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绣线传情—大连现代博物馆馆藏满族民间绣品纹样分类研究

2017-11-27张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1期

张艳

【摘 要】大连现代博物馆的民俗类藏品中庋藏有数百件满族民间绣品,特色鲜明、种类丰富。从纹样上来看,包括人物故事类、吉祥祝福类、书法类、几何类四个大的类别。这些纹样题材体现了满族民间文化的艺术特色,寄托了满族妇女的美好情感和艺术审美取向,蕴含了满族历史、艺术、宗教、民俗等丰富信息。

【关键词】清末民国 满族民间绣品 纹样题材

大连现代博物馆自2007年确定改陈以来,围绕“民俗大连”改陈大纲,面向社会征集民俗展品,其中满族民间绣品是改陈征集的重要收获之一。大连现代博物馆目前藏有满族民间绣品数百件之多,包括绣花衣、绣花裤、绣裙、绣兜肚、绣坎肩、绣鞋、绣袜、眉勒子、虎头帽、虎头鞋、绣片等服装类,绣褡裢、香荷包、烟荷包、绣扇套、绣手帕等配饰类,绣枕顶、绣被面、绣椅披、绣门帘、绣镜帘、绣桌围、绣寿帐、绣喜帐等生活用品类。这些藏品具有浓郁的满族民族文化特色。绣品底布多使用缎子、纱、麻、棉、粗布等,受萨满教影响,颜色主要以红、白、黑为主。在刺绣时根据底布的颜色来选择图案的色彩,讲究以“底”配色,色彩上选择对比色或互补色,增强图与地的对比效果,突出图案。技法融合了清代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特点,有平针、盘金、打籽、纳纱、摘绫、套针、滚针、补绣、穿珠等。纹样题材主要有四大类别,包括人物故事类、吉祥祝福类、书法类、几何类。这些纹样题材反映了满族妇女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审美艺术的取向。本文以大连现代博物馆收藏的满族民间绣品为基础材料,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满族民间绣品的纹样题材的分类。

一、人物故事题材

刺绣是古时女子抒发内心情感的产物,质量高低也是衡量女子品性与能力的标准。纹样题材除了受信仰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外,还受到现实生活中劳作、娱乐的启发。明清时期,反映民俗风尚的人物故事在刺绣纹样中颇为多见,汉族的民间神话传说与传统剧目种类众多、题材丰富,为满族刺绣作品提供了诸多素材。人物故事题材包括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等,蕴含着爱情、忠孝、侠义等含义,反映出这一时期百姓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戏曲人物题材

戏曲故事人物题材,自西周便已出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贴近人们的生活,或具有趣味性,或宣扬一种英雄精神,或寄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曲故事人物缎褥面(图1),长166.6厘米,宽82.5厘米。白色缎地褥面中绣三个故事:上部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经典故事“狸猫换太子”,中部绣有“穆桂英指路”,下部绣京劇剧目《回怀记》。图案两旁绣有“房设鸳鸯帐,堂开孔雀屏”十字。故事画面线条简洁,刺绣者以针代笔,用淡雅之色勾勒人物,形象朴实,利用三个爱情故事抒发了刺绣之人对爱情的忠贞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花园赠金图缎门帘(图2),长87.7厘米,宽73.2厘米。该绣品中间以粉红缎为底布,绣“花园赠金”故事。“花园赠金”源于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戏曲故事,整部戏曲包含《红鬃烈马》《王宝钏》《彩楼配》(《花园赠金》)《三击掌》《别窑》《探窑》《武家坡》及《大登殿》,讲述了薛平贵与王宝钏曲折的爱情故事。门帘头绣有中国传统纹样“蝶恋花”及“喜鹊登枝”,这两种纹样在满绣中也最为常见。整幅绣品构思浪漫、色彩瑰丽,表达了绣者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二)历史典故题材

