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与对策

2017-11-28李启晓许水生郭慧秋

冰雪运动 2017年5期
关键词:短距离滑冰耐力

李启晓,许水生,赵 霖,郭慧秋,林 然

(1.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东北农业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3.黑龙江东方学院 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1 引言

2017年2月26日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日本札幌落下了帷幕。在本届亚冬会短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中、日、韩仍然是亚洲强国。在500 m速度滑冰比赛中,中国队取得了两枚金牌;而在1 000m项目上中国只有一名女运动员进入到最终的决赛,但是并没有取得奖牌,反观韩国队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两金两银的成绩。1 000m比赛过程中,中国队选手在前半段滑行速度与韩国选手速度相差无己,甚至一度优于韩国选手,随着比赛的进行,运动员的体能下降,中国运动员在比赛的后半段开始出现降速的现象,最终导致比赛的失利;韩国队员却能在1 000m比赛后半段保持速度甚至是加快自身速度,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体能是竞技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运动员的技术、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共同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体能会影响到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对运动员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田麦久[1]认为运动员的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体能是以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90年代末,荷兰学者提出:500 m速度滑冰运动中无氧代谢的占82%,1 000m速度滑冰运动中无氧代谢也达到了67%,从这两个数据中可以看出短距离速度滑冰项目中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月亮[2]等人认为运动员的血乳酸值是反应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性指标,运动员的血乳酸的变化能很好的反应出短距离运动的功能特征。

短距离速度滑冰比赛时运动员处于高度缺氧的状态,这种状态属于人体极限强度的无氧代谢。运动员的无氧代谢分为无氧强度和无氧耐力。运动员耐力的生化因素是由运动员肌肉储存的CP的数量以及肌肉耐受乳酸的能力所决定。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CP数量越多,肌肉的抗乳酸能力越高,因此运动员能够在大强度运动中滑行的距离越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也就越好。

2 中国短距离速度滑冰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2.1 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中体能的表现

以中国男子速滑运动员于凤桐、女子速滑运动员王北星为例。在2005~2006年速滑世界杯美国站比赛中,于凤桐的500 m成绩是34 s79,1 000 m成绩是1min09 s16;女子运动员王北星500 m成绩是37 s52,1 000m成绩是1min14 s62。如果把1 000m分成2个500m来计算,中国队运动员的平均成绩都要低于自己的500m比赛成绩。而韩国男运动员李奎赫500m成绩是35 s08,1 000 m成绩是1 min09 s40,将李奎赫的1 000m成绩分成两个500 m来算,李奎赫的平均成绩要好于他的500 m成绩[3]。2008年速度滑冰锦标赛1 000m比赛中,中国女子运动员王北星获得了比赛的第6名,对运动员的比赛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王北星在前200m滑行速度为17 s71要比本次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福瑞斯的18 s03快,但是在200~600m以及600~1 000m的过程中中国运动员开始出现了降速现象,王北星在此期间滑行了28 s40、31 s09,而美国选手福瑞斯则是27 s82、29 s52。对运动员的滑行时间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在比赛后程耐力不足,成绩下降明显,降速较国外运动员大。中国男子运动员也面对同样的降速问题,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1 000 m比赛中,王楠在前200m的时间是16 s93与第一名美国运动员戴维斯16 s73相差不大,但是在200~600 m以及600~1 000m的过程中王伟的成绩是25 s41、28 s48,而戴维斯的成绩是25 s28、26 s93。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笔者认为中国速度滑冰队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短距离项目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冠军,但是中国速度滑冰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后半程体能下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速。在500m、1 000m的比赛中,在比赛的前半程中国运动员的速度非常快,技战术配合非常完美,但是到了比赛的后半段运动员的速度开始减慢,甚至出现了动作技术变形的现象,最后的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2.2 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不足

2.2.1 训练理念陈旧、缺乏系统观念

目前,我国多数速度滑冰教练员依然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和方法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训练中仍然遵循传统的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三从一大”的训练方法,不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按照同一的方法进行训练。长此以往的训练,在短时间内运动员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也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提前结束。而美国的体能训练将生物、医学和运动训练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测试、诊断、纠正和优化基本动作模式的视角出发,来检测运动员潜在伤病,教练员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案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从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4]。霍彬[5]认为运动“三从一大”训练方法会造成运动员在某一个阶段突出训练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其余方面的运动能力出现下降的局面。如,运动员的力量不行就安排力量练习,等运动员的力量上去了又发现运动员的耐力跟不上了,运动员又开始恶补耐力,长此下去,就出现了恶性循环。

