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从一亩地开始
2017-11-27王学国
王学国
“专家你好,你帮我掐算一下,我有一亩地,种点啥能挣钱”。
……是啊,种啥能挣钱哪?
我每天都要去接几十个与之相关的电话,如何去答复他们,从哪里开始?也一直是我苦苦思索与探寻的答案。
如今,之所以这样默默坚守,是因为我对这片黑土地始终眷恋着深深的情感。
记得我从农村里走出来时,一位农村的长者曾对我说:
孩子你要记住,人要走正路,这是行事之根本,只有这样,路就会越走越宽,自己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予别人什么……
我沉默良久,默记在心,但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后来,命运选择了我,走向农业科研道路,再次与农民打交道,并逐步领悟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农民多做益事,不求感恩,不求回报,只求心安。
也许就是这种“心安”的梦想直到我走进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后,才真正得以实现。
十年磨一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伟绩,仅是每天不停地解惑农民心中的疑虑,用这看似简单的方式感恩曾经养育我的土地,辛苦并快乐着!
自参加工作至今,接触太多的农民,并深深了解他们的辛苦,体谅他们的难处,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到年底还是年吃年用。如今发展农业生产,让农民富裕起来的政策使他们欢欣鼓舞。而我作为一名农业专家以及我骨子里那种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担当,更让我有不尽的动力,因为农民把专家视为自己致富的引擎人,所以在我的心中农民之事无小事。
12316新农村热线的十年,也是伴我成长、成熟的十年,业务素质、综合科研工作技能不断提高的十年,更是我人生最精彩、最值得回味的时光。十年的寒风酷暑,流淌的不仅仅是我身上的汗水,枯燥的语言表述,无数农业技术的完善与攻克,而是换来了黑土地的富足,农民收获的笑脸。所以我自豪的说,12316这根无形的线,犹如涌动的电波,传递两颗未曾相识跳动的心,在这平台键盘上,奏响着成功的乐章,彼此欣赏与欣慰。
12316热线平台,这个看似平坦无形的中转站,确有着他独具的魔力,一直左右着你的前行的方向。
作为专家,首先要找准位置,先做学生,后解惑。2006年我荣幸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聘为12316新农村热线蔬菜专家,也曾高兴一阵子。自我感觉有农村生活的经历,20多年的农业科研的功底,10年的科研与生产管理经验,技术服务小事一桩,可谓信心满满,终于有机会可以施展自己的技能,但到了12316平台后,进行真刀实枪磨炼时,真正和农民交流起来,才感觉自己要学的知識很多。才发现储备的许多农业知识、实际工作技能,还远不能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交流起来,有时农民听不懂,不解渴,同农民所求、生产实际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用农民的语言去解答问题,造成树干两层皮,各表一支,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节目直播间,常感自身有种无形的压力,有时大脑一片空白,忐忑不安,情绪不佳,捋不出头绪,不知农民要咨询什么问题,生怕愧对农民,中间出丑,有损自己的脸面,这种煎熬伴随自己半年多时间,怎么办?没人知道,没人理解,也知自己没有更好的捷径路可走,是前行,还是退缩?选择后者,理想、信念就会灰飞烟灭;选择前者,就需要付出代价、无报酬的汗水和自由的生活空间。我在徘徊、犹豫,我在问自己,难道我的人生目标选错了吗?这就是我的人生吗?但我不甘心,就此停滞,还是前行,我不知道。改变这种游荡的思绪,应该是给农民一次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当时一位农民拿来一片黄瓜叶,叶片上面有一个黄白色的斑点,我拿起黄瓜叶片,左看、右看,前瞧、后瞅,心想它既不是真菌病害,也不是细菌病害,按图索引,的确找不到什么相似之处。正在我左右犹豫,不得其解的时候,这位农民朋友说,告诉你吧专家,这是我用烟头“烫的”,我听后好久、好久没有说出话来,我无言以对,但在我的心中,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我要“放下架子做学生”。
作为专家,只有踏田间,困境锤炼,才能见实效。放下架子,说起来容易,一时真是左右为难。怎样做好学生?决心好下,但弯下腰、持续而有艺术的实施却很难,踏田间、问路程,不仅需要苦其筋骨,而且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关键是要找准自身位置。
首先向书本学习。回家后,擦去书本上往日的灰尘,有目的温习过往的专业知识,此时感觉学习专业知识非常亲切,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真诚,同学生时代学习相比,真是两种感觉,这次不仅记得快、记得牢,而且领悟深刻。不断搜集网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寻找农村致富门路,好点子、好方法,真是好比农民做梦捡钱一样开心。特别是在电视、广播直播前,自己需要翻阅大量的科技信息,对农时、农事关切的生产问题,多次的查找资料,进行揣摩、推敲,达到自己满意为止,怎样用通俗的农民语言表达出来,确实需要下翻苦功夫。比如“如何培育壮苗”,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掌握“粘、疏、肥”的要领,编制“栽茄栽花、栽烟栽丫”顺口溜的育苗标准;还有在什么条件下采用“二犁串、三犁合”;秋翻地有什么好处等,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答农业技术问题,避免长篇大论,交流的效果是农民愿意学,容易记,记得牢,好实用,通俗易懂,让农民入心、入脑,用心贴近了农民,同农民交朋友,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向农民学。好多种植大户、种菜能手,他们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实践出真知。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有许多真智卓见,经得起时间、实践的推敲,具有实用、有技巧、有高度、易学、好推广等优点,稍加提炼、总结,就是一项好的创新技术。比如日光温室草莓由高畦宽行种植改为高畦窄行沟栽、草莓低温管理技术、大棚甜瓜吊蔓整枝技术和保护地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等都有其一定的科技含量。踏田间、走大户虚心求教,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我都要亲临田间、地头和农民进行技术交流,掌握第一手技术技能,为我所用。
