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我
——记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青
2017-11-28宋静磊
□ 王 坚 刘 宣 宋静磊
追求自我
——记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青
□ 王 坚 刘 宣 宋静磊
有人说她不拘小节、性格爽朗,做事情喜欢率性而为;有人说她认真、执着,自己认准的事会坚持到底;有人说她简单、感性,工作中她会倾注自己的全部;还有人说她有个性、很自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这是一位怎样的教师?她的专业成长之路会给人有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她——长宁实验幼儿园教师陈青。
编者按
陈青,长宁实验幼儿园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她22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经历了一期课改、二期课改,参与过综合主题活动研究,实施过分科教学,也感受过来自“整合”的冲击……可以说,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大背景给予陈青实现专业成长的合宜“土壤”,但“成长”永远不是自然而然就发生的。探寻陈青的成长轨迹发现,她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有过茫然、彷徨甚至无措,但敢于思考又勇于挑战的她,不愿人云亦云,更不甘迷失自我。她一直在找寻——自己应坚持的理念以及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她一直在思考——从关注“怎么做”到关注“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她一直在实践——将每一个有创意的点子付诸实施,并在自我剖析和否定中不断完善。希望陈青的故事能给正处于“变革”中的教师以启示——在不断追求自我中实现专业成长。
新手上路,低头迈步
陈青:“那个时候,我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方向。”
入职第一年,陈青来到了愚园路第一幼儿园。那时,上海的幼教界正在积极推广着“综合主题活动”的教改实践经验,愚园路第一幼儿园是“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最早的发源地,也是实验园中的领头羊。虽然她是新人,但还是被委以重任,她幸运地成为区中心备课组的成员,参与了活动设计和实施研究工作。那时的陈青没有工作经验,她很积极地参加每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可她承担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主导设计的是区教研员,而她总是忙着听写,一字不漏地记录教研员的话,然后再课堂上努力地不折不扣地实施方案。陈青说,那时的她忙于执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做,对教学中出现问题也往往归结于自己是“缺乏经验”。
工作第二年,陈青去了一所不是综合主题活动的实验园工作,这让她回到了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状态下,虽然园里特意让她跟着一位老教师执教音乐活动,但当她要独立地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时,陈青一下子感到没了方向,不知如何掌控整个教学流程,陈青评价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混沌状态”。
工作第三年,陈青来到了长宁实验幼儿园,时任园长正是上海幼教界第一位特级教师赵赫。陈青说自己能拥有与赵老师共事的经历是她的幸运,她至今记得,赵老师曾要求她备课时要把课上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乃至教具的摆放,都必须事先做非常细致的研究。入行三年,多变的工作环境练就了陈青较强的适应能力,也让她从一群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教学技巧,尤其是积累了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孩子打交道的心得。陈青说,这些经历为她日后得以得心应手地应对日常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年轻的陈青却仍然只是一个机械的实施者,用她自己的评价是:她工作得“糊里糊涂”,没有自己的思考。
参与研究,探索路径
陈青:“我在和孩子交流时,喜欢告诉孩子我是怎么想的,我发现孩子是能够与我交流的,他们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是海绵,教师不要一味地教他什么,他自己能主动去吸收。”
工作第四年,陈青参加了区里的科研课题“角色游戏中教师作用”的研究,从此,陈青走上了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科研促使陈青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进而自觉地去探索形成自己的“教法”。
有一次做角色游戏,娃娃家的孩子提出想玩结婚的游戏。为了腾出桌子当花轿给新娘坐,孩子们“哗”地一下子把桌上所有的食物和餐具全都撸到地上。看到这个情景,陈青并没有上前制止。孩子们抬起桌子高兴地在教室里转悠,边走边喊:“抬新娘子喽!抬新娘子喽!”陈青也乐呵呵地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抬完花轿,见孩子们正要散去,陈青走到了孩子们中间,她指着狼藉的地面说:“你们看呀,这么多好东西都被丢在了地上,待会儿新娘子看见了一定很伤心的。蚂蚁、老鼠、蟑螂闻到香味也会跑来,新娘子被吓跑了怎么办?”听陈青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动手把地上的东西捡了起来,还把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旁观摩的课题组成员及时肯定了陈青对教育时机的良好把握,由此触发了陈青对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玩得更开心、更尽兴等问题的思考,她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