士林拜塔缎门帘(图3),长57.7厘米,宽71厘米。“士林拜塔”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蛇传》。白、青二蛇化作人形,在西湖巧遇许仙,白蛇与许仙结为夫妻。不久,白娘子生下一子,取名士林,满月后,法海以镇妖为名将白素贞镇压在雷峰塔下。许士林读书得中状元,衣锦还乡,途经西湖雷峰塔前哭祭生母。此镜帘在白色缎地上利用简洁的针法勾勒出许士林在雷峰塔前哭拜母亲的感人情景,绣面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极具淳朴气息。

三娘教子纹布枕(图4),长36厘米,宽17.3厘米,高18.2厘米。“三娘教子”故事又名“王春娥”。故事讲述明代儒生薛广外出经商,家中张氏、刘氏二人改嫁,遗倚哥。王氏春娥含辛茹苦,与老仆薛保共同抚养倚哥,倚哥发愤读书,得中状元,薛广亦以军功还家,一家团聚。三娘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美德与风范,故此故事题材在民间绣品中被广泛使用。此布枕底布采用蓝色缎,与纹样在色彩上具有视觉的冲击性,突出画面人物。画面中倚哥与三娘王春娥二人手扶花卉,体现出浓浓的母慈子孝的温馨气氛。

(三)神话传说题材

远古时期,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塑造的神话人物包罗万象,如伏羲、女娲、嫦娥等,织绣品中神话类题材较多见的有“刘海戏金蟾”“八仙过海”“麻姑祝寿”“哪吒闹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

刘海戏金蟾图荷包(图5),长14.4厘米,宽9厘米。“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清初以来,常出现在表示喜庆、吉祥的传统年画上,满族绣品中也最为常见。传说刘海由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该荷包纹样中刘海化身童子形象,手持缚着一串金钱的绳索与金蟾戏耍。金蟾为三足的灵物,口吐金钱,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因“蟾”与“钱”谐音,故而在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寓意发财、富贵、生活美满。

二、吉祥祝福类题材

清代吉祥祝福类题材在刺绣纹样中占有主流地位,题材广泛,以福、禄、寿、喜、财为题材的图案尤其多[1],包含着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山水、楼阁等,通过谐音、比喻等方式赋予特定的含义,寄托美好的愿望。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比喻长寿的松鹤延年、多子多福的榴开百子、子孙繁衍的莲生贵子、好运吉祥的三阳开泰等。这些多样的图案,通过物象之间的组合设计,表达出满族妇女对福禄、寿禧、富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一)动物题材

在表达吉祥祝福类图案中,动物及其组合形态占有重要的位置[2]。动物图案主要包括龙、凤、孔雀、鹤、鹊、羊、马、鱼、鸳鸯、蝙蝠、蜘蛛、鹭等,常与植物组合在一起包含多层寓意。endprint

1.凤

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凤纹历史悠久,早在氏族时期便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而出现。在民间,凤不仅是女性尊权的象征,还象征着美好、和平、吉祥、喜庆[3]。宋代以后凤多与牡丹组合,形成凤衔牡丹、凤穿牡丹等纹样,有大富大贵之意。

鳳穿花纹布枕(图6),布枕长36厘米,宽16.4厘米,高19厘米。满族布枕两端装饰性枕顶绣,是满族的特色织绣之一。此布枕在紫缎枕顶上绣凤穿花纹样:一只凤鸟,在牡丹花间飞舞。牡丹自古被视为百花之王,花形富丽、雍容,是富贵的象征,故“凤穿花纹”寓意富贵吉祥。凤也寄予了对女子有出息的希望,故在民间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说法。整幅作品针法细腻、线条简洁、色彩淡雅,凤凰轻盈的体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凤牡丹纹缎镜帘(图7),长58.7厘米,宽43厘米。“镜帘”也称“镜衣”,最初起遮挡灰尘、保护镜子的作用。民间认为镜子是镇宅的神奇之物,称其为“照妖镜”“宝鉴”等,不可亵渎,故用镜帘遮挡。常见镜帘图案有“孔雀牡丹”“蝶恋花”“蝶鸟戏花”等。此幅镜帘中间以白棉布为底布,四边采用黑缎制成。画面中央牡丹艳丽夺目,牡丹花周围有数只蝴蝶翩翩飞舞,四个边角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龙、凤、鹤、鹿。牡丹花下方是鹤与鹿图案。鹿的口中衔一灵芝草,回脖注视后方,俗称“回脖鹿”,鹿在萨满教中是祥瑞之物,与“禄”同音,寓意官运降临,也隐喻“长寿”。鹤,也是长寿之鸟,是长寿的象征。灵芝草喻“如意”。鹤、鹿、灵芝草组合在一起,喻意长寿如意。此镜帘整体色调素雅,并且图案中出现有鹿、鹤,由此可鉴此镜帘应为年长人所用,表达了祈盼长寿、吉祥、富贵之情。

