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小单元与大组合
2017-11-27王超
王超
【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从最早陕西半坡遗址的浅穴式房屋,到唐代大明宫,再到明清两代的故宫,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在功能与组合上的独特创造力。四合院的产生满足了建筑的多种功能需求,是最基本的建筑群体单元。在中国古代政治、人文、艺术精神的主导下,四合院式的建筑单元通过组合、重构,最终产生了以故宫、朝天宫为代表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
【关键词】古建筑 单元 组合 四合院 朝天宫
一、建筑的内涵与外延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且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以及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建筑是既具有艺术形象,又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他们的个体和群体性形象都是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
二、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典型特征
(一)木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了木结构体系,这样的建筑形式有诸多优点。
1.防御地震
很多墙倒屋不塌的实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历经多次地震依然巍然屹立。
2.采伐到施工都较便利
古代中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砍伐树木较开山采石和制坯烧砖更加简单便利。举例来说,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经过11年才完成了教堂的穹顶,1470年才最后完工,耗时半个世纪。而同时期的中国明代紫禁城,1407年开始建造,1420年就全部完工,只花了13年,其中8年时间用在准备材料上,真正的施工时间不到5年。
(二)木结构建筑的缺点
1.单体建筑体量不如西方建筑
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的个体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体型也并不高大。西方古建筑则表现出个体的宏伟和壮丽。中国木结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克服了自身瓶颈束缚,逐渐通过建筑群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与壮观。
2.易遭受毁灭性损害
由于材质的特性,中国古建筑容易遭受水灾、火灾和虫灾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古建筑留存数量较少的原因。
三、中国古建筑由一到百的突破
(一)最早的古建筑群体单元——四合院
一般来说,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样式,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反映这种院落式的群体组合。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是由房屋四面围合而成,即四合院。这种最基本的单位组合能够极大程度地给民众提供安宁舒适的住宿环境,解决房屋所有者吃、喝、睡、安保等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民居样式,颇受民众喜爱,一直发展延续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其中以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兰州四合院最为著名(图1)。
(二)多种古建筑群体单元的再度组合
由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不同类型建筑,会以大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其中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明清古建筑群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以及江南地区最大的四合院群体——南京的朝天宫。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组宫殿式古建筑群(图2),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天的朝天宫古建筑群为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间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整体布局是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壶祠的格局。
四、古建筑群体体现的人文艺术精神
(一)总体布局思想——原始依山傍水与皇家思想的结合
朝天宫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最前方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运渎”,相传为孙吴大帝开凿。“万仞宫墙”四字大型照壁与之紧邻,古建筑后方背靠“冶山”,相传吴王夫差在此筑城,冶炼兵器。《周礼》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一般龙脉风水都是如此选择的。
“背山面水”是中国原始人最理想的生活环境,白天需有方便的水源,夜间较高的地势也有利于抵御野兽和其他族群的侵袭。坐北朝南,也是“负阴抱阳”的基本形式,这种思想来源于《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正南、正北体现了权力和尊严,也是理气派风水理念的主体内容。通过建筑群组的组合能够丰富建筑的功能,强化中国古代的人文、艺术思想。
(二)儒家思想宣传阵
宫墙之内,广场东西临街处有石础砖砌牌坊两座,“德配天地”与“道贯古今”(横额楷书,为曾国藩所书)(图3)。循着广场步上石阶,正北面为四柱三间、木结构牌坊式的“棂星门”(棂星门三个正楷大字书法浑厚凝重,相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这三组牌坊体现出明显的儒家孔庙建筑布局,再加上前方的“万仞宫墙”,已经将孔子的学识、地位推崇到极致。
(三)反映儒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
棂星门内左右各有配殿两间,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文吏斋、武官斋是祭孔大典举行前,文武官员休息侯祭的地方,司神库为平时收藏神主牌位的所在地,司牲亭则为炮制“大牢”三牲之地。有了这部分相当数量的文武官员作为拥簇,隐藏在建筑主体中的二圣才能顺利的实施个人理想与家国抱负。
(四)儒家思想宣传阵地——孔子及其排位
院落正北门是大成门,所谓“大成”者,即寓意孔子的学说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也,大成门前立一尊孔子行教像。过大成门朝北是朝天宫的第二进院落,左右各有配殿一间,大成门后有可容纳千人的广场,便是古代习仪、祭孔时的场所,东西两侧有廊房。由广场正中或回廊两侧拾级而上,中间的一座大殿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殿广七楹,面阔46.3米,进深18.69米,高26.7米,重檐兽吻,飞甍隆栋,殿宇崇宏,上覆琉璃黄瓦,这是一座唯一能反映朝天宫规模和古貌新姿的代表性建筑(图4)。殿内原来供奉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檐下悬挂有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所颁“万世师表”匾额。
(五)反映儒家思想幕后最大的推手——历代帝王
大成殿后为崇圣殿,又称“先贤殿”,高基尽檐,面阔七楹,飞檐翘角,金铎叮当,其间饰以彩绘、挂落,金碧辉煌,气势轩昂,格外引人入胜,它是帝王庙宇的主体建筑(图5)。
五、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即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同时,中国古建筑时时刻刻体现出反應时代特征的人文艺术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即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营造的政治环境。
朝天宫古建筑群体反映出当朝统治者对自身统治地位的无比重视,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内容等方面完美的将儒家思想和皇权统治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统治者群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