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7-11-27谢仁凤宋田田
谢仁凤+宋田田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是:互联网的复杂性冲刷舆论环境;互联网的虚拟性冲淡人际交流;互联网的平等性冲撞思想权威;互联网的多元性冲击主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主要是:互联网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互联网的全面性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联网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互联网的交互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机遇
“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裂变、创新与发展,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紧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举措,实行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的复杂性冲刷舆论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既让人大开眼界,又令人眼花缭乱。网络环境,亦可称之为“虚拟环境”,是通过虚拟的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以及道德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时空变化存在于鼠标点击的瞬间,大量的网络信息也如过眼云烟,若隐若现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势必会影响或干扰学生的思维方式,甚至产生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
从互联网的功能及其影响而言,可谓喜忧参半。首先,就网络行为主体而言,人们有了同在“地球村”生活的那种“天涯若比邻”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划分、角色扮演以及地位的不平等,这无疑是对教育者权威地位的挑战。其次,就信息资源而言,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极大地扩大了受众的视野与认知面。然而,网络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一些肤浅、低俗、腐朽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以各种形式强烈地吸引、迎合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感官享受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沉醉于这些不良信息,自然就会疏远、逆反乃至抗拒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信息的理解与接受,或者在面对一些社会生活现象时,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从而极大地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出现严重的偏离,甚至产生负效应。
2.互联网的虚拟性冲淡人际交流
虚拟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具有虚拟的身份,人与人之间的“人——人”交往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人们之间极易出现情感隔膜、相互不信任的现象,这无疑是对以情感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当学生把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网络中时,就极易沉迷于网络虚拟,淡化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流,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都视而不见,逐渐疏远、淡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特别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网络色情,似乎成为了网络的“三只魔爪”,它们如海洛因一般侵蚀、吞噬着青少年学生原本健康、快乐的身体与心灵。
3.互联网的平等性冲撞思想权威
以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与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的角色是思想权威者,并且具有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决定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本上是“你说我听”的服从。“互联网+”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状态,对教育者作为思想权威者的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
“互联网+”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即人人都是主人。对于教育者而言,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不再存在,以往的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部分丧失,与受众完全处在平等地位,从根本上失去了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从”关系。然而,他们所面临的新职责不仅在于制造、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其目的不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同时,还要管理、监控互联网信息,消除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从受教育者而言,在网络虚拟世界,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充分享有了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思想的自主权,也可以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主体,不仅可以与教育者平等交流,而且可以通过自己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来影响同伴及其他人。正是这种网络行为主体的平等性、民主性,直接冲撞了教育者的思想权威,有可能直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互联网的多元性冲击主流价值
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文化的地域边界,多元性的文化在网络中以多种方式呈现,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在网络上,既有积极的正面教育信息,又有大量消极的负面教育信息。
一是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盛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开放性,在客观上为人们的思想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發展与时空结构带来了根本变化,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冲突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道德领域的矛盾与冲突日趋显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开始走向庸俗化。例如,在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庸俗价值观念的信奉者则奉行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反对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总是以机会主义的心态、投机取巧的方式以及实用主义的做法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低俗、粗俗、媚俗的网络文化,必然会污染、侵蚀人们的精神家园。
二是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扰。目前,80%以上的网络信息多是英文信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必然对人们的理想和信念造成侵蚀和消磨,导致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严重冲突。endprint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机遇。我们理应把握机遇,扬互联网之长,避互联网之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之功能。
1.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还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发表在网络上的信息与资源,实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一言以蔽之,互联网贯穿着开放、平等、自由与共享的精神。
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它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与覆盖面,而且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交流、利用与共享的价值最大化。任何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只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那么它就马上可以“飞起来”,不受时间、地理空间和人力的限制而迅速传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甚至是无法估量的。我們几乎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有限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无限的作用。例如,对于教育者而言,利用网络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利用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可以以虚拟的身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正当权益、合理意愿与合法诉求。在此意义上,“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为此,我们必须营造开放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加速推进互联网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渗透,最大限度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以开放、平等、自由、共享为特征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利用互联网的全面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以信息为标识的崭新的生存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包罗万象。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人们通过“网上冲浪”,即使足不出户,也可尽知天下大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与拓展了互联网信息的交流、利用与共享,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互联网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资源,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其二,从空间维度来看,互联网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冲破了相应地理区域的限制,成为了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其三,从深度来看,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与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最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是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从网上获得。
3.利用互联网的多样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和新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互联网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可视、形象、生动、逼真,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播,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等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传播信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视频教学、网上论坛现代化手段等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4.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进行自由交往,网络话语权以及人们之间的议事规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必然是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基于传统教育条件(主要是口头语言的传输)的无奈选择。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不平等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基本上是“我讲你听”,“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则具有了全新的发展。基于网络思维的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必然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模式。例如,网络精品课程的开放或者针对个体的微课播放,都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能力,对于涵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样,自然也就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多样化,寓教于乐,可使人如身临其境,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张弛有度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因此,互联网不仅可增强教育的信息含量,而且可以提高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另外,“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在互联网上,面对敏感问题、热点话题的讨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民主、自如地交流与讨论,协同互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QQ聊天,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国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2] 易晓梅.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3] 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谢仁凤(1969-),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硕士;宋田田(1982-),女,山东泰安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