2.蝴蝶

蝴蝶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吉祥之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受萨满文化影响的满族刺绣纹样中出现大量蝴蝶图案,代表的都是祈望民族昌盛、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我国古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成双”的爱情故事,蝴蝶成为了人们祈求美好爱情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另外,在表达“寿”的图案中也会出现一只猫与一只蝴蝶嬉戏玩耍的情景,“猫”与“耄”谐音,“蝶”与“耋”谐音,寓意“耄耋”之年,祝愿年长者健康长寿。此之外还常见蝴蝶与瓜藤组成的“瓜蝶纹”,瓜多籽,繁殖力强,取“瓜瓞绵绵”之意,寓子孙连绵不断、家族昌盛。

庆富贵有余蝶恋花纹缎门帘(图8),长85厘米,宽72厘米。此门帘图案主体以红缎为底布,四周镶黑缎边,图中两只蝴蝶翻飞于牡丹花上,体态玲珑活泼,四周以花卉围绕,取“蝶恋花”之意,图案色彩艳丽,针法细腻饱满、造型质朴,富有民俗情趣。门帘头上以贴绣法绣有“庆富贵有余”五字,下方坠有彩色流苏。此帘利用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对富足生活、美好爱情的赞美与期盼。

3.鱼纹

鱼纹在满绣枕顶中较为常见,与荷花、莲子组合在一起,取题为“鲤鱼穿莲”,隐喻男女双方对爱情的专一,也有早生贵子之意。

金玉满堂纹布枕(图9),长38.5厘米,宽16.5厘米,高15.8厘米。“金玉满堂纹”是此布枕的一个枕顶纹样,底布为红缎,两条金鱼穿梭于池塘莲花间,整幅画面色彩艳丽明亮。“金鱼”与“金玉”谐音,因此多把金鱼喻金玉。“金玉”又指金石珠宝,泛指财富,“金玉满堂”即指财富充盈。绣面针法简洁,线条流畅,生动表达出两条金鱼在池塘中自由穿梭的情景。除了表达金钱财富之外,鱼莲也隐喻男女的爱情,寄托了人们对爱情以及富足生活的美好希望。

(二)植物题材

满族绣品纹样以植物题材较多,常利用梅花、荷花、牡丹、菊花、兰花、海棠、水仙、桃花、松树、竹、宝相花、芍药等组合成装饰性图案。

喜上眉梢纹布枕(图10),长75厘米,宽17厘米,高15.4厘米。梅花在严冬季节迎寒而开,历代文人借梅花来言明志向,比喻高洁、清雅[4]。梅花除具有傲骨高洁的内涵外,还具有喜庆的意义,如“喜上眉梢”“鹊雀登梅”等主题。“喜上眉梢”又称“喜鹊登梅”,图案为一只或一对喜鹊立于梅花枝头。“梅”与“眉”谐音,民间又以喜鹊为喜兆头,二者相组合象征好事即将来临。该布枕在绿缎底布采用平针绣一只喜鹊立于梅花枝头,色彩清新明亮,针法细腻,线条流畅。鹊在古时也与男女姻缘相联系,梅花与鹊组合的图案也是祝福婚姻美满的吉祥图案。

