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手拧拉技术发展回顾及其对乒乓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2017-11-28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王皓乒坛接发球

董 声

(河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反手拧拉技术发展回顾及其对乒乓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董 声

(河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运用文献、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乒乓球反手拧拉技术的出现、发展、成型的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进行了梳理,对理论界对于王皓反手拧拉历史意义的界定给予了一定的纠正。对反手拧拉技术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及其成为改变乒乓球运动发展方向三大技术之一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反手拧拉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其必会克服制约,向更高质量改进;反手拧拉技术已然成为当今男子乒坛的常规技术并且必将引领乒乓球运动向更高、更快、更强方向发展。

乒乓球;反手拧拉;重要意义

张继科、马龙成为新一代中国男乒领军人物,樊振东又成为其后的佼佼者,他们标志性反手拧拉技术也逐渐成为乒乓球常规技术之一。他们对这一技术炉火纯青的运用,引领了世界男子乒坛技术层面革命性的改变,各国运动员都已经将这一技术作为主要接发球技术,在训练和比赛中重点使用。这一技术已经成为改变乒乓球运动的三大标志性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标志着中国乒乓球对于世界乒乓球运动在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贡献(正如乒乓球不是中国人发明一样,拧拉技术尽管不是中国人首先使用,但却是中国运动员将其作用发挥至极致,进而奠定了这一技术在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其历史意义值得研究。

1 历史回顾

1.1 反手拧拉技术的出现

反手拧拉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捷克选手科贝尔在国际比赛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技术,当时并没有这个技术词汇,后来在记者采访中(2005年),他自己将这个技术称之为“Chiquita”,中文叫香蕉球[1],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著名的就是1991年第41届世乒赛男团比赛中,他独拿中国队两分,直接导致中国男团无缘四强,仅获第七,制造了中国男乒参加历届世乒赛男团的最差战绩。此后,亚特兰大奥运会中他又杀入男单四强,并在巴黎世乒赛中淘汰了刘国正。但由于那个时代,男子乒坛高手如云,科贝尔并没有成为他们之中的翘楚,这项技术自然也没能成为引领技术风格改变的标志。但对于当前反手拧拉技术已然成为乒坛主流技术而言,科贝尔对于反手拧拉技术具有的开创和启蒙意义必须肯定,这一点在乒乓球业内也已经得到了认可。

反手拧拉技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乒乓球的主流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科贝尔没有太出色的大赛成绩(以上成绩就是其可圈可点的最好成绩),成绩不显著,技术自然不会被认可。第二,当时使用的乒乓球是38 mm直径,与现在使用的40+mm直径的球相比,可谓是小小球了,因此从乒乓球的击球要素比较,球的旋转更强烈,速度更快,这就使得拧拉技术的使用难度非常大,即使勉强出球,给对方也造不成足够大的威胁,科贝尔在当时的使用更多的是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的感觉以及节奏上的改变,击球威胁并不大。第三,科贝尔的拧拉技术与现在拧拉技术比较,较为初级,他是横握竖直向下以加转式拧拉,现在是横向以前冲式拧拉[2]。技术难度、技术质量、技术的先进性,科贝尔的拧拉技术都无法与当前的拧拉技术相比。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掉科贝尔的开创之功,正是他的首先使用(更可以称之为发明性技术),才使得后来的使用者在他的基础上将这一技术发展成为了改变乒乓球运动发展方向的主流技术。

1.2 反手拧拉技术递进发展

在科贝尔之后的男子乒坛,反手拧拉技术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青睐,直到国际乒联的一项重大改革之后,才使得这一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2000年2月23日,国际乒联特别大会和代表大会在吉隆坡通过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决定从2000年10月1日起,也就是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乒乓球比赛将使用直径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以取代38毫米小球。这一改革使得反手拧拉技术得以发展,其主要原因正是球体的增大使得发球方的旋转和速度都有所减弱。有文献用数据将其具体化,“经实验和理论验证:大球与小球相比,速度减少率约1/10,转速减少率约1/5[3]。”这就使得拧拉有了更多的预判、移动时间,以及更高的上台率和更强的回球旋转,反手拧拉运用于接发球阶段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命中率以及更高的回球质量,对发球方的威胁更大,使得接发球方不再成为相对被动的一方,这也正是其改变乒乓球运动发展方向的重大意义之一。