2.2.3 专项化训练过早、训练比例过大

中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较国外运动员的差,运动寿命相比国外运动员来看比较短,中速度滑冰运动员也不例外。许多短道速滑教练员为了使年轻运动员早早取得好成绩,便不惜一切代价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争取能够在国家赛事上表现出众,因此教练员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吴红[6]等在“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提出目前许多业余教练在训练中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重视运动员的身体基础素质的训练,使青少年训练过早地专项化,专项训练比例过大,运动员在比赛中昙花一现,甚至是中途夭折。

2.2.2 训练计划缺乏针对性、时效性

现阶段速滑教练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国外的体能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但是训练之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运动员的体能问题,在比赛中运动员还会出现比赛后半程降速的问题。王智勇[7]等人在调研中发现,中国许多速滑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主要进行耐力的训练,教练员们认为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有氧能力。教练员之所以采用以上训练手段主要是受荷兰和挪威两国的训练理念的影响,这两个国家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的训练,在这方面的训练上有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并且运用这些手段培养出了许多世界冠军,但是这些冠军都是长距离项目上的,而这两个国家的短距离速滑项目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中国教练员在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根据项目特点以及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优秀、不适宜的训练方法。

3 短距离速度滑冰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

2001年到2004年,中国邀请美国体能协会来华举办了体能训练的培训;2004年到2008年,我国派体能专家到美国、德国等地进行学习,从而引进了核心力量的训练;2009年以后,我国开始流行了核心力量训练、功能训练、动作模式、能量再生等训练理念;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总结大会上,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特别强调了功能训练、核心训练等训练的理念和方法队现代运动训练积极影响;2011年冬训,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办从美国AP系统引进了功能训练技术体系;2012年12月份,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进行全国体能培训和研讨会,在会上提出了体能培训和认证;2013年我国开始编写《体能训练认证课程》,拟成立中国体能训练协会[8]。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一些大项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比如田径队。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肌肉会有不同的作用,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核心力量、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速滑运动中运动员的核心力量非常重要,能够保持运动员滑行过程中身体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股四头肌能够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滑跑时的能量;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以及半腱肌主要是维持运动员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在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9]。

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包括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门性体能训练两方面,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需要陆上训练与冰上训练相结合。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比较容易忽略陆上训练,冰上训练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宋丽[10]等认为速度滑冰是一项典型的冰陆相结合的运动,在陆地上的体能训练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11-18]速滑运动员一般性体能训练是对运动员的身体基本素质比如速度、耐力、柔韧等进行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于平常人的身体素质。速滑运动员的专项性训练是对运动员进行蹬冰的力量、速度耐力和身体的灵活性等专门体能的训练。

3.1 力量素质训练

速滑运动要求速滑运动员拥有强劲的腿部力量,运动员腿部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高伟认为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速滑技术要有最大蹬冰率,最大蹬冰率是由运动员的蹬冰的速度和蹬冰的力量的乘积所决定的[19],因此,速滑运动员想要在比赛过程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需要将运动员本身的蹬冰力量和蹬冰速度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因素不能孤立练习。

除了最大的蹬冰率以外,空气流动带来的阻力和克服冰刀与比赛场地的摩擦力都会对速滑运动员滑行过程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力量是速度滑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素质。

目前,短距离速滑力量训练多采用多次数、多组数的大密度训练。进行肩负杠铃蹲起,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运动员的负重为最大负重的50%,膝关节的下蹲角度在90°左右,40次×4~5组等。教练员安排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要适宜,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训练量要区别对待,每周可以进行2~3的不同重量的力量训练。每次训练结束后,要进行不负重的调整性训练练习,主要是为了加快运动员体能的恢复以及肌肉的增生。而且在每次力量训练之后,教练员应该安排运动员进行10min左右的慢跑等整理活动,这样有助于运动员消除力量训练产生的疲劳和促进机体的恢复。短距离运动员力量练习中负重范围应在60%~70%之间,每一组进行12~16次,一共进行8~10组,每组之间休息40 s左右。

3.2 耐力素质训练

短距离速度滑冰比赛中的耐力一般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一般耐力是速滑运动员一般的身体训练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全部的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所获得;专项耐力是运动员最大限度动员技能能力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能力。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是耐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耐力的增加是通过轻负重和克服自身重量的多次数的训练量,以此来提高肌肉在单位时间内的保持能力;速度耐力是运动员能够持续保持高速运动的能力。