第三向同行、同事求学。我常到外地出差,经常能够遇到同行的精英,他们有丰富阅历和种植经验,创新的技术集成,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我身边的同事,又都是从事单项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单项作物研究领域,又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彼此愿意分享其中的快乐,从中吸收许多与科技服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营养。比如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熊峰授粉技术、蔬菜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蔬菜产品分级、蔬菜安全运输和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对于指导现代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ndprint
第四向自己学。问他人仅能解一时之需,问自己可解长久之计。在12316热线服务平台上,我能够善于梳理自己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理念和技术套路,具有较强的实战性,符合农民的胃口,农民喜欢听。比如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技术问题单独解答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农民思想理念的问题、公德心的问题、综合素质的问题、公共农业技术知识提高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积极探讨如何挣钱、寻找致富门路,如何规避种植风险,达到赚钱的目的等,他们愿意倾听专家的建议,只要有道理,他们就信服,你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欣赏和尊重。
在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上,农民已经给专家定位:他们要求的专家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技术技能,而是高素质的综合专业技术水准。一个咨询电话有的能扯出9个问题,犹如“三国”里的诸葛亮,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求专家不仅要“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而且“知农时、懂农事、时常接地气”。
当然,到农村接地气,同农民交朋友,并非易事,不苦其筋骨,很难让农民致富,推动产业的发展。
2006年,我与德惠市郭家镇葛家村马秋相识于12316热线,虽没有见面,但对她家庭的状况,改变家庭生活条件的梦想,有了大致的了解。她家中有欠款,四壁露天的危房中住着一家三口,贷款种了三年蔬菜,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她肯学习、肯出力,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怎样让马秋家富裕起来困扰着我。接手吧,她家的困难较多,阻力太大,我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帮她,不帮她,又于心不忍,可谓进退两难。而在一次交谈中她说“王老师求你帮帮我吧,我爱人是倒插门来到我们屯的,如果日子过不好,他的面子不好受,我也无脸见人,我很难啊”。是啊,确实很难,我听到她的哭声,我真的无法拒绝,也许这就是我帮他的原动力。我说行,为了实现你的梦想,那就从一亩露地豇豆开始吧。这一年我无数次的电话指导,一次又一次的田间示范。经过她辛勤的努力,马秋家一亩豇豆当年获得经济收入4800元,秋季算账她感动的哭了。2007年她种了一公顷露地蔬菜,通过我精心的技术设计,加之夫妻的辛勤努力,当年获得经济收入5万元,看到真金白银进到自己的兜里,夫妻俩说,咱们不是做梦吧?是啊,在生产忙季,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多次休息日我都会亲临现场前去看看,看看需要解决什么生产问题,怎样规避种植风险来实现她的梦想。为了感谢我这个“恩人”,年底她拿出3000元给我,马秋含泪说,这不是你的汗水回报,我只想这样做,自己心里舒服些。我说可以啊,那就等到你盖上最好的砖房,有100万存款,你再给我这个钱,我期待着这一天,一直到现在,我都渴望得到这份特殊的礼物。经过几年发展,马秋已带动周围农户种植露地蔬菜500余亩,成为种菜能手,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150多万元。2009年马秋家的泥土危房换成了当地最好的四间砖瓦房,喜迁新居,解决了夫妻俩的后顾之忧,内部装修堪比市内楼房住宅,此事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马秋家的致富技术经验先后被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中央及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7频道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她已经成功转行,月收入已经超过万元,早已过上了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一花独秀不是春,从2006年7月开始,通过12316新农村热线,同长春市绿园区绿康大葱栽培技术专业合作社社长赵凤琦建立了技术联系,交流之初就感知到,他是个秋葱种植大户,具有丰富的栽培经验,但从河北玉田运送葱苗,经常出现腐烂的现象,连年经营葱苗时挣时赔,个别年份稍不留神,全軍覆没,怎样才能化解这种风险呢?这一技术难点一直困扰着他,他解不开其中的缘由,百思不得其解。我初步了解他的技术流程后提出以下方法,一是起苗前一周不浇冲施肥,不要水葱苗,要旱葱苗,价格按面积折算,不按重量核算,运输过程中有隔断,有通风空间,他顿时豁然开朗,对我说了句,老师我服了。从此有效解决了该合作社多年经营大葱种苗运输及栽培的关键技术难题。2007~2009年该合作社带动3400户农民种植大葱,为当地农民创造经济效益2190余万元。该合作社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经验,在吉林电视台“我是农民”人物访谈节目中进行了宣传,并送我一面锦旗,以示对我的真诚谢意。