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陈青针对课题组每一阶段不同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重点,如教师如何在组织角色游戏中摆脱预设的束缚,顺应孩子的意愿推进游戏的进程;如何及时捕捉现场信息,有效地开展游戏后的讲评等。
工作第七年,陈青将探索和实践的重点聚焦在“区域活动”这一新的教学样式上。陈青从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起步,按照蒙氏的理念去指导和设计区域活动。很快,陈青发现,蒙氏的区域活动程式化、多规则,与自己多年参与的“综合主题活动”的“认同孩子,给孩子充分自我表达空间”的课程理念有冲突,尤其是一位专家在观摩了她的区域活动后说:“你们班的孩子真可怜,像小工人、小农民似的埋头苦干,多辛苦啊!”。教学效果以及专家的话,在陈青心里引起了波澜,她开始了新的“琢磨”。
陈青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太过强调成人对孩子的控制,过于强化“乖小孩”的角色。实际上,好的行为常规是建立在成人对孩子行为、心理的认同,以及成人与孩子坦诚交流的基础之上的。于是,“让孩子尽情玩”的想法再次被激发出来。陈青在区域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自制的玩具和游戏材料,让孩子们摆弄玩耍,做自己喜欢的游戏,鼓励孩子探索不同的玩法。陈青又把先前她在角色游戏讲评中积累的有效地讲评策略迁移到区域活动后的讲评中,使得讲评活动成为游戏活动后孩子又一个自由表达表述和交流共享经验体验的平台。陈青还将蒙台梭利教学的高结构性与角色游戏中的低结构有机结合,在区域活动中给予了孩子充分的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孩子的表现常让她惊喜,同时更激发了她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并乐在其中。
参与课题研究,让陈青探索实践有了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她珍惜每一次的研究与交流机会,并在其中摸索着尝试寻找适合自己和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积累了许多师幼互动沟通的策略,教学风格也渐趋形成,她的“教师要认同与接纳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等理念已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被具体落实到了每个教育行为中,镌刻在了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上。
面对变革,坚守自我
陈青:“在教育变革中,教师首先要冷静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我要求自己做到两点:一是敢于尝试;二是不惧挑战。”
陈青在区域活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取得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她的经验在市里和区里被多次交流和推广,很快,业内都知道长宁实幼有一个很会上课的年轻教师叫陈青,而她也忙着应各方要求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公开教学课。忽然有一天,陈青觉得自己的忙碌也给孩子带来影响时,她警觉了,这时,她又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空虚,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个问题。于是,当热闹的公开教学活动过后,陈青便开始学着反思。此时的陈青已经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自己,并不断鞭策自己去思考问题。她模仿着做课题时从教研员那儿学来的思考与研究方法——追问,开始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关注教与学的本质。
在接下来的三四年中,陈青将研究重心从自己擅长的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转向了对集体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研究,也促使自己从全局出发去把握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反思让陈青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幼教改革浪潮,她没有盲从,更没有迷失自我。当瑞吉欧与方案教学开始风靡于幼教界时,陈青认同方案教学的理念:给孩子探索表达的空间,这与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风格相一致。但她没有随大流去做方案教学,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探索实践。陈青将方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引进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孩子在探索区中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她没有设计过新奇有趣的方案,但却实实在在地让孩子有了自己的百种语言。