这期间对于反手拧拉技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代表人物是直板横打的标志性运动员——王皓。正是王皓的直板反手拧拉大量运用于国际比赛,才首先使得中国的横板新生代运动员模仿超越,继而扩大到世界男子乒坛,最后成型为现阶段的主流反手拧拉技术。因此,王皓不仅是直板横打的开创者,还是反手拧拉的中坚继承者,笔者认为将其称之为伟大运动员的历史意义正在于此,而并非媒体所说的连续三届冲进奥运单打决赛。

1.3 王皓的反手拧拉技术在当时并没有被学术界定义

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很多标榜王皓开创了反手拧拉技术的文章,都是在现阶段反手拧拉已然成为主流技术之后的回顾,在王皓直板横打横空出世的2002年前后有关王皓的技术文献中,“反手拧拉技术”并不是他代表技术的标志。2002年吴敬平(王皓主管教练)在《乒乓世界》点评王皓登上新台阶时都没有提到他的反手拧拉技术;2003年《乒乓世界》刊载李惠芬(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文章“王皓直拍横打全解析”,用图示的方式细致解析了王皓的反手技术。这么专业、细致入微的文章都没用到拧拉这一词语,甚至“拧”这个字都没用到。可见在当时的理论界对反手拧拉技术并没有充分认识,更不要说将其界定为王皓的标志性技术了。

王皓的反手技术在当时的文献中被人过多提及的依然是出台球的连续和他对于直板横打的开创性贡献,台内反手拧在当时并没有被过多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王皓的大赛成绩和他对这项技术运用的特征:成绩方面王皓所处的年代,他并不是最优秀的,技术细腻方面有马琳,力量方面有王励勤,凶狠方面有柳承敏;特征方面,他的拧拉技术确实相较于科贝尔的拧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较于当前,大量运用于接发球阶段的反手暴力得分拧(笔者定义),其在力量、旋转和速度方面都略显不足,这可能也与直板握法有关。因此,尽管从现在的技术回顾中可以清晰认识到王皓反手拧拉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都相当高,但在当时反手拧拉确实不是一项主流技术,从技术的使用范围和威胁程度就可见一斑。

但是正像科贝尔对于反手拧拉技术具有的开创意义一样,王皓对反手拧拉技术的进步和认识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正是他直板横打台内拧的使用,才使得我国横板选手效仿和改进,才使得这一技术成为成熟的常规技术而被广泛使用。所以如果说科贝尔只是拧拉技术的雏形开创者,王皓就是具有现代拧拉技术意义的奠基者。

1.4 反手拧拉技术成熟的标志

一项技术的成熟,是以它的使用者的成绩和使用的广泛性为标志,正如弧圈球,在当时有着标榜史册的功勋成绩和一代又一代优秀运动员的广泛使用。反手拧拉亦是如此,其核心代表人物就是张继科,其标志性的反手拧拉技术,特别是在接发球阶段的使用,再结合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给予了这项技术全新的生命力。他标志性的历史最快(445天)大满贯,其实就得益于反手拧拉技术在当时的先进性以及他对这项技术的掌控程度。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中国男乒队里已然处于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而他反手拧拉技术的质量在当时也已经处于顶尖高度。如果说他对王皓的三次决赛不足以说明反手拧拉的技术优势的话(当时他的实力已然超出王皓),那么2014年男子世界杯决赛就可以清楚看出,反手拧拉技术在实力相当选手中的优势。当时他对阵马龙(同为超一流选手,刘国梁语)取胜的关键就是反手拧,特别是双方关键的第三和第七局,第三局张继科在10:10拧丢一分的情况下,11:11依然果断正手位拧拉斜线直接得分。决胜的第七局更是如此,双方10平的情况下,大胆预判对方发球并再次用反手拧拉正手位短球,直接得分[4]。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反手拧拉技术的先进性,更表明张继科对此项技术掌握的能力以及他超强的心理素质。

