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与传统的延续:南少林十八路庄武术文化传承的解读*

2017-11-28郭伟杰李志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馆功夫集体

郭伟杰,李志清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集体记忆与传统的延续:南少林十八路庄武术文化传承的解读*

郭伟杰,李志清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在桂东南极有影响的南少林十八路庄从乾隆末年起传承了200多年,形成了包括南少林十八路庄的文化渊源、各代宗师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等丰富的集体记忆。从功能主义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的解读表明,集体记忆体现了群体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由此形成的群体意识对于群体的凝聚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民间传统武术的集体记忆也是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信息源、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对传统的延续起了重要的作用。

集体记忆;南少林十八路庄;武术;文化传承

以广西玉林为中心,有一门源自南少林、叫做“十八路庄”的传统武学文化在岭南大地生生不息地传承。仅分布在玉林市各管区范围的武馆就有200多家,周围十几个市县也有大量“十八路庄”的武馆,广西、广东和港台地区学习“十八路庄”的人有5万以上,并传播到了越南、英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南少林十八路庄武术被批准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存胜堂的调研中,我们听到许多传奇故事,也感受到这些传奇故事对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弟子的影响。对“十八路庄”集体记忆的解读,反映出集体记忆在传统的延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集体记忆的概念与研究取向

记忆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记忆使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得以积累,又通过学习与记忆,使得人类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知识得以传承。因此,记忆的研究一直是人类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于记忆的科学研究,最初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即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记忆的过程、影响记忆的因素、遗忘的规律等等。然而,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会影响参与其中的个体的记忆并形成社会记忆,因此,记忆既具有个体性质,又具有社会性质;它不仅是一种个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按台湾学者王明珂的通俗表达,社会记忆是在一个社会中借由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它由人群当中的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神话、传说构成,借由文献、口述、行为仪式与形象化物体为媒介,这些记忆在社会中保存、流传。其中经常被集体回忆,而成为该社会群体成员间分享的共同记忆,称为“集体记忆”。[1]集体记忆折射了集体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是集体意识形态的反映。因此,对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研究就不能依靠实验心理学来完成了。

集体记忆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哈布瓦赫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哈布瓦赫是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及同事,他继承和补充了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的理论。涂尔干认为,思维和语言通过社会互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集体意识超越个体而存在,文化创造力植根于集体热情、共享的情感、统一的利益当中。涂尔干论证了仪式性的集体欢腾展示着文化的传承与创造[3],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补充了在常规化的生活情境中维护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的激情之源泉。由集体记忆而形成的群体意识对群体的凝聚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4]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批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进入记忆研究领域[5],这是超越了实验心理学框架的记忆研究,由此,哈布瓦赫的研究得以被重视。不同学者分别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中运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和解释历史与现实中的事件,学者们注重研究社会群体成员如何认识自我群体的过去、分享以往的经验以及如何选择希望同享的记忆。

集体认同是实现集体记忆的基础,集体意识强化集体记忆。人们生活在集体之中,个体的记忆会逐渐被集体意识所同化,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便形成了稳定的集体文化和意识形态。集体记忆是被历史、文化、政治等外部力量形塑的产物,也是记忆主体能动性建构的结果。社会秩序中的权力成分,会影响或决定集体认同,从而影响集体记忆的建构[6]。因此,集体记忆是具有选择性的记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对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会出现“集体失忆”现象,在不同的群体中对于同一件事的记忆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取向。景军先生在甘肃省大川村重建孔庙的研究中认为,社会记忆的研究有集体记忆、官方记忆和民间记忆三个取向。这三个记忆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体现了权利所起的重要作用。[7]早期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于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仅注重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亦关注“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对集体记忆功能和集体记忆建构的考量,形成了集体记忆研究的功能主义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8]本文综合运用两种研究视角对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集体记忆进行解读。