进入二期课改,陈青有着和一般教师不同的坦然心态,仿佛这次课程改革就如同每个星期一早晨,她又来到孩子身边一样的自然。陈青对于二期课改中整合教育活动的认识,建立在她前期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而活动的开展则延续了她一贯秉承的“放手让孩子去做”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陈青不断清晰了自己对整合教育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加自信的态度。在陈青看来,整合只是一种理念,是观念上的东西,不是拼盘;整合的概念并不是到了二期课改才提出来的,在综合主题活动设计时就已经提出了,如在音乐活动中要求语言完整,语言活动中注入道德教育等;整合不是新东西,它只是要求教师全面考虑孩子的发展,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面对变革,有人惶恐,有人苦恼,也有人无所适从。陈青之所以能做到从容淡定、坚持自己,是因为她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擅长什么,认同什么。虽然参与变革初期她也是一个被动的实验者,但在变革当中,她却转化为主动的思考者和行动者、变革的选择者。变革中的教师是积极选择还是消极应对,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专业发展轨迹。
潜心修炼,追寻内心
陈青:“教师有了反思能力,才能够准确解读孩子、了解孩子,教学方式才能更适合孩子、贴近孩子。”
2004年,经过一番慎重考虑,陈青离开了长宁实幼,去了另一所幼儿园工作。一年后,在对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进行了仔细斟酌和选择后,陈青还是回到了长宁实幼,用园长周剑的话来说:长宁实幼给了陈青很适宜的专业发展平台。但陈青还是很看重这一年的“离家出走”,她认为这一年的最大收获是“在这所国际幼儿园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丰富了我的专业阅历,更开拓了眼界”。
当陈青带着收获又一次回到长宁实验幼儿园时,她信心满满地重装待发。此时,她已不再为要经常接待观摩和公开教学任务而焦虑,她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孩子,研究教育教学上。这时,她读到了一本让她深受启发的书——《美国幼儿教育理念与实践》。陈青认为这本书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她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儿童观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不久,她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写成了论文《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尊重儿童的实践探索》。
成为教学骨干的陈青开始带教新教师,新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给她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源泉。陈青说她曾和许多老教师搭过班,大家分工很明确,所以她有很多时间都花在怎么上好课上。现在,作为新教师的带教师傅,她要在很多方面言传身教。于是,她要求自己也像过去老教师带她一样手把手地教新教师。
作为一位“名声在外”的优秀教师,陈青对于如何看到教师的“专业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在她看来,她的很多教学创意都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活动中涌现的。因为对自己、对别人的教学行为注重反思,才让她具备了能把问题想通、想透的能力——能洞悉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并将理念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读懂教育,读懂孩子,这就是“成熟的教师”。
事实上,对于教师而言,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平平淡淡才是真”,教师只有排除了外在的干扰,才能真正潜下心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好教师该做的事。一位真正成熟的教师才会看重孩子的每一天,并让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记者后记
和陈青在一起,你总能感受到她浑身散发出的活力和热诚,对孩子、对教育、对研究,她永远保持一份激情和热爱。她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生活中粗线条的她只要与孩子在一起,就能忽略身边所有的事,注意力全部投注在孩子身上,享受着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她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面对改革她不盲从、不跟风,不让自己游离在改革的边缘,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坚持自己一贯的理念,并寻求最佳的融合方式;她是始终如一的教育研究者,角色游戏、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3~6岁、0~3岁……陈青不断地转换着自己的教育研究领域,在一线教学中寻找新的挑战和突破。走出新手无措的她,在研究中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方向,在专业者的支持中把握了自我的教育特色,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予以实践探索。
陈青的专业成长经历恰好见证了学前教育改革的不同阶段,综合主题教育活动、角色游戏、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陈青从蹒跚学步到学习探索再到学会反思,期间虽然不断有特级教师、教研员和成熟教师的指引,但也得益于她对自我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她每次精彩的公开教学展示背后,是她日复一日地对教育的思考和对自己教育信念的坚持。
陈青做过红花,如今亦愿为绿叶,她在教师岗位中甘之如饴,享受着教育研究给她带来的专业乐趣与成就。如今陈青的目标是和孩子一起平淡地过好每一天,她期许排除一切干扰,真正做孩子们的伙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这就是她的追求!
“欢乐是我们天赋的状态,/呼吸即快乐,感知即快乐,/工作即快乐,休息即快乐,/思维即快乐,言语即快乐。”衷心期望更多的教师能在一线的教学中享受研究之乐!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