在对运动员进行陆上训练时根据中国速滑运动员后半程降速的现象,对运动员进行后半程加速耐力跑,在练习时,要求速滑运动员在后半程采用与前半程同样的速度或者是快于前程的速度完成训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后半程保持住自身的速度。还可以采用逐次加速跑练习,要求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逐渐加快跑步速度,教练员提前规定好每次的时间,这样可以培养速滑运动员掌握用力的程度以及锻炼速滑运动员的快速滑跑的能力。在进行一般性训练之后可以采用滑板练习,每组练习1 min,一共进行10~12组,每组之间休息1min左右,运动员通过滑板练习来模拟冰上弯道的用力情况。

在冰上进行速度耐力时可以采用快速间歇的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方法是每次练习间歇的时间是固定的,当速滑运动员的机体在上一次训练还没完全恢复的状态下便进行下一轮的训练,比如10×400m,每圈35 s,间歇600m之后再一次进行训练。也可以采用匀速练习的方法,速滑运动员进行匀速练习时,运动员要尽全力使每一次训练的速度和恢复的时间保持相等,这就要求运动员机体疲劳时,运动员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才能继续进行匀速练习。

3.3 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是指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在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也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速度素质一般分为反应、动作和位移速度这三大类。反应速度是指运动员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快慢,速滑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反应速度十分重要,从比赛初的起跑到比赛过程中超越对手甚至是面对突发状况需要进行躲闪的动作,运动员都需要很强的反应速度。运动员通过不断的技术训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强化自身的反应速度。通过研究发现[20],运动员通过不断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25%。在陆上训练中可以采用坡路起跑的练习,训练要在20~30m的坡路上进行,在起跑时采用与冰上相同起跑技术动作,做出迅速有力的起跑动作。在冰上可以反复进行起跑的反应练习和蹬冰速度和爆发力的练习。

动作速度寓于某一技术动作之中,在滑冰运动中动作速度是通过步幅与步频表现出来的[21],因此我们认为动作速度与动作技术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员的动作速度除了与运动员的技术有关以外,还与运动员自身的条件有关,比如运动员的快肌纤维百分比、肌肉的力量以及运动员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在平时训练中要对运动员的腿部肌力进行训练,增加速滑运动员的肌肉质量,使运动员具备最快发展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在陆地上可以进行助速自行车练习,速滑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多种“带速”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腿部蹬踏频率,比如跟在高手的后面,或者是顺风骑行等,来强化蹬踏的速度。在冰上可以采用运动员的最大能力的短距离速度练习,比如在20~100m的速度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率,加快动作速度。

3.4 灵敏性素质和柔韧性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灵敏性是指运动员在比赛或者训练过程中能够迅速改变自己的体位、转换各种动作和面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速度滑冰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有时会经历一些突发状况,在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运动员必须迅速的对眼前的状况做出准确且具体的分析,然后根据自身的动作进行适当调节,以此来减少突发状况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面对突发状况运动员没有及时应对,运动员就会受到影响,正确的技术动作也会被破坏。如果运动员像要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必须进行灵敏性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灵敏新。在平时训练中,速滑运动员可以根据教练提供的不同信号进行启动、快速改变方向等练习,在这个练习过程中要伴随着小肌肉的力量练习,力量增加,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会加快,同时也增加了运动员的灵敏性。

柔韧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完成某一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速滑运动员身体的柔韧性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学习,面对高难动作技能的学习比较难以掌握,同时也会阻碍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柔韧性与运动员关节的肌腱、韧带以及关节的张力和弹力有关。速滑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时,对抗肌的柔韧性会影响运动员的动作幅度。这主要与做动作的关节周围的肌肉有关,如果运动员的对抗肌的柔韧性好,运动员就会比较顺利而且轻松的完成规定动作。对运动员进行柔韧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作幅度,防止运动员产生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平时训练时运动员可以进行屈伸练习、伸展练习或者借助瑜伽中的动作进行练习,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关节柔韧性。Philippe Fait,Jean-Francois Brunelle[22]等人研究发现,在速滑运动员训练周期中适当的插入瑜伽训练方法,运动员的滑冰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髋关节的柔韧性得到了很大的改良。

