,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心理主题活动、心理情境游戏、心理测试、心理放松训练等心理训练、行为体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大学生关注较多、且易产生心理困惑的自我接纳、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适应、压力应对、性心理健康、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关注的普遍性和个体需求的特殊性特点,本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选取安徽省某财经类高校大一学生为被试。施测被试150名,有效被试131名。其中,对照组81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50名,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的课程内容安排均包含:大一新生的适应与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发展、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恋爱心理、学习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七个主题。两组学生的教学设计根据采用的传统讲授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而区别。

(二)研究工具

1.教学效果和接受度评估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认知、情感、人际3个因子,共22个项目。其中,认知因子包含10个项目,情感因子包含6个项目,人际因子包含6个因子。采用利克特5点评分法,1~5分别代表从“完全不符合”到“符合我”。问卷结果用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教学内容、课程知识运用情况和课程需求度三个项目,并设计了非常认可、认可、一般、不认可四个等级。问卷结果用于“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接受度评估。

(三)研究程序

在安徽省某财经类高校大一学生中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抽样测试,由授课教师进行测试,施测时间大约20分钟。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提升三个维度(共22项)的各小项得分均值有19项均大于3.5,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总体提升。在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提升两个维度(共计12项)中,有11项的得分率大于4.0,此数据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并且以健康的认知,悦纳自我、接受他人、改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促进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根据表一22个项目均值,得出表二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三个因子的均值。

表2:三因子均值

以三个维度的均值为基础,进行T检验,得出表三数据。以0.10为显著性标志,高于0.10为无差异,低于0.10表示在10%水平位上差异显著。数据表示,整体上,实验组的三个维度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品质水平,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具体的效果影响方面来看,在认知水平因子 (p=0.332>0.10)和人际提升水平因子(p=0.143> 0.10)上差异性不显著,情感体验因子(p=0.090< 0.10)差异性显著,“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表3:独立样本T检验

这一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实践中,“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感受爱”、“表达爱”以及“友善待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上,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认知受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因素影响,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人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呈现出间接性特点。人际水平的提升,要求人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认知、采取措施、改变行为,这中间包含了“知”的内化和“行”的转化。认知水平与人际水平提升这两个维度,都因心理活动的个性,更容易呈现出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会在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中有所体现。同时,被测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总共15课时,较少的课时存在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教学体验内化为学生行为改变的可能性。

(三)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

表4:“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接受“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其中,“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对课程期待值,98%的学生认为课程达到了自己当初对课程的期待,这个比例高出对照组近10个百分点。同时,学生还希望学习到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此数据说明,实验组的同学更加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会更加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健康课程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语

心理教育的研究表明,心理教育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体验性为主的活动性课程,也是一门自我教育的课程。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的所需与所求即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在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属性基础上,将课程属性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本研究证实了“体验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开展。

从人的发展阶段上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或者说是由儿童期走向成人期的转变期。青年期是脱离儿童期的稳定世界以后,进入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时期。因此,心理学家将青年期称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狂风骤雨”的时期,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在心理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课题,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而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环境的变化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内外的双重冲突很容易导致适应不良,如不适时引导,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发展性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完成知识普及性课程目标,还应把握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本研究证实了“体验式”模式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心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在认知水平的提升和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上不存在差异性也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学生与大学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感知整合、行为训练需要持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分阶段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持续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灵健康与发展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内心,其教学效果的评估与传统的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分。本研究证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接受度的探索度更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具有多维度、多指标及动态性的特点,因此,本研究认为,“体验式”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加大课程考核的平时分比重,注重考核学生的参与表现、“体验式”教学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程度。它的效果考核不应只是知识的考查,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转变和心灵成长。由于本研究的所限,未能在以上层面作细致研究。

[1]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卫生心理协会编写[M].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7,(6).

[3]杜玉春,等.互动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研究.[J].心理技术与运用,2015,(6).

[4]宋志英,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的项目成果(acjyyb2016016)

蒋浩(1983-),女,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效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