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7-11-27王斐张莉玲
王斐+张莉玲
【摘 要】 近年来微课建设囊括了各级各类教育,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认识模糊、目的偏差、重复建设、重技术轻设计等问题,解决对策主要是:明确微课的关键特征和建设目的,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设计与技术并重,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开发机制。
【关键词】 微课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2]全民教育、优质教育、混合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结果。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到来了,微课就是教育“微”时代的标志性特征。近年来,微课热潮已经来临,微课的发展呈指数型增长,微课的建设也囊括了各级各类教育,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微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问题分析
本研究发现,微课在建设中,存在认识模糊、目的偏差、重复建设、重技术轻设计等问题。现就上述问题逐一分析。
1、对微课的概念缺乏正确、统一的认识
首先,微课概念的提出是事实总结性定义,先有物质本身,后根据其特征总结了定义。微课不是教学视频切片,但微课源于教学视频切片。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称“微课”这个词是中国人编出来的。[3]早在2010年,广东佛山市教育局发布文件(佛教网[2010]47号)“关于开展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将传统视频课程改为课例片段的原因在于时任教育局局长的胡铁生在研究视频课程资源时得出的研究结论是视频课程没人看,原因在于传统教学视频太长,很少有人看,看也都是跳着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传统教学视频按教学环节剪成片段,课例片段就这样形成了,而在后期的宣传报道和深入工作中,由于其微小的特点,逐步将其称为“微课堂”,后来就简称为“微课”,这就是微课的起源,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微课。目前教育领域对微课概念的理解误区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层面。
(1)“微课”与“微课程”概念混淆。很多教师包括一些教育科研工作者都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或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本研究认为“微课”与“微课程”属于不同的概念。两者并不等同。微课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教学设计或实施者从学习者视角出发,围绕某个知识点或学习活动而精心设计的,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流展现形式的学习支持材料。
微课程是根据某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为课程开发完整的、成套的系列微课,这些系列微课与该课程的大纲、目标等构成一门“课程”。[4]“微课程”与“微课”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微课程”是属概念,“微课”是种概念。简言之,“微课程”包含多个微课和其他内容。
(2)对“微课”的“微”理解存在偏差。微课的英文是Micro-course,micro-的英文解释是combining from (in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small; on a small scale。可见微课的意思是规模小的课。但很多人却将微课理解为时间短的课。仅从时间规模一个维度上去理解微课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短小是它的外在特征,内容精选、设计精心、讲解精细、制作精良才是它的内在特征。
(3)将微课等同于片段型课堂实录。前面提到微课起源于传统视频课程切片,但随着微课自身的发展,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微课并不等同于片段型课堂实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片段型课堂实录并不属于微课的范畴。传统的课堂实录具有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将其按环节剪辑开或是分环节录制的课堂场景大多都不是微课。首先,课堂实录有教师、有学生,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微课没有学生出镜、鲜有教师出镜,也就自然没有师生互动。第二,课堂实录是按预习、复习、讲解新知、练习等教学活动环节进行,逻辑主体是人;而微课是以知识点为目标,逻辑主体是事。第三,课堂实录是以教为中心,重要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象是同行教师;而微课是以学为中心,对象是需要学习所讲内容的学习者。
2、微课建设多,应用少
当前微课的建设已如火如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在组织不同规模的微课比赛,不少一线教师都参与其中。但是调研发现,目前教师建设微课大都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因此建设水平低,总量多、不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评奖、晋级职称增加筹码,很少因教学需要而建设,因此,功利性的目的达到之后,微课的使命就已经完成,缺乏后续的应用和完善。教师自己建设的微课很少应用于教学活动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生,更少有老师利用他人的微课促进自己的教学。目前的微课资源应用情况很不乐观,针对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微课资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課”、“点播/查看他人的微课”、“评论他人的微课”、“下载他人的微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五个维度的里克特量表数据显示,各项均值仅为2.69,远低于Test Value值3,说明使用率偏低。其中,仅31%左右的教师会“经常”去点播或查看自己的微课,35%左右的教师会去“经常”点播或查看他人的微课,而经常去下载他人微课的教师为17.5%,评论他人微课的仅为12%左右,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微课的比例也很少,仅为16%。[5]这组数据的调查对象为参与微课比赛,并且自己的微课共享到中国微课网的教师,可见在全部教师中,应用微课的教师比例就更低了。
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目的偏差。建微课是为了比赛不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第二,教育理念偏差。微课主要支持学生的学,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因此,不少教师认为微课融入不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甚至会认为用微课会耽误自己宝贵的课堂时间。第三,部分教师信息素养较低。自己建设微课有困难,同时又缺乏获取他人优秀微课的渠道。endprint
3、微课建设重技术,轻设计