2 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解读

尽管学术界对南少林的存在仍然是存疑的[9][10][11][12],但我们在玉林的调研却发现一门在桂东南影响极大的民间武术“十八路庄”在民间传承中一直称其源头是福建的南少林。“南少林十八路庄”已经被批准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不是对南少林真伪的考据,只是从集体记忆的角度探讨民间武术的传承。

玉林是广西的一个地级市,辖四区四县,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人。这里的人习武成风,武术在当地叫“武功”,星罗棋布的民间武馆基本上都名为“存胜堂”。一般人说不清这习武之风从何时起,但大家都知道存胜堂的武功叫“南少林十八路庄”。在带领学生进行的玉林存胜堂调研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人们给我们讲的许多传奇故事。在各个存胜堂武馆,人们通过墙上的前辈宗师画像、座右铭以及各种各样的口述方式(主要是传奇故事)了解存胜堂的过去,这些东西也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从功能主义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我们把这些集体记忆从武功源头文化、精英传奇、 建构武德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这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到集体记忆对于传统的延续起了重要的作用。

2.1 传奇起源的“南少林十八路庄”:存胜堂武学文化之根

“南少林十八路庄”是存胜堂值得骄傲的武功源头,对“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集体记忆一直得到存胜堂武学众人用心地维护和传承。我们在玉林的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不仅存胜堂的武师,许多路人都知道存胜堂的武功是由南少林和尚带来玉林。各存胜堂最骄傲的是自己是南少林十八路庄的“血统”。关于这“血统”的来源,我们在玉林调研中从许多途径都听到这样的口述历史——南少林和尚邹老义的传奇故事。

在玉林各处存生堂,人们都说,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的开元祖师是福建南少林寺来的和尚邹老义。据说,清乾隆末年,因被告密反清谋反,南少林遭到朝廷围剿,除了两位“志”字辈的武僧志修和志明被方丈命令突围之外,众武僧全部阵亡,南少林寺也被烧成灰烬。邹老义是突围以传递南少林武功火种的武僧志修。为了躲避追杀,志修和志明分手前决定将南少林武功“连环铁臂功”改称“十八路庄”,其寓意是纪念18位武僧兄弟。

志修西行到达郁林州(今广西玉林)后,经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接受福绵三社(福绵村东南有三个社头,所以叫三社,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卢老爷的邀请,落户福绵三社。他自称邹老义,在福绵三社成立了第一个“十八路庄”的武馆,取名“存胜堂”。

对于武馆为何名“存胜堂”,福绵三社存胜堂理事长卢先生在访谈中这样说:“第一代宗师邹老义先辈,他流落到玉林福绵三社后,成立第一个武馆,因为想到自己是南少林寺的幸存者,武馆第一个字取了‘存’;虽然清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南少林寺,试图斩草除根,但是自己和志明师弟胜利突围,为南少林功夫留下了火种,这是胜利的火种,所以武馆第二字为‘胜’;南少林寺虽然化为灰烬了,在道行中社、堂、庙、寺是为一体,第三个字取‘堂’字以表纪念”。

邹老义在福绵三社立馆传艺,把“连环铁臂功”拆分、归类,编成四个阶段套路便于当地农民习练。第一阶段套路是铁板功夫集成,称“练头”,是十八路庄的基本功,主要练视、听能力以及手、腰、肩和马步力量;第二阶段套路是铜臂功夫集成,称“八卦拳”,该拳上练臂力下练步法,出拳迅猛;第三阶段套路是连环功夫集成,称“四面叠”,也称“连环拳”;第四阶段套路就是全套的“连环铁臂功”,所以完整的“十八路庄”在存胜堂也叫“全家功夫”。邹老义规定,以后凡是立馆授“十八路庄”的,都要立“存胜堂”为馆名。

作为商业招牌,“正宗”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招牌“正宗桂林米粉”,“正宗狗不理包子”,……等等,各种“正宗”目不暇接。“正宗”能够获得信任,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选择,从而能获得经济收益。在民间武术界,“正宗”更是立馆的根本。跟大街小巷标榜正宗的店铺不同,武馆更注重的是获得社会资本。“正宗”表明自己的正统,不是旁门左道,有文化源头。各武馆和习武之人十分注重自己“血统”的“正宗”。