3.5 恢复性训练

王鹏[23]等人认为速滑运动员的肌肉放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肌肉收缩时的阻力,而且放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运动员机体能量的再合成,使运动员的肌肉收缩速度和肌肉力量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比如集体的跟随滑跑、放松大幅度滑跑等进行肌肉放松训练。速滑运动员在冰上运动时长时间采用蹲屈姿势,造成了乳酸堆积。由于冰场的温度比较低,运动员的血压循环流动受阻,不利于运动员快速恢复身体状态,因此在一些比赛或者训练后要安排一些陆地上的身体训练来恢复运动员的身体,这种方法称之为“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很好的促进运动员体内的代谢产物的快速清除,而且还能够减少运动员的肌肉紧张和延迟性肌肉酸痛,同时还能够促进运动员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扰乱的恢复,从而促进运动员体内的能源物质的产生。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峰值出现在运动后的10 min,对运动员进行陆地恢复性训练要围绕运动员个体乳酸阈来制定计划并建立个体档案,陆地恢复运动时间在15min以上[24]。运动员在进行体能训练之后除了要进行陆地恢复性训练之外还需要后天的营养进行恢复。运动员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营养保健品和中药补剂调节运动员身体的疲劳,使运动员能够在体能训练之后尽快的恢复到良好体能状态。

4 结语

速度滑冰运动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较国外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后半段体力下降,出现降速的问题。速度滑冰是一项不断蹬冰的周期性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除了要有优秀的技术、合理的战术、心理素质以外还要有良好的体能。运动员的体能一部分上是运动员的身体结构有关,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训练来改变的,我国体能训练起步较晚,许多教练员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三从一大”或者经验主义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没有很好的针对运动员的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相对应的训练方案,造成了运动员付出了很多,但是最后没有回报甚至是提前结束了运动生涯。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应该多组织教练员了学习、掌握国外的速滑运动前沿动态并且吸收消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选择适合我国运动员身体条件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一个国家的教练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个运动项目的发展水平,我国应该在速滑教练员这一方面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对教练员存在的训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速滑队配备相应的体能教练或者借助科学仪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教练员要根据每位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对运动员的身体做好充足的保护,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1]陈月亮,王旋,赵玉华.体能概念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研究,2009(4):41-43.

[2]陈月亮,赵玉华,王旋.短距离速滑项目供能特征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2):1-5.

[3]杨大智.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后程降速相关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

[4]常婧婧,施闻.对美国竞技体能训练的再认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6,11:142-143.

[5]霍彬.吉林省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核心力量和耐力的体能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62-63,65.

[6]吴红,姜淼淼.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冰雪运动,2012,34(6):10-13.

[7]王智勇,冯文全,陈月亮.对速滑短距离项目特征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9,31(3):13-16.

[8]袁守龙.现代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1):40-43.

[9]黄达武,陈亮,王新宝,刘露,陈月亮.优秀男子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于凤桐表面肌电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66-74.

[10]宋丽,安秋.高水平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探析[J].冰雪运动,2012,34(1):6-9.

[11]王石安,杨树人,朱志强等.冰雪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6-18.

[12]许水生,魏来,范晓明,吴月滨,关成雪,任慧莹,王鑫刚.中国短道速滑再创辉煌的思考:2010~2011短道速滑世界杯长春、上海站成绩分析[J].冰雪运动,2011,33(1):10-13,53.

[13]乔靖萍,王晓伟.我国女子速滑1000m比赛后程速度提高的途径[J].冰雪运动,2011,33(4):1-4.

[14]丁俊华,董玉峰,董玉萍.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7):1-2,4.

[15]王力.非智力因素在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作用[J].冰雪运动,2006(2):73-74.

[16]郭旭茂,刘生,邹晓峰.速滑运动员体能评价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7,29(5):14-17.

[17]安秋,李颖.速度滑冰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J].冰雪运动,2011,33(6):9-11,24.

[18]张连涛,王晔,陈月亮,张丽红,杨喜君.短道与短距离滑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J].冰雪运动,2009,31(5):20-23.

[19]高伟.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冰雪运动,2012,34(4):6-10,26.

[20]王瑞元,苏全生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43.

[21]马国东,洪伟.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体能特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2:80-81.

[22]Philippe F,Jean F B,Sebastien B C,Kenan G,Eric B.Influences ofa yoga intervention on the postural skills of the Italian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J].Open Acc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5:23-35.

[23]王鹏,李延涛.速滑运动员肌肉放松与恢复训练方法[J].冰雪运动,2010,32(3):5-7,21.

[24]赵文艳,常凤,苏和,王锦国,刘佳奇,朱志强.速滑运动员不同陆地体能恢复性有氧训练效果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2:83-86.

猜你喜欢

短距离滑冰耐力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2018定向世界排位赛短距离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成绩比较分析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小老鼠滑冰
“滑冰”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短距离加速跑
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