(三)瓜果题材

吉祥图案中,以植物果实为题材的图案大量存在,人们常选用多子的果实为表现对象,如石榴、葫芦、莲子等,以“榴开百子”“莲生贵子”为其代表。满族寿帐、门帘、肚兜上多绣有佛手、桃、石榴三果。“佛”通“福”;“桃”自古民间流传可以避邪、纳福,也是长寿的象征;石榴因内有多籽,“籽”通“子”,含多子多福之意。将佛手、桃、石榴组合在一起,寓多福、多寿、多子,俗称“三多纹”。给老人贺寿的寿帐上绣的多数为“三多”图案或是“寿”字等,象征多福多寿、延年益寿。

佛手纹布枕(图11),长35.4厘米,宽15.8厘米,高14.7厘米。佛手又名佛手柑,是一种果实,卷曲形如人手,故得名“佛手”。原产于佛教圣地印度,又因“佛手”的“佛”与“福”谐音,倍受人们崇尚,被作为祝福、祈福的吉祥物。此布枕采用红缎作为枕顶底布,绣两个佛手附在枝上,绿色的果实与红色底布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突出图案,纹样取多福之意。

三、书法类题材

满族绣品纹样中常见将吉语佳话、唐诗宋词、诗经等绣在底布上,底布色彩或艳丽或淡雅,绣上深色文字,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或简洁明快,或鲜艳热烈。

青缎行书书联纹褡裢荷包(图12),长35.8厘米,宽8.8厘米。褡裢是一种中间开口、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搭在肩上,小的挂在腰间,民国时期北方部分地区也将小褡裢用作钱包使用。青缎行书书联纹褡裢荷包两端采用青缎地,用黑线在底布绣“春风杨柳陌,秋雨稻花村”两句古语,描绘春、秋两季独特的自然景色。文字虽用绣线所绣,但针法流畅、布局疏密,极富变化。endprint

防意如城纹褡裢荷包(图13),长39厘米,宽9.3厘米。此褡裢荷包两端口袋部分用白缎缝制,四周绣回纹环绕,回纹四周用几何纹绦子装饰,兩端口袋部位绣“防意如城,谨口如瓶”。这两句成语较早出现在《法苑珠林》卷四七《惩过篇·引证部》,原文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谨口如瓶”是指将嘴像瓶口一样封得严紧,“防意如城”是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这两句大意是:守住自己的嘴巴,像瓶口一样严密,不要多言;严守秘密,防范自己心中产生私欲,像守城防敌。将这两句古语绣在随身褡裢上,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处事须严谨,以君子自居。

四、几何图案类题材

几何纹在装饰纹样中出现最早,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已经出现[5]。满族绣品图案中出现较多的几何纹题材包括回形纹、井字纹、盘长纹、菱形纹、万字纹、如意纹等。

几何纹绣布枕(图14),长43.2厘米,宽17厘米。画面中心利用色彩渐变形成多个小菱形,回纹环绕形成大菱形,在菱形上、下、左、右绣“卍”与“梅花”纹样,组成对称的构图。“回形纹”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是传统的寓意纹饰,因其绵长不断,民间取其“富贵深远”之意。回纹常用作边饰,在满族衣服的边缘(衣服领口、挽袖、衣襟、裙下摆)作装饰。“卍”字纹源于佛教,在佛造像中位于佛的胸前,表示吉祥,唐武则天定此字读“万”字,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6]。整幅画面利用色彩的渐变方式,对称排列,布局严谨,整齐划一,增添了动感。

满族民间绣品已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迎婚嫁娶、节日庆典、装饰家居、服饰的美化等[7]。每一件绣品都可称为是民族的艺术品,纹样尽管很古朴,但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劳动妇女对美的追求,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满绣不仅凝聚了满族人的审美情趣,也积淀并传承了他们的智慧、宗教观念和民俗意识。那些图案纹样既是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充分体现,也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其钧.锦彩纹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0.

[2]梁惠娥,邢乐.中国最美云肩:情思回味之文化[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99.

[3]梁惠娥,邢乐.中国最美云肩:情思回味之文化[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108.

[4]王其钧.锦彩纹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70.

[5]王其钧.锦彩纹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8.

[6]汪芳.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解读[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82.

[7]邵晓琤.中国刺绣鉴赏宝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