这之后能拧出高质量并大量运用于实战的代表就是樊振东,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公开赛上,决赛4:0完胜新科奥运冠军马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在这一代运动员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反手拧拉才逐步被理论界定义和研究,并且成为国际乒坛主流技术,特别是男子乒坛现阶段,反手拧拉已经成为接发球的主要技术。

2 反手拧拉技术是改变乒乓球运动发展方向三大技术之一的因素分析

一项能够成为改变其运动发展方向的技术,其标志就是颠覆传统,并且引领该运动向新的方向发展。回顾乒乓球运动100多年的发展史,对其运动发展的轨迹形成明显改变的技术有三项:弧圈球、直板横打、反手拧拉。这三项技术都对乒乓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弧圈球,将乒乓球带入了全面的进攻和旋转时代,使我国乒乓理论界在当时就将制胜因素由从前的四项快、准、狠、变改为了五项快、准、狠、变、转。突出强调了“转”这一制胜因素。它的出现颠覆了以速度和力量为主的快攻打法以及以防守为主的削球慢磨型打法,压迫了直板单面攻打法的发展。但同时它使得乒乓球运动更精彩,更具观赏性,比赛更加跌宕起伏,紧张刺激,所以说弧圈球技术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直板横打技术无需多言,其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延续了我国传统的直板打法的生命力,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具有新生的历史意义。

笔者将反手拧拉技术改变乒乓球运动发展方向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它符合以上的定义,这项技术将乒乓球运动由旋转时代带进了全面的上旋对攻时代(蔡振华语),颠覆了传统的发、接发阶段的以控制为主的技战术思想,更直接地将比赛带入全面上旋进攻阶段。其次,对以往的优势打法构成了颠覆性打击,例如王皓的直板两面拉,马琳的直板单面拉,王励勤的横板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拉冲,波尔、萨姆索诺夫、水谷隼等正反两面拉但台内技术稍弱等打法的运动员都造成了极大威胁,直接使得“二王一马”退役,国外这些选手改变打法,重新学习和使用这一技术。如果说弧圈球是对直板单面打法(直板快攻、快弧、弧快)的颠覆,那么台内拧拉技术就是对整个直板(包括直板横打)这一我国传统握拍法选手的颠覆,它使得直板台内的精细化技术(摆、劈、挑、晃、点等)优势不复存在,直接导致了直板打法在高水平运动员中无法立足。第三,它改变了以往从接发球阶段开始就直接使用正手技术的全台全面的正手击球理念和战术思想,将乒乓球运动带进了全面反手时代。第四,它改变了接发球方相对弱势的传统认识。在各类文献中,对发球的定义都是:它是唯一不受对方控制的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占有较大优势。但反手拧拉技术对这一优势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使得接发球从稳定性到威胁都相较于以往的接发球方式对发球方形成的压迫感都要更强烈。第五,完全颠覆了基层训练思路,在各级专业队中,反手的训练比例都大幅度提升,除去反手拧拉技术,还有其衔接技术——拧后反手连续快带、快撕,正手位反手拧后的快速回反手(樊振东代表技术)以及其配套的步法,特别是台内上单步的习惯,以往是侧身上左脚,现在是还原上右脚(以右手持拍为例)。这些都大大改变了乒乓球运动的训练内容和教学思想。