目前在微课的建设中,重技术、轻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出自一线教师的微课都源于参加各种比赛,有比赛就有评价机制,很多评价机制本身就存在问题,“重技术、轻设计”就是问题之一。很多参赛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花费很大的代价,炫足了技术,给他人一种望尘莫及的高大上之感,这样的微课在比赛中往往会脱颖而出,对于设计精良、技术简单的微课只能属于良好的层次,很难摘冠,因此给后续参赛者有一个误导,只有炫足了技术才是好微课。第二,微课的建设理应是一个有序稳定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一线,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微课的建设大都是由学科教师负责内容,技术外包普通影视公司,这样以来缺乏一个既懂技术又懂教学设计的规划者。微课又回到了传统视频课,即将教师讲授的内容用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下来。第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微课建设中不少教育技术领域的公司参与其中,尽管他们有专门的设计者,但是难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过分炫技术,这样也会误导建设者。第四,很多学校或教师一听到微课就会想当然地和最新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硬件设备不具备,不去考虑微课的设计就盲目地恐慌技术,从而放弃微课的开发。
三、对策分析
1、明确微课的关键特征
微课在不断发展,其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权威界定。但综各家之言,其微课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要想建微课、建好微课必须把握好微课的关键特征。微课是规模小的课,体现在每一节微课均是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设计者是一个团队、他们经过精心设计、选择恰当的媒体和技术呈现不同的内容,时间控制在5——15分钟之间,以占用少量带宽就能顺利传播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呈现的短小精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明确微课建设目的,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建设微课的目的是促进有效学习,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微课功能的“微”体现在他面向单个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6]其次,加强微课共享平台的宣传力度。目前国内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大型微课网站有中国微课大赛官网。[7]该比赛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面向全国中小学各科老师的微课比赛活动。通过该网站,所有教师都有机会报名参赛,也可成为评价者。该网站上还按学科分类,承载了大量的优秀微课资源。同时,还有关于微课的制作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内容。可以说为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高校而言,加强MOOC中微课资源的利用率是关键。MOOC中的视频教程资源大都是微课的形式,目前国内最大的MOOC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8]MOOC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其中的微课资源更丰富、更系统、更开放。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目前合作高校有134所,共计课程800余门。这丰富的学习资源只需要一个邮箱申请一个学习账户就可以免费学习或是分享了。第四,加强微课共享平台的建设力度和开放程度,上述一个的微课大赛官网和中国大学MOOC,一个针对基础教育,一个针对高等教育,为获取微课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他们都属于精品级的,面向对象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因此各级各校有必要建设自己的共享平台,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激励中提升微课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
3、设计与技术并重,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开发机制
本研究认为,微课的开发大致包含选题、教学设计、表现形式设计、视频录制与后期编辑等四个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中又包含许多步骤,如图1所示。前两个环节主要是内容,后两个环节主要是技术,但内容和技术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者应该是一个团队。
从上图可以看出,微课的建设是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在过去20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信息技术,一直在改变着教育,但是也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库班(Cuban,1986)列出了一些之前的技术没能成功地支持学习的原因:第一,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整合技术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第二,人们也没有清楚认识到技术该如何有效地与教育情境结合才能真正地支持学习者活动和达到学习目标。[9]因此,微课从根本上来讲是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聚焦某一个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热点,帮助学习者自主、清晰地掌握学习内容。技术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选用最恰当的技术呈现想要表达的内容,微课的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在选题上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微课来呈现,因此要把握微课的特征,选取适合的主题或知识点建设微课。第二,与传统教学设计最大的差异在于,微课是完全适合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中不存在讨论、交流、答疑等环节,其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征,将传统讲授中学习者不易理解的地方变得容易理解。第三,每一个环节要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就要求建设者既要熟知内容,还要了解丰富的技术表现手段,这样才具备选择的能力。第四,由于微课成品的外在形式是微视频,最终还是要做成视频,目前形成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简洁,但仍然需要建设者熟练掌握。综上,建设好的微课,需要一个稳定有效的协同开发机制。
四、结束语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目前发展非常迅速,它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部分问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微课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O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OL].
[3][8] 中国大学MOOC[OL].http://www.icourse163.org/
[4] 陈子超等.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7-72.
[5]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6] 陈晓燕.解读“微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42-44.
[7] 中国微课大赛[OL].中国微课大赛http://dasai.cnweike.cn/.
[9] R.基思.索耶编,徐晓东译.剑桥學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