“南少林十八路庄”是存胜堂的文化之根。福绵三社存胜堂卢理事长说,一方面,他们不反对标新立异,主张海纳百川,对外家功夫深入研究,汲取精华;另一方面,为维护邹老义传授的“十八路庄”和三社的镇馆之宝“刘师棍”,他们严格规定,必须保证十八路庄和刘师棍的一招一式绝对纯种,每一代他们都指定专人担任传承任务,传承原生态的“十八路庄”和“刘师棍”。例如,第四代就有两位传人身负这个重任,一生只学习原生态的“十八路庄”和“刘师棍”,负责向第五代传授。如此,三社存胜堂把“十八路庄”和“刘师棍”完好无缺地保存了200多年,这是三社前人的远见卓识。由于他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今天传承了200多年的南少林十八路庄因其文化价值和保存的完好得以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文化根基的武馆与草莽武馆是有区别的。玉林这里200多个“存胜堂”武馆,经调查,有许多武馆最初的馆名并不叫存胜堂,是经比武被“十八路庄”武师折服,请他们去教馆而改名为存胜堂。而存胜堂由于南少林十八路庄这文化根基得到当地武术爱好者的文化认同,也得到历代宗师的倾力维护,因而“存胜堂”成为了百年“老字号”。

存胜堂的案例说明,一个民间武馆要能传承,成为“老字号”,需要有人们用心呵护的“宝贝”,这“宝贝”就是武馆的文化根基。“南少林十八路庄”和“刘师棍”是存胜堂弟子引以自豪的传家宝,无论历代宗师有怎样的奇遇获得新的功夫,这些新的功夫只是丰富了存胜堂的宝库而没有替换掉他们的源头功夫和镇馆之宝,“南少林十八路庄”和“刘师棍”连同其传奇式的来源始终作为集体记忆留在存胜堂弟子之中。如果丢掉了文化根基,就不会有“老字号”了。

2.2 精英传奇:存胜堂十八路庄骄傲与发展的资本

武功强大,人才辈出,威震四方,这是武馆生存与发展的要素。传颂本门宗师威震四方的传奇故事是所有民间武术共同的状况。中国有句老话,叫“名师出高徒”,先师们的传奇故事,是存胜堂弟子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来源,也是对他们的激励。因此,历代宗师的传奇经历是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话题,在弟子们的交往中,关于他们的集体记忆最鲜活地保持着。在关于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集体记忆中,关于存胜堂武师武艺高强的集体记忆最多也最为精彩。存胜堂十八路庄传颂的精英众多,各代宗师均有,下面略举一二。

2.2.1 “黑眼卢”传承“刘师棍”

在福绵三社“存胜堂”被尊为第一代宗师的,除了来自南少林、传授“十八路庄”的邹老义,还有一位传授太极棍法的刘崇煌,存胜堂后人为纪念他,把他传授的功夫称为“刘师棍”。“刘师棍”在实战中常常克敌制胜,是“存胜堂”的“镇馆之宝”。存胜堂获得“刘师棍”,归功于一位执着追求功夫的前辈“黑眼卢”。

“黑眼卢”是跟邹老义学习“十八路庄”功夫的一位福绵三社农民。在邹老义的要求下,“黑眼卢”卯辰、午未、子丑,每天三次风雨无阻地练武,如此三五年后,已熟练掌握全家功夫的套路,邹老义又教他硬功与内功,使他的“十八路庄”功夫最终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后来,为了学到武功深藏不露、来到郁林贩牛的刘崇煌的功夫,黑眼卢化妆拦路抢劫刘崇煌,逼其拿真功夫对战,由此识得“刘师棍”并得以拜刘崇煌为师,获得“刘师棍”真传。清代嘉庆、道光年代,这位集“十八路庄”和“刘师棍”功夫于一身的“黑眼卢”成为威震岭南的武功高手,“存胜堂”的辉煌由此开启。黑眼卢去世之后被尊为福绵三社“存胜堂”第二代宗师。

