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送髋”动作技术的分析①
2017-11-28于鹏
于鹏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无锡 214064)
短跑“送髋”动作技术的分析①
于鹏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无锡 21406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短跑“送髋技术”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送髋”技术对短跑教学的影响,尤其对百米起跑后加速疾跑和途中跑髋部的前摆与后伸技术动作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百米成绩有明显效果。对途中跑“送髋”技术进行生物学分析,充实途中跑送髋技术的生物学原理,给“送髋”技术提供了一个优化模式,为短跑途中跑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短跑 送髋 生物学
短跑项目属于径赛的一种,主要包括100m跑、200m跑和400m跑。短跑项目是人体在大量缺氧状况下持续高速度跑的极限强度的一种项目。短跑的技术主要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以及冲刺跑这四个组成部分,而“送髋”技术是短跑的核心技术之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短跑100m、200m、400m“送髋”动作技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等查阅有关短跑训练相关资料30多篇国内研究文及论著。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谈、网络、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南京体育学院的分析短跑训练的专家、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一些值得珍惜的意见与建议。
1.2.3 推理归纳法
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本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归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跑的技术分析
2.1.1 短跑的周期性
众所周知短跑是一项周期性运动,在短跑过程中反复跑几十步。假使每一步都出现微小的错误,反复的出现就会造成巨大失误。假如每一步的都提高10cm,50步可想而知,就会提高5m的优势,在短跑中5m的优势是就会使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应该加大技术的改进。技术动作科学规范主要体现跑的动作结构上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使短跑的周期性表现的更加节省化,科学化、效率化。
2.1.2 短跑各阶段的划分
在短跑技术的教学中,一般的教学程序依次是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而在教学中主要是以途中跑教学为主。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高速跑,是影响短跑成绩的最主要的环节。而途中跑教学的关键在于“送髋”技术,在技术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强调自然、放松。
在短跑这项周期运动中,由支撑阶段和腾空阶段这两部分组合而成。而支撑又可以分为前支撑、垂直支撑以及后支撑。在短跑支撑阶段中,送髋技术可以使骨盆和躯干处于积极向前移动,从而来缩短支撑的时间,加大向后蹬地的力量,为接下来的摆动赢取了更好的条件,做出更大超越动作,提供跑步的幅度。
2.2 短跑中“送髋”分析
2.2.1 人体解剖学的“送髋”技术动作剖析
以人体解剖学对人体跑动或走动过程中的躯体运动进行分析,当身体运动中出现后蹬支持动作时,人体骨盆会相应发生扭转运动支撑运动系统。在人体系统中,从解剖学角度看,人体运动肌肉与相关骨骼的动作协同和系统配合下,能完成躯体骨骼和骨盆的扭动动作。其中躯体扭动基于躯干的结构,即脊柱是由一系列关联的椎骨组成,椎骨与椎骨之间依靠关节连接。这些关节和椎间盘可以使相邻椎骨发生向上向下的伸屈动作,同时也可以小范围的向身体两侧伸屈。脊柱位于躯干的中央部位,可以起到支撑躯体伸展的作用,胸廓和躯干是人的骨架结构。身体背部肌肉会随之牵动脊柱运动,胸腔进而跟随脊柱转动,这一牵引过程中腹部肌肉也会给予支持。骨盆好像是机器的盘轮,其也是随着脊柱的运转而扭转。身体躯干和骨盆整体结构之间的扭动呈相反状态,一个向左一个必然向右。以上运动动作的系列配合和形成正是人体送髋动作形成的解剖学解释[2]。
2.2.2 运动解剖学的“送髋”技术动作剖析
作为人体移动的方式,跑步是有规律的运动。跑步动作时,双腿双脚交替离地跳跃,在动作的某些瞬间,双脚出现同时离地,双腿向上曲张。在跑步中,送髋动作时常出现,尤其在专业运动员进行跑步动作时,这一技术动作需要身体骨盆前送动作和前挺动作协调进行[3]。“送髋”的实际作用是使得身体重心向前跃进,进一步的能提升水平方向的前进距离。送髋动作提高了运动速度,改良跑步姿势,总之,送髋动作是人们在跑步之中提升技巧的重要方法。在人们跑步的过程中,“送髋”可以增加跑步动作的幅度,使脚跨的幅度更大,提升腿的反支撑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送髋”动作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后蹬和大腿密切配合的基础之上,这样才可以在跑步的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假如没有以上动作的密切配合,那么“送髋”动作在跑步中的利用则没有明显的效果。
2.2.3 运动生物力学的“送髋”技术动作剖析
“送髋”动作最正确的方式就是人要有强有力的后蹬腿的行为,除此之外,腿的摆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送髋”动作的完成。可见,二者虽处于不同运动步骤,但事实其相互连接密切,彼此间相互影响。跑步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人体自身质量支撑的效果。