精准服务,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助推产业转型。帮扶一个农民致富难,扶持一个企业则更难,而推动地方蔬菜产业的发展,则难上加难。
我无力去做这些,但经多方努力,我却撬动了当地这个产业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2007年我同乾安县大布苏镇建字村李文江相识,一交就是八年时间,交流更多的话题,多是蔬菜种植技术问题,优化产业项目,拓宽致富渠道等。由于他头脑灵活,时常为他规避种植风险,每年都有10万的经济收入,小日子富足而甜美,但也滋长小富即安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向他阐明了农村经济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公德心”,现代农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理念,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鼓励他走出去、请进来。使他的理念逐步趋于成熟,并建议他扩大发展蔬菜产业,引进种植新技术,带领大家如何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带领附近农民走共同致富的发展道路。
2015年由我推荐,引进梨树县高家村最新大棚种植结构和甜瓜种植技术,建造7栋大棚,面积7000平方米,投资35万元,当年投资,当年投产,通过有机甜瓜种植模式栽培,不仅瓜香,而且口感好,特别是食用后,让别人有一种安全感,放心。在产品销售方式上,采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销售,当年就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周围群众都感到称奇,纷纷前往瓜地参观、取经,特别是李文江的种菜经验惊动当地大布苏镇政府和县政府领导,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6年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当地已经扩建75栋(120亩)大棚,同时带动周边两个乡镇农民合作社园区的建造,又增建了30栋日光温室,30栋大棚,目前产业发展良好,进展顺利,我和梁琦老师将继续跟踪服务。
回忆这十年,有太多的感悟,也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无奈。长时间接听电话,做着相同的手势、重复同样的语言,有时心绪烦躁,但我都挺了过来。一路走来,付出许多汗水,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心里还是有种甜丝丝的感觉。我个人的荣耀,无需谈起,因为你的言行,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生产实际效果,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荣辱,而是吉林省一名农业专家的风采,也是一名专家应尽的责任与担当。相信自己,在今后的科技服务工作中,将会一如既往,努力拼搏,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奉献科技服务工作,再创辉煌。
兼职12316专家十年来,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而架起彼此相互信赖的桥梁。累计接听电话6万多次,为蔬菜种植户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积累很多宝贵的技术经验,服务效果得到农民的认可;建立农民技术咨询档案1000多个;为省、市电视台等做农业电视节目200多期,受众群体达100多万人。
经常应邀为各级农业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开展蔬菜知识及技术创新讲座,旨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素质及农业种植者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十年来进行技术培训累计15000人次。
撰写科普文章100篇,出版《辣椒栽培技术200问》一册,编辑短信200多条。
这十年,组织给予我许多的荣誉,但面对成绩,觉得自己距离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要回归本色不自满。本人多次主持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累计荣获农业科技成果12项,其中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2项,选育6个蔬菜新品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创新2项特色蔬菜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并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新增社会效益3.5亿元。多次被省蔬菜科学研究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第十批吉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0年在吉林省 “农科之星”活动中,获得“最佳贡献奖”; 2011~2013年被吉林省农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省农委、省直机关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党员标兵;2012年获得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5年在吉林省“科技之冬”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面对荣誉,从不自我欣赏,总感自己做的太少,不足浓墨重写。忘掉荣光,深知自己作为专家的使命与责任,必须要以满腔的热情,再投入到科研服务工作中去,继续前行,努力拼搏,默默奉献,因为那里才是你生命的主战场。
我将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甘愿做一粒石子,为农民铺设一条富裕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