2.2.2 师徒二人力战群雄护水闸

在我国农村,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祈祷的愿望总会有“风调雨顺”,因为风调雨顺则农作物收成有望。天旱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旱灾的时候一般农村都会实行轮水制——在官府的协调下,各村各户按规定放水入田。有一年禾苗抽穗时节郁林遭遇大旱,这时候的旱情当地称“卡脖子旱”,因为此时禾苗缺水将严重减产,水源及其珍贵。对于地势高的田地,都筑有围堰抬高水位使得高处得以灌溉。福绵三社有一片地势较高的田地,按规定轮到福绵三社用水时,下游一个大村仗势欺人,打开福绵三社围堰的水闸抢夺水源,眼见禾苗缺水萎蔫,三社存胜堂的萧献奎拿着两把练功的长刀就去论理,师父怕他吃亏,提起鉄耙紧跟而去。在水闸处,师徒二人打退了对方几十名壮汉,又使前来增援的100多人无法近前,朝他们投来的石块被萧献奎的双刀一一打飞,二人守了水闸一整天,直到用水时限已到才撤回。师徒二人用功夫捍卫了本村的用水权利。

2.2.3 何庆甫万济桥西坡比武

清光绪年间,玉林西面九万大山之中有一位名叫朱十三的人,经常与人比武未遇对手,想找福绵三社的人较量。一日他挑选二十名“精兵强将”来到福绵万济桥西边的山坡,派人进入福绵“下战书”。19岁的何庆甫年少力壮,被福绵存胜堂推举打头阵,他用娴熟的“刘师棍法”击倒持棍前来的挑战者,对接力而来的对手又通过探知对方棍之力道,“顺势”、“借力”而巧取之。四五人均被何庆甫打败之后,朱十三亲自上阵,没几个回合,也不敌何庆甫勇猛快速的“刘师棍”,被点中胸口倒地。见此情形,同来的西山“好汉”十几条棍呈扇形攻向何庆甫,庆甫使出“七棍连环十三式”、“三枪五路”等“刘师棍法”将对方棍棒纷纷打落,朱十三等西山“好汉”心服口服,不再挑衅。

这类一人敌众,以一当十的传奇很多,比如“师爷七”北海比武、辛步先贵县打擂、庞近芝1人敌7棍……。威名远扬的精英在存胜堂代代传颂,形成集体记忆,激励着一代代的存胜堂弟子,延续着存胜堂的传统和荣誉。

由于这些身怀绝技,武艺超群的前辈宗师的传奇名声和“十八路庄”与南少林的文化渊源,“存胜堂”、“十八路庄”早已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远近村落都请十八路庄武师前去教馆。例如,上水路塘村在民国时期成为出名的教头村,村里许多人到外地教馆,有“上水路塘十八教头”之名声。其中一位教头20岁前拜何庆甫为师,20岁后到各地教馆,80年时间在桂东南教馆100多家,享年102岁。上水路塘存胜堂一脉传下200多家武馆。

2.3 行侠仗义、尊师重道:存胜堂武德的建构

存胜堂十分注意武德的树立。各存胜堂武馆的厅堂都会有存胜堂的神位,有该武馆尊崇的先师的神位,表达人们对先师的敬仰。从立馆开始,存胜堂的开山鼻祖志修就写下这样的入门须知:“功成之日,忍让扶身,不得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不为势屈,不为利回,处变不惊,直立不挠,扶正定倾,弘济众生。”该入门须知体现了“义”字当头、忠勇仗义的南少林精神。这些入门须知和存胜堂十八路庄先师门忠勇仗义的故事成为集体记忆,一直是存胜堂弟子们武德修养的具体范本。

