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惯习影响的体育教学改革反思与探索
2017-11-28赵克昌
赵克昌
(太原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12)
教学惯习影响的体育教学改革反思与探索
赵克昌
(太原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12)
教学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成功的教学改革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对教学改革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等的外在环境压力,还有来自学校、教师与教育等的内在阻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教的行为与方式能够对学生学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现阶段学校与相关机构在教师上任之前会对其进行轮番培训,使其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念与认可,但传统机械式与被动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基于此,本文以体育教学为对象,在对其教学改革进行反思的同时,就教师的教学惯习展开研究,以期通过对教学惯习的改变,实现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 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难点反思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多方面较之以往都有了更新与更好的改变,对此,很多学者对体育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地论述了影响教学改革的一众因素,所获成效较为显著。苟定邦指出,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性化、教学结构放射化以及教学评价合理化等方面有了不小的进展,但是,教学过程中现存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本质性的解决。例如,分析与解决问题理性欠缺、理论研究多于实践探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等。由此可知,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长久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师生地位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优化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等问题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为什么长期的改革并未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否有什么重要影响因素被忽视?基于这些疑问的驱使,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十分迫切。
现有的体育教学较之以往教学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与评价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课堂教学更有生气与活力。然而,对各类教学案例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后,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都有一些行为痕迹留下,这些大多是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甚至是连身处教学场域中的教师与学生也有所不知的行为。其实,行为痕迹是在长期教学的历史积淀中,由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性情倾向所带来的,它们会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可将这些无意识的行为称为教学惯习。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称惯习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由此教学惯习可认为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习得并内化而成的教学信念与行为倾向系统,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为内在指南,此概念的提出是与学术发展的规律及逻辑相符的。
2 教学惯习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2.1 教学惯习的主要表现
2.1.1 不相信学生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信任,在设定教学内容时很难根据学情进行大胆取舍,也难以让学生真正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多采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全部学生,无法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时间,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多以单调地讲解与枯燥地练习或训练为主。
2.1.2 不会自我反思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与分析时,通常会将教学效率不高的责任推给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策略等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所需且可接受的。
2.1.3 缺少积极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就事论事,很难实施积极的评价,尤其是难以及时鼓励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课堂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理解、掌握与运用不到位时,教师很难做到及时反馈与矫正,并对期中、期末等终结性评价太过看重,而忽视了每一堂课的过程性诊断与评价。
2.1.4 教学方式单一乏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学生讲”等多样化的方法对课堂予以激活,认为“学生讲”是浪费时间,无论怎么讲,学生都不会比教师讲得好。在进行课堂对话时,只是采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空间与弹性比较小。此外,教师对课堂时间的管理并没有很强的计划性,课内完不成的教学任务通常会在课外补充,使学生身体处于疲劳战的环境中,形成恶性循环。
2.2 教学惯习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2.2.1 教师以往与教学改革要求不符的教学惯习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了指引,使其接受了教育与教学新理念的洗礼,一些有着先进理念的优秀教师会不断地成长与发展,逐渐改善体育教学的面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前基层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开展体育教育与教学工作时并未在本质上改变教学行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在部分体育示范课、观摩课以及展示课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形式化与表演性倾向,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容易出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育教师所形成的教学惯习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学行为的变革产生着负面影响或抑制性作用。实际上,体育教学改革从思想的产生到具体对策的实施乃至整个改革的深化并非一种单一方向的自上而下的令行过程,若没有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同与广泛参与,改革必然是空有其表,实则徒然的。体育教师以往的教学惯习对日常的教学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教学行为反过来又能对以往教学惯习的改造产生影响与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惯习与教学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2.2.2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产生直接影响 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确立并不代表着体育教师原有教学方式的瓦解,尤其是对已经形成特定教学惯习的体育教师而言,这些教学惯习有着强大的延续力,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维持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文化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控制型、灌输型、包办型以及操作型教学行为分别对生成性、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反思性教学改革产生影响,而注重结果型的教学评价行为又影响着强调过程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改革,此外,还有甄别型考试行为对激励性考试改革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手段型教学行为对信息技术型教学改革的影响。在上述一系列影响中,体育教师原有的与课程改革要求不符的教学行为若无法及时改造或改变,必然会成为阻抗因素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个路程极具艰辛而又漫长。
3 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惯习的解构与反思
(1)现代体育教学的生成特点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愈发严格的要求,教学特征的生成与教学惯习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得失兼具的,因此在事后的反思中进行总结与不断完善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实施与新课程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绝非仅仅是教学改革理念、新课程标准或原有教学模式的解构问题,还包括已有教学互动图式的解构问题。(2)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惯习,体育教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回馈,经过自我调节有可能会对教学互动图式的转型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实现自我的生成。一般情况下,人们直接接触的只是事物的某一部分,所感知的却可以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整体。在面对自我的过程中,人们拥有的只是当下的具体瞬间,但反思的过程所指向的对象则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亦是一个经由再造而被激活的新的自我,此过程是一种发现并超越自我本真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所反思的任何形式的教学体验已不再是原本,它是对原本进行了加工的文本,属于一种再造与构建。(3)反思与事先的策略性谋划以及预测不同,它是对原初经历的一种重新体验与回味,是对已埋藏于心里的生活感受的回味,亦是对不经意间的日常惯习的检视。由此,通过有意识的思考与反思,体育教师能够显性化从经验中获得的默会知识,同时理性化实践知识,以对各种问题予以综合性的解决。例如,结合体育知识与实践锻炼、组织教学目标与教师课堂、整合学生练习等。
4 结 语
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惯习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惯习往往会在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深入研究教学惯习有利于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全面的透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师与相关学者应加强对教学惯习的研究与反思。
[1]徐波,沈建华,梁胜男.体育新课程教改中“教学惯习”的反思性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87-89.
[2]张德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教学惯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5(8):3-7.
[3]许昌良.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理性思考及其实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4):88-90.
G807
A
1674-151X(2017)09-070-02
投稿日期:2017-07-10
赵克昌(197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