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11-27荣昭俊
摘 要 在历史课中引入情境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渲染歷史氛围、重现历史过程,让历史课程教学生动形象并且具有趣味性,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历史情境获取历史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情境式教学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做法是创设导语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诗词情境、创设数字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情境。
关键词 历史课程 情境式教学 创设情境
一、情境式教学的定义及其发展状况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1]。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
情境教育的思想在中国自古就有,《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认为教学不是让老师替学生思考,也不应该让老师给学生灌输正确答案,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老师在启发前如果能够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会更加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开启了情境式教学的先河,对基础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情境式教学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各科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应用并非是各科之间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灵活地将情境式教学这种方式运用于教学。具体而言,历史课程情境式教学是以情境教育理论、历史学科本身固有的基本规律、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利用道具、音频、视频、图片以及角色扮演、场景等手段设计一些虚拟或者现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基于历史人物的角色体验和基于历史事件的反省思考,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育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老师单向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劣势在历史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历史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简单灌输历史知识,学生囫囵吞枣背下大量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传授过程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是枯燥且乏味的课程,并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历史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和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但是严格来讲,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学生获得的知识过于书面化、学生不擅长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困境。
历史课程教学需要学生拥有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发挥其主动性。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协调者,其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新课改也要求老师不断转变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尝试过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引导将所学内容理解并且吃透,但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掌握之下进行的,甚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答案都是提前设计好的。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加”课堂活动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老师的计划、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顺着老师的期望,按部就班地实现了老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上,想让学生不仅表面动起来,而且心也跟着动起来,情境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情境式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触到、体会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从中得到具体的历史认知,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历史学科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联系性四个特点决定了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把书面的理论和乏味的知识点放进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中讲授,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会烘托出一种理想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思想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帮助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情境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创设导语情境
导语可以是蕴含历史逻辑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诱导启发。例如,在向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时,老师可以创设如下的导语情境给同学们介绍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北洋军阀的统治总体上说是个非常专制的军阀统治,请大家来看一下‘军阀的这个‘阀字,手里比划一下‘阀字是怎么写的,外面一扇大门,中间站了一个人,拿了一个武器,从‘阀字的字形结构上就可以了解军阀统治的特点,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人治而非法治,以武力治国,所以北洋政府实行的是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通过创设导语情境这种方式,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们牢记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同时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科书内容,老师在上课时抛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其遇事动脑的习惯。例如,历史课上在讲授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分享OECD首席经济学家Angus Maddison(安格斯·麦迪逊)发表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分析》一文中的数据表格,通过表格学生可以了解到,从1820到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虽略有增长,但由于同一时期人口增长幅度更大,所以这130多年间中国人均GDP是负增长,是倒退的,而与此同时,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人均GDP都增长得非常快,甚至连印度这样的完全殖民地国家,人均GDP都在增长,相比之下,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老师描述完表格数据后可以设置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唯独中国没有进步?”学生带着疑问上课会更加认真听讲,会对学到的新知识印象深刻,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3.创设故事情境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得到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好奇和兴趣。例如在讲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被戏称为“史上最牛的高考落榜生”洪秀全的故事: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家庭对他寄予厚望,兄弟三个中只把送他去私塾,希望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洪仁坤从7岁开始读书,13岁开始考学,一直考到29岁都没能考中秀才,此后洪仁坤彻底放弃了科举仕进的想法,决心利用他意外得到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造反,同时正式改名为“洪秀全”。叫秀全的原因是因为把这两个字拆开就是“禾(吾)乃人王”,造反是为了做人王,他创立了宗教组织拜上帝会,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
4.创设诗词情境
诗词是中国灿烂文明中的瑰宝,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采用与讲课内容相关的诗词做铺垫衔接,选取具有时代背景的诗词来呈现历史,可以创设一种人文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即将被列强瓜分的形势时,可以跟学生分享谭嗣同写的《有感一章》:“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是面对亡国危机中国人真实的心境感受,是对当时严峻形势和国人凄凉心态的准确表达,“天涯何处是神州”,四面八方都被西方列强划为势力范围了,中国应该何去何从?寥寥几句还原了一个让人震撼的历史场面。通过诗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当中领会知识要点,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探索、社会转型和民族崛起的艰辛、曲折。
5.创设数字情境
历史教材中书面表述一般理论性较强,不太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上课时可以创设数字情境,对历史事件的一些数据进行具体的数字说明和实物量化换算,让学生在数字情境中融入历史,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令人震撼的历史史实。例如,在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时,可以通过官方货币法币100元的购买力变化来说明当时国统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1937年买两头牛100元;在1945年两个鸡蛋100元;在1946年六分之一块肥皂100元,就是说一块肥皂600元;在1947年一只煤球100元;到1948年五百分之一两大米100元,也就是一两大米价格50000元;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100元居然只能买五十亿分之一两大米了,一两大米五千亿。”通过数字情境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当年国统区通货膨胀到什么样的程度,对“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句话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创设角色扮演情境
历史课程中讲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间和空间上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太容易想象历史和体悟历史。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置身情境,面对同样的困境、做同样的选择题,借此了解并且探究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想象和分析其他可能的历史走向,这个做法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理性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教材中的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这些历史事件都可以以艺术的形式走进课堂,学生通过亲身扮演历史人物,演绎历史,融入历史,重现历史,不但锻炼了个人才艺,提高了思考和解读历史的能力,丰富了历史课堂,而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他们会把这段历史熟记于心。
7.创设小组讨论情境
在新形势下老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对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和反思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可以创设小组讨论情境,先由老师交代清楚当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后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国内舆论以及国际社会美国、苏联的反应,让学生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兵谏后蒋介石究竟该“杀”还是该“放”成为了学生讨论的焦点,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这一共识。正是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共抗日政策从逼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携手合作,1945年中国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设小组讨论情境,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著名学者葛兆光教授说:“历史学家就是要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象和经验过去,他不可能只是归纳文献、展览遗物。历史研究是要有想象和经验的掺入,对历史总是要重新解读的。”[3]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式教学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在一种非说教式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历史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情境式教学对老师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老师除了历史专业的功底,还须储备不少相关学科的内容;另外,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老师的作用。当然,历史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群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境式教学所能起到的效果肯定是有局限的,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上好历史课程,真正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是身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需要通过不断思索和努力实践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景凤,于波.问题情境的性质及其教育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6(25).
[2] 邹永发.情境式教学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 葛兆光,张瑞龙.新思想史研究、历史教科书编纂及其他——葛兆光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5(2).
[作者:荣昭俊(1984-),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太湖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