3 反手拧拉技术在现阶段受到的制约

张继科在里约奥运前的一系列失败以及决赛完败于马龙,都表明反手拧拉技术已经被世界乒坛所认知,对其使用和制约都在快速发展。对拧拉技术的使用可以从各级比赛中明显看出,使用的范围和强度都越来越大。对这项技术的制约较为明显的改进就是第三板的正反手反拉,从前基本是挡和防御。这一点从马龙的技术套路中可以非常明显看出,马龙的技术特点并不是绝对的反手拧拉(他接发球很少反手拧拉,综观他所有比赛只是在迫不得已或者大比分领先时使用),而是以往传统的接发球控制流打法,通过接发球的严密控制如摆短、劈长等技术控制对方回球质量,包括对手拧拉质量,然后充分发挥正手连续拉冲的超强能力得分,属于后发制人的技术风格。分析本届奥运男单决赛,与2014年男单世界杯相比,其最大的改变来自于自身发球落点的多变以及第三板的准确、高效——准确地判断来球旋转和落点,高效地回接,充分发挥正手的优势,全面压制了张继科的拧拉技术优势。

其他各国运动员之间对反手拧拉技术的使用和威胁方面也逐步增多,例如德国的奥恰洛夫,日本的水谷隼、丹羽孝希,韩国的郑荣植、张宇镇等一流选手在奥运会和各级世界比赛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反手拧拉技术的成熟和高质量,以及对中国运动员反手拧拉的反制战术都很有针对性和威胁,都给中国队造成过很大麻烦。这些都充分表明,反手拧拉不再是中国队的独门武器,各国运动员都在使用和反制。

4 反手拧拉技术发展方向不可逆转

随着拧拉技术的全面普及及发展,对其研究也必然越来越全面,其神秘性和出其不意性也会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像弧圈球、直板横打技术的经历一样,在其刚出现的时候,威力巨大,所向披靡,紧接着就是被效仿和被反制。拧拉技术现在的模仿者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多,其神秘性越来越少,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有效地反制技战术也越来越成熟。这就是所有新技术的发展规律,都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拧拉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在压制、被压制、反制的历程中继续改进,必会在制约—反制约—发展这一必然规律中向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乒乓球运动也是如此,各项先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过程,拧拉技术已经改变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其作用和历史功绩都值得肯定,值得记录,以供后来者更好研究、运用,它也必将引领乒乓球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

[1]石晓娟.你也可以使用的香蕉球——科贝尔详解“反手侧拧”[J].乒乓世界,2005(9):100-102.

[2]熊志超.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教学与训练探讨[J].体育学刊,2015(3):103-106.

[3]崔久剑.乒乓大球对中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及其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5-218.

[4]董声.2014年男子乒乓球世界杯决赛技战术分析——兼论新塑料球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57-58.

[5]晏学宁,吴敬平.点评王皓登上新台阶[J].乒乓世界,2002(4).

[6]李惠芬.王皓直拍横打全解析[J].乒乓世界,2003(11):56-57.

[7]黄浩耿.首位新材料球男单世界冠军张继科前三板技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5):88-91.

[8]吴飞.王皓直板横打技战术特点的确立过程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140-144.

[9]郑丽霜.反手拧拉台内球接发球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研究——以第51、52届世乒赛冠军张继科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298-101.

Development review and significance of backhand twist skill to table tennis

DONG Sheng

(SchoolofP.E.,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Henan,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video analysis, the paper has sorted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able tennis backhand twist skill, and also correct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Wang Hao's backhand twist skill defined by theoretical circles. It has made a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milestone significance of the skill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kills that have changed the directions of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backhand twist skill is somewhat restricted at the present stage, but it is bound to overcome the restrictions and get improved; as a routine technique of men's table tennis, backhand twist will lead to a higher, faster and stronger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

table tennis; backhand twist; significance

2016-11-11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22400430111)。

董声(1979-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乒乓球方向。

G846

A

1009-9840(2017)03-0050-04

猜你喜欢

王皓乒坛接发球
胡志平
我是小小绘画家
非同一般的熊猫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乒坛儒将脱颖而出
李莉 请来王皓做客《一路畅通》
“乒坛女神”郑怀颖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王皓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