在存胜堂的集体记忆中,和精英传奇故事相并行的,有许多存胜堂勇士行侠仗义、见义勇为以致舍生取义的故事。存胜堂弟子十分热衷于讲述先师们的这类故事。人们常用见义勇为的事例教育孩子们。在塘基存胜堂调研时,在问到“用什么办法吸引现在的孩子们学功夫”时,老人说:“平时我们都会用一些前辈们的故事吸引他们,教他们尊老爱幼,学习武德,见义勇为。例如,在六万大山的土匪猖獗的时代,山贼经常下山捉有钱人当人质勒索钱财。萧献奎武功远近闻名又为人仗义,许多得到通风报信要被绑票的人都到他家躲避。后来为了给邻村报信免遭劫掠,萧献奎遭遇土匪,最终寡不敌众,倒在乱枪之下;清光绪年间,村里发生虎患,老虎从村后面的大山出来咬死耕牛,叼走生猪,人心惶惶,武秀才何耀祥勇斗“大虫”(老虎)救邻居。万济桥西坡比武后名声大震的何庆甫,经人推荐当了郁林州的一名巡捕。当时玉林匪患猖獗,土匪“金猫仔”的队伍多时达二三百人之众,当官府清剿时又化整为零,消失于无形,官府多次清剿无功而返。年少勇猛的何庆甫主动请命,乔装放牛的农民被土匪抓走,深入匪窝,将土匪带入伏击圈,生擒“金猫仔”。此后,何庆甫又乔装救得逃跑的土匪而入土匪山寨“卧底”,智取匪首牛牙六,立大清八品功。

存胜堂也十分注重介绍其弟子在抗美援朝、解放西藏的战斗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故事。例如,1950年,福绵三社的晏绍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五次战役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他凭借十八路庄武功,十多次摸进敌营活捉哨兵,炸弹药库,在敌人的包围中勇救战友。他说:“没有十八路庄功夫,我早就死在朝鲜战场了。也是十八路庄帮我立了战功。”

这些生动的故事对孩子们立志学武是一种刺激,见义勇为的故事又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武德的种子。

南少林十八路庄还有弟子们始终恪守的师训:“不做无端事,不起是非心,敬天地君亲师,务宜谨将事。”存胜堂有许多尊师重道的集体记忆,那些尊师重道的集体记忆对武德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代宗师刘崇煌把太极棍法传授给黑眼卢之后,外出云游半年回黑眼卢处安度晚年。他去世之后,为纪念师父,黑眼卢将太极棍改称“刘师棍”,并规定“十八路庄功夫”和“刘师棍”为存胜堂落地生根功夫。“十八路庄功夫”和 “刘师棍”成为存胜堂稳固的集体记忆,这两种功夫作为存胜堂落地生根功夫在桂东南数百家存胜堂武馆传承了200多年。

功夫声名远播、青壮年时期从未败给对手的何庆甫与师爷七既是师兄弟,师爷七也是他的带打师傅,何的腿脚功夫得师爷七真传,二人师徒情深。师爷七英年早逝,何庆甫把他葬在自家坟地,说去世后要葬在师爷七旁边,永世相随。何庆甫去世后,弟子们把他葬在师爷七旁,每年一起祭奠。通过每年一次的祭拜活动,弟子们一起缅怀先师,强化尊师重道的集体记忆。

福绵三社存胜堂弟子晏福来在邕江沿岸几十家武馆任教,徒弟大多是船家子弟。他去世出殡时天降大雨,邕江涨水,几十名船家弟子托着师傅的棺材横渡邕江,抬到山上埋葬,一千多名徒弟亦随同横渡邕江送葬,场面壮观而感人。