运动的准备动作是身体进行后蹬预备,而后蹬力大小是运动员肌肉能力大小的直接反应,但后蹬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完全依赖后蹬力大小。后蹬的技术、技巧也决定了后蹬实际效果,进而影响了骨盆及腿部移动动作。假如骨盆不能向前,大腿也不能太高,那么支撑力就会偏离人体的中心,使得人们运动的方向和水平上的分力之间不协调,那么就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腿的摆动向前越有力,那么大腿后的肌肉就会拉的越长,肌肉向后拉伸可以为向前运动蓄积力量,这就为下一步的后蹬提供良好的条件。大腿拉伸后,骨盆会倾向于身体前方运动,后蹬动作越有力,腿部摆动速度越快。后蹬动作的伸展能够促进骨盆呈平衡态,而两腿交替则保证骨盆向前方运动,保障躯体动作的基本条件[4]。送髋能够节省运动耗能,送髋完成后,后蹬姿势保持正确位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快速减少骨盆活动区域。
2.3 短跑中加速跑和途中跑阶段髋的分析
2.3.1 短跑中加速跑髋的分析
在短跑起跑后加速疾跑的主要的任务是尽力利用向前冲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平速度,所以躯干保持向前倾斜,特别是最初3~5步前倾比较大,向前加速主要是用于维持身体的平衡。据物理力学关于转动力矩在封闭的个体中保持恒定的原理,当两腿产生一个向前的转动力矩,一定要向相反产生转动力矩,才能达到生物力学平衡。这个时候两腿摆与蹬的配合是实现那一瞬间平衡的关键时刻,其中主要依靠强健的髋部肌群发力,实现蹬、摆在速度方向上形成最佳效果。
在短跑中屈膝和屈髋,上体不过前倾并时而伴有后甩小腿现象,尽管步幅较大,但是其位移不够明显。如果其采用“送髋”技术,之前出现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在后蹬角度变小时,增大支撑腿髋部伸展幅度,在步长不变的情况下步频也有所提高。据相关科学数据显示提高送髋技术可以提高前三步的记时,说明“送髋技术”对起跑后加速疾跑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2.3.2 短跑中途中跑髋的分析
短跑快慢的主要两大因素就是步频和步幅。步频是由单步时间决定。通常单步计算时间等于撑地时间加上腾空时间。而“腾撑比率”是反映短跑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送髋可以减小腾撑比率,有助改善步频。在途中跑中送髋让摆动腿一侧骨盆产生旋内作用,使支撑腿的髋部后划、后伸的速度和幅度变快。而支撑腿伸髋产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惯性,又压缩了着地腿膝关节进行退让性收缩的时间,加快了着地后划的速度,使人体重心迅速超越垂直支撑点进入快速后蹬伸髋阶段[5]。因此可知“送髋”技术在跑的各阶段中都能主动地调节和利用与外力的作用,缩短各动作的时间,从而对提高地短跑速度。
3 结论
从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三门学科对短跑中“送髋”技术进行交叉分析,骨盆周围肌肉是下肢运动主要肌肉群体,送髋技术可以提高短跑的速度。
在短跑运动中“送髋”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核心技术。送髋能够节省运动耗能,送髋完成后,后蹬姿势保持正确位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快速减少骨盆活动区域。
“送髋”技术可以提高前三步的记时,说明“送髋技术”对起跑后加速疾跑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送髋”技术可以增加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前进距离,即在不破坏已形成的步频基础上,加大动作幅度,使后蹬更充分,有利于活动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加大步长的生物学原理。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张杰,吴瑛,康文峰.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的肌肉用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46-51.
[3]王志强.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生物力学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7):88-95.
[4]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运动生物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吕青.跳远运动员髋关节振动力量训练效果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25(4):293-296.
[7]李杰,岳新坡.积极送髋技术在短跑中的作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阴[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6):22-24.
[8]蒋东升.论“髋”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J].天中学刊,2005,20(2):51-52.
[9]巢小春.短跑教学中髋关节灵活性练习方法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5(3):24-27.
[10]李杰,岳新坡.积极送髋技术在短跑中的作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4(6):22-24.
G822
A
2095-2813(2017)09(c)-001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019
于鹏(1989—),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