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刍议
2017-11-28李强国
□ 李强国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刍议
□ 李强国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巩固提高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论证实施,无论从目标,内容还是结构评价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发展运动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特点,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与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它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追求对人体生物学的改造,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这不仅要让学生“身”动,更要让学生“心”动,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与习惯。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激发运动兴趣,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2.把握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教学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五个领域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内含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使教学目标朝着多方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充实了现代教育思想体育教学改革和成果,特别是充实了心理健康的内容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相适应方面的要求。
3.不断探索,终身学习。
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主张体育课程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效果,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为学生身体健康和科学的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这就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教学的权威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必须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二、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与形式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并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它是对教学内容多方面的创新。不能把体育课看成是单纯的技术性练习,而应当看成是在体育课中有选择地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会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运动规律及调整运动负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弹性较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区学生、学校的特点引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或性别特征并受欢迎的传统运动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独特性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渗透保健性体育知识内容,在“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更要丰富教学形式。
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像、声音模拟一定的场景,烘托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三、正确对待运动技能
1.“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提出质疑,主张取消或减少运动技能项目,提倡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内容等。
这些观点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把运动项目排斥在外,这不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强调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
2.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增强体质,一切身体运动,无论是走、跑、跳还是健康、竞技运动等,甚至一个简单的俯卧撑都存在运动技术的因素,其差别只不过是简与繁,易与难的问题。
熟练的运动技能,正常的生理功能,强壮的体质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满足感。体态良好、神经健全、动作灵巧、良好的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产生自信心和体验快乐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不能不把运动技能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3.由于竞技运动的发展,运动技术已从增强体质为目的,逐渐发展为“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生命潜能所进行的活动。”
竞技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其对象是少数运动员,它直接用于运动训练最终的目的是在比赛中获胜而不是增强体质。正是由于竞技运动与学技体育对身体运动不同的价值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人们掌握之间的差距,竞技运动规则的复杂性与大众体育规则的简单性、娱乐性的差别,使许多人远离了自己比较喜欢或亲近的运动项目,因此,训练运动员和发展学生素质应区别对待。
4.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运动性能的传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锻炼身体的实效性。看是否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看是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对竞技运动从内容、方法、组织形成和场地器材等方面着手,围绕体育运动,体育手段实效性、趣味性,基础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挖掘和建设,对一些技术复杂度较高的项目进行改造,使其简单化、游戏化和生活化,充分考虑到体育运动主体的特点,使改造后的运动技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的主导地位。
根据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组织、引导、控制及解答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激发者。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具有适用性、趣味性、健身性的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娱乐因素,运用激励、暗示、纠错、设置情景、讨论归纳等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所学知识、技能。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的方式领悟学习方法的动态,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所学问题深化理解融会贯通。
2.学生的主体地位。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深刻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就表明现代教育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按自己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
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并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运动实践,让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自觉地追求,唤起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在兴趣的牵引下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判断,自我调控思维和创造的能力,从而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使学生保持探究的学习心态,思维与练习有机结合,变被动启发为主导作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与学生作用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给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多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对学生予以指导和帮助,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1.教学环境是师生共同营造的。
在教师的主导下,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形成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间“互信”、“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
2.构建体育文化大环境。
①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体育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体育心理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体育思维意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逐渐地积淀和定型,从而形成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价值以及体育兴趣、愿望、需求和体育审美情趣的稳定心理倾向。而这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它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时间也是持久的,由于体育文化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随机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我性,因此,对体育文化环境的创造也应积极的引导。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而传播媒介,体育宣传,网络的构建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建设的支撑点。利用图书馆、板报、广播站、录像等体育文体的宣传,体育馆、运动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设置,也对体育文化环境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另外,通过体育保健,体育咨询,体育医疗服务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观念及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另外,学校体育空间的扩大,学生体育视野的开阔,学生信息量的增大都会对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学生体育意识及态度形成的土壤。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