何庆甫弟子陈定国是著名的孝子。粤剧名伶马师曾到郁林时,定国背年老不能行走的母亲去看她偶像的演出。何庆甫去世后,何夫人的赡养起了纠纷,陈定国背何夫人上法庭,为其争取权益。陈定国北伐到湖南的时候,得拜一位内功深厚的女隐士传授功夫,从此陈定国一直在经济上接济这位阿婆,直至阿婆亡故。玉林人用“奉母真孝子,尊师好男儿”称颂他的美德。他的行为影响了徒弟,在他去世后徒弟们赡养他的夫人,为其养老送终。其弟子为他撰写的墓志铭很好概括了他的武德及人们对武德的重视:“先师少壮奋学,聪颖过人,健体魁伟,功力超群,武艺非凡,精通脉理,用药如神,素以武德为重,授徒于严,德艺同传,一生崇关羽、岳飞之忠勇信义,尚孔孟之贤德,广交义侠,团结门派,夺武术正气,送医济贫,循孝母尊师之道,仁和处事,德武扬名,故受武林之器重敬佩,师夫妇二老数十春秋,不惧艰辛,献身武业,同心共力,汗洒园林,赢得春风桃李漫遍南疆。二老乃传人之典范,亦为传人之自豪,可歌、可敬、可念也!”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路庄有几十万的徒弟。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能有如此的发展并屹立不倒,人们说,是靠过人的功夫和武德征服他人。

先师们身怀绝技,侠肝义胆、除暴安良、扶弱抗强、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的事迹,存胜堂弟子耳熟能详,形成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表达了存胜堂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基于小传统的,是民间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存胜堂的武德思想和道德理性就是基于这些集体记忆和对这些事件的认识建构的。

在农村,对普通练武的农民进行传统道德、传统武德的灌输,抽象的说教远不如具体的实例和榜样的作用来得有效。因此,存胜堂那些口耳相传、浸透中华传统美德的尊师重道、侠肝义胆、扶弱抗强的事例对于存胜堂武德的树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侠肝义胆、除暴安良、扶弱抗强、尊师重道正是存胜堂武德的内涵。

3 结语

集体记忆体现了群体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由此形成的群体意识对于群体的凝聚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本文所述的存胜堂南少林十八路庄的集体记忆还表明,这种民间传统武术的集体记忆也是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信息源、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在传承中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1]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2] Maurice Halbwachs,On Collective Memo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哈布瓦赫,莫里斯.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96-503

[4]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

[5] 杰弗瑞·奥利克,乔伊斯·罗宾斯,周云水. 社会记忆研究:从“集体记忆”到记忆实践的历史社会学[J].思想战线 ,2011(3)

[6] 周海燕.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吴飞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19

[8]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9(4)

[9] 谢重光. 近年来福建南少林研究述评[J].佛学研究,1996(1):296-300

[10] 程大力.南少林、天地会与闽、粤、川武术渊源[J]. 中华武术(研究),2012(1):18-34

[11] 林荫生,徐海涛,孙宇.清廷火烧少林寺新辩[J]. 体育文化导刊,2012(7):139-142

[12] 周伟良.武术文化与党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13]康圣清.南少林十八路庄[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2

Collective Memory and Continuity of Tradition——The Interpretation of Shibaluzhuang(South Shaolin)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GUO Wei-Jie,LI Zhi-qing

(Guangxi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Nanling 530004,China)

Shouth Shaolin Shibaluzhuang, which is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southeastern Guangxi,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200 year since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and has formed a fertile collective memory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South Shaolin Shibaluzhuang, the story of masters upholding justice and the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eachers. Decoding from a function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collective memory reflects a communities' most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emotion, from which a collective conscious was formed, having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group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kind of collective memory is also an information sources, communication styles, heritage carriers of traditional virtue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

Collective memory; Shibaluzhuang (South Shaolin); Wushu;cultural heritage

2016-12-25

郭伟杰(1982-),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硕士

广西社科基金项目(13BTY001)

G852

A

1007-323X(2017)02-0091-04

研究方向:武术教学和武术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武馆功夫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武馆的大事件
警犬集体过生日
武馆过年
武馆寻宝
舌尖上的武馆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